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商至周代,成都平原并不生产食盐,但是由这里崛起并震烁西南乃至南方的古蜀文明却能够发展、兴旺并延续达一两千年,其间的一个重大秘密,就是仰仗于巫盐和巴盐,特别是三峡地区巫 族的泉盐的支撑。至于巴族最初的贡献,则主要是运盐、贩盐。以后巴族渐渐坐大,于巴乡立国并在境内发现了盐泉,于是便同巫 国展开了争夺盐利与控制四川盆地甚或江汉平原食盐市场的激烈斗争。古蜀国为避免食盐供给中断而沿长江遣师东下并北上游弋渭水平原,由此还建立了晚商至周初瞿塘峡西的鱼国和宝鸡地区的 国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峡地区自然盐泉发现时期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井盐生产之前还有一段漫长的被历史尘封而鲜为人知的自然盐泉采集和生产史。笔通过对有关神话传说的演绎和考古发掘的考证,初步确定长江三峡地区自然盐泉的发现和最早的采集利用始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即考古学上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相似文献   

3.
远古时期三峡盐资源与移民文化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地区渗涌不绝的天然盐泉与远古时期发生在该地区几次大的移民潮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而巫载化、早期巴化、巴楚化等化特质的形成则与盐和移民直接相关。本就此内容粗作论述,借以勾画出三峡化的早期形态与历史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井矿盐信箱     
问:为什么有的卤水露出地面?答:卤水露出地面叫做盐泉。盐泉分为上升盐泉和下降盐泉。下降盐泉是指卤水本身不带有压力,自由流出地面;而上升盐泉是承受压力的,能由地面深部喷出地表。盐泉的形成,主要是古代固体盐矿,由于地质构造作用,有的上升,再经过后来的长期风化作用,盐矿体和它的顶底板岩层产生裂隙,当雨水和地面水沿  相似文献   

5.
渝东地区的自然盐泉是因地质构造与地貌特征的巧合使三叠系中部的含盐层上升到山上的特殊地理环境而形成的。渝东地区的人工盐井都是由自然盐泉演变而来的,推动自然盐泉向人工井演进的动力是洪水。这就是说,渝东地区的人工盐井是先民们与洪水长期搏斗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辉煌的古代盐业 早在五千年前,生活在巫山地区的巫臷民尚处于母系氏族阶段。相传她们在巫溪宝源山狩猎时,发现一只白鹿跑入洞中就不见了。“因酌泉知味。”发现了巫溪宁厂盐泉,遂在此熬波煮盐,后日富臻蔗。为附近各部落所倚重,形成了一个以臷民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巫臷国(音域)。从某种意义上讲,臷民制盐开创了人类井盐生产的先河。巫溪应是四川盐业的发祥地之一。约在夏代,云梦地区的渔民——巴人操舟溯流,举族西迁,进入巫峡,依附臷民,为其运盐销往上游地区,并深入到诸支流,先后发现了云安汤溪盐泉,忠县(洽甘)井盐泉(云安汤溪盐泉之发明应比忠县(洽甘)井盐泉早。据王隐《晋书·地道记》载,汤溪有露出地表的咸石,大者如升,  相似文献   

7.
巫溪古盐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巫溪古盐道汤绪泽地处川东边陲,与鄂西陕南接壤的巫溪县,自主有著名的巫溪盐泉。盐泉发现于古渔猎时代,相传猎人逐鹿得泉,故称“白鹿盐泉”。史载帝尧医师巫咸“封于巫山”而为巫咸国(《巫溪县志·沿革》)。盐,咸味也,巫溪盐泉又称“巫溪咸泉”,早在唐尧之时便利...  相似文献   

8.
蒲江盐井的开发与西汉四川盐铁经济的发展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蒲东境内穿井鼓盐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古代先民就开始利用自然盐泉,至西汉时已开凿出数量众多的大口径盐井。蒲江古盐业遗址和古冶铁遗址出土的大量物,尤其是汉代“牢盆”,更加证明了蒲江在 中国井盐生产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而盐井的开发又与西汉四川盐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渝东古盐泉(井)数量多、分布面广,地质复杂、地貌差异大,因而盐井(泉)形态呈多样性,在一些特殊地段上更有奇特景观出现。本文在原已列举的四大类型、五种形态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在特殊地段上出现的八大奇特景观,并揭示了部分景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地处四川省西南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山高路险,交通闭塞。当地彝、汉人民食盐十分困难。虽兴办了以盐泉水为制盐原料的小盐厂,但盐泉水浓度低,产量小,成本高,长期不能满足需要。四川省盐业公司技术人员根据盐源地区二十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