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任宁  王林 《城市建筑》2023,(18):59-64
基于类型学的公众参与研究对城市发展与政府治理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相关模式仍缺少对非正式城市空间的考虑。基于此背景,文章参考雪莉·阿恩斯坦所提出的“公众参与的八个阶梯”模式,从自发形成的空间出发,构建出一个以政府干预程度为主要变量的阶梯模式,并辅以相关案例解析,旨在探讨公众参与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方式,并推动城市建设走向更为开明的共治与共建。  相似文献   

2.
刘桦  刘慧 《建筑经济》2014,(3):20-23
在我国城市化和住房商品化进程中,小产权房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分析认为小产权房治理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治理机制不健全,从完善立法、增强公众参与治理的意识和能力、重视治理组织的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研究有助于促进小产权房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0)
我国现行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制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政府包干,政府投资,政府经营。本文针对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政策、法规也大都建立在自上而下的改革层面上,这些政策、法规未必能完全契合公众的需求,公众只能被动地执行政策、遵守法规。事实上,仅依靠政府的力量不可能完成保护城市环境这一普遍而又复杂的重大问题,它需要来自社会公众、社会组织和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更是与公众生活环境质量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更需要公众的有效参与。公众有效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已成为推动城市环境保护和城市长远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开展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公众参与研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殷铭 《城市规划》2019,43(4):85-92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以《南京市玄武大道两侧城市设计》引发公众事件为例,采用文本分析、访谈、问卷等方法探讨自媒体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研究指出:一,自媒体拓展了信息扩散的渠道,降低了公众参与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反馈成本,但其承载信息的完整性和客观性是影响公众参与效能的关键;二,间接利益者的缺失是当前自媒体平台无法助推有效参与的关键。基于此,提出:一,建构自媒体从单一反馈申诉工具走向复合媒介的公众参与平台,全过程参与城市规划各环节;二,规划编制需研究适配不同规划类型、阶段、问题等的公众参与手段,从物质空间规划为主体向综合性空间规划转型;三,政府部门应建立规范化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范式。  相似文献   

5.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以《南京市玄武大道两侧城市设计》引发公众事件为例,采用文本分析、访谈、问卷等方法探讨自媒体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研究指出:一,自媒体拓展了信息扩散的渠道,降低了公众参与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反馈成本,但其承载信息的完整性和客观性是影响公众参与效能的关键;二,间接利益者的缺失是当前自媒体平台无法助推有效参与的关键。基于此,提出:一,建构自媒体从单一反馈申诉工具走向复合媒介的公众参与平台,全过程参与城市规划各环节;二,规划编制需研究适配不同规划类型、阶段、问题等的公众参与手段,从物质空间规划为主体向综合性空间规划转型;三,政府部门应建立规范化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范式。  相似文献   

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立了"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工作制度,城市体检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在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体检试点工作中,探索建立了公众参与、部门协作、智慧分析监测的城市体检工作机制.强化公众参与和部门协作,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构建"8个维度、22个分析视角、93项指标"多元类型的体检指标体系;强化智慧分析监测,构建单指标评价标准、等级评价模型和综合诊断模型,搭建城市体检信息平台,实现重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动态监测、综合评价和"城市病"识别;结合部门专项工作,提出治理行动建议,建立部门协同机制,推动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机遇和潜在价值,对智慧城市及其建设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日益活跃,但对智慧城市背景下公众参与模式的系统研究仍较匮乏。本文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将公众参与模式划分为3种类型,着重对生活实验室、参与式感知和开放数据迸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同模式是解决城市生活所面临问题、改进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与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在保障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城市规划实践中,特别是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有的城市规划机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显得苍白无力,在指导城市建设、规范开发行为、保障公众利益上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脆弱,城市规划失效、失误、腐败等现象时有发生,并有愈演愈烈之势,究其原因,虽有方方面面,但长期以来在“黑箱”中运行的现有城市规划体制排斥公众参与监督,忽视社会公众的作用是导致城市规划失效、失误、腐败的原因的一个重要方面。 1.现行城市规划运行机制的缺陷 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工作模式虽然强调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但由于这一工作的自上而下的性质,使得规划者往往先入为主,有时甚至戴上“滤色镜”,为不正确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首次推行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是对于过去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模式的一次突破。本文回顾了深圳城市总体规划公众参与的方案设计思路以及按照民意调查、咨询讨论和成果公示的3个阶段分步骤实施推进的全过程,分析了公众参与由咨询公众到共同决策的思路转变,从民意表达、利益协商、回应反馈、社会监督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机制的思考,并对城市转型期公众参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代以来,城市治理和城市战略规划开始盛行于西方国家,两者交互影响、共同发展,成为引发西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变革的重要动因.20世纪末,城市治理和城市战略规划也分别被我国城市管理学界和城市规划行业引入,成为各自领域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但在实践层面,两者在我国按照各自的逻辑展开,两者之间应有的密切关系及其对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学界和城市管理学界应积极推进城市战略规划从一种城市规划形式向城市治理核心工具转型,成为城市政府实现“善治”的政策平台和指导城市层面其他规划与公共政策的“元规划”.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镇化深度发展和城市更新的推进,城中村治理成为城市空间治理面临的关键难题。根据巴西贝洛奥里藏特城市发展办公室的相关贫民窟数据和文献资料,可将其贫民窟治理历程大致分为联邦政府强硬治理、公众重夺民主权、公众深度参与城市更新和规划实施效用减退四个阶段。贝洛奥里藏特市在多年探索过程中发展出协作式规划的治理模式,力图将社会正义和环境公平纳入协作规划目标。虽然巴西贫民窟由于历史久远和社会结构负载等原因一时无法得到有效治理,但贝洛奥里藏特市案例体现了地方政府对规划政策与公众参与结合的贫民窟治理路径的积极探索,其处理各利益主体复杂关系的协作式规划模式可为我国城市更新与城中村治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思路。  相似文献   

