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太永 《中学理科》2007,(12):52-53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以下简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中,相当于序言的“科学之旅”的第一个标题是:有趣有用的物理.显而易见,《教材》对“有用的物理”是相当重视的,把它安排在第一节课、第一个标题的位置.确实,不管是科学技术领域,还是人们的平凡生活都离不开物理.《教材》用了不少的篇幅来说明“有用的物理”.笔者从科学技术、军事和国防等六大方面浅谈教材中的“有用的物理”.  相似文献   

2.
苏青联 《物理教师》2000,(10):24-25
本文对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本“浮力、阿基米德原理”一节作如下教学讨论.  相似文献   

3.
1872年《中西见闻录》中记载了清朝同治11年(1872年)我国最高学府——“北京同文馆”岁考的“格物”试题,这是现存有案可考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物理试卷.当时试卷尚不以现叫法“物理”为名,而名为“格物”.“格物”一词源出自春秋时期的《礼记·大学》中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一语,简记为“格物致知”.其大意为“要知某物的原理或运动规律,必须先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格”在此处有“推究、深究”之意.可知,“格物”即推究事物的原理或规律,与现用的“物理一词意义相近.该试卷内共给出了九个问题:1以…  相似文献   

4.
2004年是四川省参加以新课程要求为高考考试要求的第一年,与2003年不同的是,新课程版的“理科综合”物理部分的《考试大纲》是参照由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下简称《教学大纲》)制定的,而旧课程版的“考试说明”,则主要依据的是高中《物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课程改革出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与原有《教学大纲》的一大显著区别是在前言部分的目标行为动词说明中增加了“体验性”要求。《标准》强调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倡导教师创设情境,拓宽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强化体验的深度,以促进学生意义建构,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广大一线教师有必要理解“体验”、“物理体验”的概念,积极探索获得与生成物理体验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为了物理学科的严谨性与连续性,也为了更有利于高中学生开阔知识视野,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机械波”的内容中增补了惠更斯原理及利用惠更斯原理证明波的反射和折射(物理选修3—4《教材》P.33)这部分经典物理学内容。但笔者认为《教材》在惠更斯原理内容表述上欠周全,用惠更斯原理证明波的反射、折射的思路有失严谨,因此造成学生理解上存在困难,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也显得比较棘手。笔者提出以下看法。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物理考试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对能力考查有明确的要求,其中“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五能力要求之一.”一t图像的运用正是考查同学们运用数学图像对物体运动的描述能力.新课标也明确提出“经历匀速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要求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由此看来,新课标与《新大纲》都强调了利用图像分析研究物体运动,下面就利用”一f图像巧解几道高考题.  相似文献   

8.
历年来高考物理都非常注重考查能力,这是高考的性质、任务和物理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当然,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具体的知识,只有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才能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近年来,《物理学科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物理学科考核的能力有五个方面:“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  相似文献   

9.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是《课程标准》的一项基本要求.近几年来,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的试题成为中考的热点,与电冰箱有关的题目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冰箱已进入了千家万户,《课程标准》要求探究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人教版教材也以“跚隅”的形式介绍了“电冰箱”相关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了物理实验在物理课程中对于同学们认识物理概念、规律所起的重要作用,强调物理课程应当把培养同学们的科学实验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来实施.因而,中考在命题上尽可能多地增加了一些开放的、答案不唯一的、贴近同学们生活实际的实验操作题.综观近年来的中考实验题,已经逐步跳出了以往只是通过分析、推理解答实验问题或是死记硬背老师给出的答案.以及“纸上谈兵”的现象,加强了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设计及操作能力的考查.着重考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规律以及实验原理、方法的掌握情况.考查同学们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观察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考查对实验过程的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1.
开颜 《中学生数理化》2005,(3):34-34,48
2005年非实验区中招试题将是稳中有变,稳中求新.这里的“变”和“新”,就是按照课改的精神.向新《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靠近.那么,实行《标准》和新教材的实验区中考物理题有什么特点呢?现以河南省为例谈几点.  相似文献   

12.
平面镜成像的“横向倒置”佯谬山东省阳谷师范学校杨继梅在高中《物理》(下册)“平面镜”一节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平面镜形成的像,既不放大,也不缩小,总是正立的.像和物体的不同点,只是左右相反,当你举起右手的时候,镜中的像却举起左手.”而高中《物理》第二册...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物理课程标准》不仅将“注重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还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仅是物理课程标准,其他理科课程标准都强调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可见,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14.
新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使学生“学习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因此,将STS融人中学物理教材内容之中,是进行STS教育的需要.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相比以往教材,在每章前都加了一幅插图(以下称“章首图”),  相似文献   

15.
物理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生活.从而为人类造福。依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在熟悉、亲切、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原则.学生要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就必须深刻理解相应的物理知识、规律、原理等。  相似文献   

16.
汪慧琴 《物理教师》2007,28(7):35-37
江苏省作为高中新课程的实验区,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1》已经是第二年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彭涛主编的《物理1高中实验报告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实验报告册”)与该教科书配套使用.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达到《物理课程标准》中的上述要求,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科学方法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基于此,在新课程理念中提出的三维目标中,将“过程与方法”作为其中的一个纬度目标出现.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或做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物理学是一门富含科学方法的自然科学,“转换法”是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而高考把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考查总放在一个显著的位置上.2011年《考试大纲》中对实验能力的要求是“能够独立完成物理知识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简称为“五能三会”.  相似文献   

20.
从2005年起,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重新分解为三个单科的能力要求,其中物理学科实验能力的要求表述为: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最新发布的2007年课程标准实验版全国物理《考试大纲》基本坚持了以上说法,仅将“实验能力”改为“实验与探究能力”,在要求上增加了“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的表述,并明确要求能处理“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可以预见,在2007年高考中,无论是鲁、粤、琼、甘四个新课标实验区,还是其他非实验区,无论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理综卷还是各地区自主命题的理综或物理卷,上述关于实验能力的要求都将得到坚持和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