12.
杨鑫  黄智鹏  马健  李莎  傅凡 《中国园林》2022,38(7):109-114
绿地空间具有减缓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微气候、减轻噪声、改善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增加生物多样性等诸多优点。城市绿地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能仅依靠“自上而下”的上层规划来进行,同时应关注社会公平性、经济效益、市民意愿等因素,从精细化尺度贯彻公众参与制度,真正实现市民共建的“人民城市”。对公众参与政策的起源与发展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在城市绿地建设中不同阶段的公众参与方式。以柏林、伦敦的“植树计划”政策为例,从资金来源、公众参与方式、参与形式、参与层次、计划成效几方面,比较分析2个城市植树计划的公众参与模式与深度及优点与不足,以对中国绿地建设提供借鉴。最后,针对我国公众参与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精细化构建制度法规保障体系、精细化资金来源途径,以及搭建精细化参与渠道三方面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冯婕 《城市建筑》2011,(2):12-13
文章首先从公众参与的相关背景和理论入手,进而对国内外城市设计公众参与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井借鉴围内外的成功经验,提出今后城市设计当中公众参与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25)
社会的发展转变离不开公共治理,公共治理与多元主体的参与密不可分。而在推动环境公共治理的理念下,首先要保障公众的主动实质参与,就需要找到公众参与这种相互协作治理的切入口。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民占比高于我国其他地区,最大程度上的公众参与则是否可以考虑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参与治理当中,这将会是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这对天然矛盾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使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不治而治"。  相似文献   

15.
廖菁菁  刘悦来  冯潇 《风景园林》2020,27(10):92-98
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使设计的民主化应运而生,公众参与社区微更新作为一种创新治理方式,借由公民的充分参与来处理空间与社会的议题。以四叶草堂在上海市杨浦创智片区政立路580弄社区的实践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从政策制度、平台构建、自组织培育角度来分析公众参与社区微更新的实现途径,并论述参与进程各阶段的主体内容、参与方式与获得成效。进而总结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公众参与模式,厘清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实现老旧小区的绿色自治,并促进整个创智片区的睦邻建设。为推动中国公众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21,28(9):14-18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微更新关注人的日常交往和基本需求,强调“人民参与”的治理模式。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由增量阶段转变为存量阶段,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逐步聚焦在空间重构、公众参与和社区激活方面,空间关怀落实到社区需求、社会关系等社会治理层面。针对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过程中的综合问题,以人民需求和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公共空间设计为切入点,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关联,以及社会治理的适应性策略。从人与社会的角度系统提出切实可行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社会治理途径,体现在公共空间的社会文化治理、社会需求治理、社会活力治理、层级化治理和机制治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大型项目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可以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有效性进而降低社会稳定风险,但过多的公众参与可能导致项目决策成本增加。所以要为项目决策选择合适的公众参与模式,就需要项目决策者平衡这一矛盾关系。通过研究,设计了连续型公众参与模式库并且分析了影响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以社会稳定风险最小化和项目决策成本最小化为双目标,建立了大型项目决策的公众参与决策模型。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构建的决策模型适用性较强,对于项目决策者选择公众参与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城镇化的后半程,城市规划开始从宏伟蓝图的物质设计,向以人为本、全面创新发展的模式转变。城市开发运营的主体越来越多元,开放、跨界、众包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特征。城市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大众关心的议题,公众参与城市公共政策的热情高涨。城市规划也开始走出小圈子,面向更广阔的社会公众,参与式规划开始成为规划转型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驱动的城市变革过程中,城市快速演进,复杂性不断增强。在这样的形势下,ICT(信息通信技术)支持的公众参与平台,将在公众参与城市规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国内外多个公众参与的信息平台的案例研究,讨论了不同形势、不同内容的公众参与信息平台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在信息时代,ICT技术支持的公众参与平台,将极大推动规划模式的变革,通过利用群体智慧更加科学、合理、精细化地解决城市问题,并推动城市治理模式的转型和公民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潘思琳 《城市建筑》2023,(2):117-12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历史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而公众参与历史遗产保护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我国公众参与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形式化、低效等问题。因此,本研究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的“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三大属性,与“参与主体的成熟度”“参与深度”“参与时机的全面性”及“意见采纳程度”四个公众参与有效性影响因素,构建一个有效性分析模型。对广州市恩宁路公众参与历史遗产保护的过程进行有效性分析,总结现阶段我国公众参与历史遗产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物多样性治理是实现2050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环节,中国已取得重要进展,但仍需采取更有力的治理措施,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系统剖析日本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治理措施,从法律工具、评价工具、规划工具三方面解读其治理工具,从政府力量、企业力量、公众力量三方面解析其参与力量,并以伊丹市为例,详析城市层面的具体做法。总结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治理在治理工具、参与力量方面的现状,并进行中日比较,指出国内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对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治理的5点启示与建议,即加强法律体系建设、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形成考核比较机制、完善规划传导机制、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研究成果有助于制定、施行更加科学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治理政策和措施,实现高效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