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辛开苦降法属八法中的和法,具有双向调节功能。其理论源自《内经》对中药性味功效和配伍的阐述。医圣张仲景谨遵《内经》之旨,因证立法,依法遣方,寓辛开苦降法于临证治疗寒热错杂证之中。元代朱丹溪师承仲景而善用辛开苦泄法治疗痞证。叶天士根据温病的特点,将辛开苦降理论与“轻可去实”理论相结合,创轻苦微辛法用于温病治疗中。辛开苦降法代表方剂有半夏泻心汤、左金丸和王氏连朴饮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汤液经法图”角度探讨《医学心悟》治疗心痛的组方配伍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心痛及《医学心悟》的研究提供一种的思路。方法:运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所载“汤液经法图”解析清·程国彭所著《医学心悟》卷三论的心痛九方,做成“心痛九方组方配伍分析表”,分别绘制心痛九方的汤液经法分析图,分析药味的配伍结构。结果:治疗气心痛的沉香降气散的配伍结构为“五辛四苦二甘”,治疗血心痛的手拈散的配伍结构为“五苦四辛三甘一咸”,治疗热心痛的清中汤的配伍结构为“六苦三辛二甘”,治疗寒心痛的姜附汤加肉桂的配伍结构为“三辛二甘”,治疗饮心痛的小半夏加茯苓汤的配伍结构为“二辛二甘”,治疗食心痛的保和汤的配伍结构为“五甘四辛四苦一酸”,治疗虚心痛的归脾汤的配伍结构为“八甘四苦三辛一酸”,治疗虫心痛的化虫丸的配伍结构为“七苦六辛四甘”,治疗疰心痛的神术散、葱白酒、生姜汤的配伍结构为“八辛四苦二甘”。结论: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医学心悟》治疗心痛基本是以“辛-苦-甘”为原则进行组方配伍,心虚治以咸补,或苦甘化咸;心实则治以苦泻,或甘辛化苦,多使用“甘辛化苦”这个五味配伍转化关系,促使作用于脾的辛味药和甘味药入心泻心...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法初探李怀生山东省阳谷县人民医院定水镇分院(253228)关键词:伤寒论/辛开苦降法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法是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较多的一种重要治疗法则。主要适用于寒热不调一类病证。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伍灵活,变化多端,...  相似文献   

4.
“辛开苦降”理论是指在方剂中将发散的辛温类药物与沉降的苦寒类药物配伍使用,能够平调阴阳,斡旋气机,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病机主要与脾虚生湿及脾肾两虚密切相关,且易发为寒热错杂之症,治则应该以“和”为主,用药法度选择“辛开苦降”。左金丸作为“辛开苦降“的代表方剂,方中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吴茱萸辛温,开脾温阳,两药合用,寒热并行,切中病机。左金丸通过辛开苦降理论治疗UC,为临床UC的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马婷  洒荣桂 《新中医》2007,39(3):92-94
半夏泻心汤是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的代表方剂。此方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组成,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代表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在脾胃病治疗中运用广泛。  相似文献   

6.
半夏泻心汤首见于《伤寒论》主治寒热错杂之心下“满而小痛”、“呕而肠鸣”全方以半夏为主药,化痰和胃止呕;以芩、连苦寒清热,干姜辛热散寒;以参、草、枣补益脾胃,辛开苦降、寒温一炉,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第一方。本文总结自1998年至2005年用此方治疗78例慢性胃炎,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方剂学》六、七版国家统编教材均认为半夏泻心汤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主治寒热互结或寒热错杂之痞证,在配伍上具有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等特点。本文从痞证的原始含义试析痞证的成因,认为半夏泻心汤药物配伍的主要目的在于降阳升阴,转否成泰,如此则痞证自解。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方独特的用药和组方,至今被临床广泛应用,不仅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而且更多地用于内伤杂病。本文从理气机,升降相因;调寒热,辛开苦降;治阳虚,辛甘合化;遇急疴,相须为用;祛阴结,去性取用等几方面探讨了《伤寒论》方用药组方特点,旨在对《伤寒论》方的配伍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高临床遣方用药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郭玮  曾智辉 《山西中医》2009,25(1):37-38
寒热并用法始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谓:“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张仲景据此理论并加以发挥,将寒热并用法广泛地用于辨证论治和指导方药配伍,使之成为中医临床用药重要的法则之一。所谓寒热并用,是指针对某些病因所造成的阴阳不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的证候,以寒凉药与温热药相互配伍,  相似文献   

10.
芍药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养血敛阴、柔肝止痛、活血通络之功,是临床常用中药之一。《神农本草经》载有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张仲景多次选用芍药进行配伍运用,其中《伤寒论》选入34次,《金匮要略》选入35次^[1],可见其对治疗之重要性。本文试就《伤寒杂病论》芍药的主要配伍运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辛开苦降法之源流、辛开苦降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之机理、辛开苦降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寒热温清并用,并以辛散之、苦以泄之辛开苦降法对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刘松林 《河南中医》2010,30(12):1145-1147
《伤寒杂病论》中方剂药物性味配伍的运用非常全面。在四气配伍方面有寒热(温)并用法和寒温(热)互投法;在五味配伍方面有辛甘化阳、辛开苦降、辛散酸收、酸甘化阴、酸苦涌泄、甘淡利湿、甘补苦泻等方法;另外还有四气配伍五味的辛温成寒反佐法。临床应充分掌握药物的性味,根据疾病证候特点,按性味特点配伍组方,才能充分发挥中药性味配伍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13.
介绍纪云西教授运用辛开温降法治疗寒痞的临床经验。纪云西教授认为,寒痞之病,在于中阳不足,寒湿阻滞,或兼有肾阳不足,以致气机升降不利,发为痞满。此种痞证不可妄用苦降,故提出以"辛开温降"法治之。其中辛味药既可宣发气机,也可起到宣导作用,开阴阳之通路;以温降下行之药代替苦降,既平上逆之气机,又防中阳更伤。  相似文献   

14.
辛开苦降法治疗胃病三则:胃痞,证属湿热蕴结中焦。梅核气,证属痰气郁结。厌食,证属脾胃虚弱,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15.
刘学勤教授根据肝胆病腹胀病机及症状特点,将其分为肝郁脾虚、胃失和降、湿困中焦、胆胃不和及腹水作胀五类,分别采用疏肝健脾、和胃降逆、利湿化浊、辛开苦降、攻补兼施五法治之,并选加适当的消胀药物,不但腹胀可除,且肝病得减或痊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张仲景肺系疾病的用药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方法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条文.按照肺系统所涉及的疾病依次归类,统计肺系用药的功效、四气、五味、归经和前15味药物。结果功效用药依次为补虚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温里药、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收涩药等;四气用药依次为温、寒、平、热、凉;五味用药依次为甘、辛、苦、酸、咸;归经用药依次为:肺经、脾经、心经、肝经、胃经、肾经等;前15味药物依次为甘草、大枣、干姜、生姜、桂枝、半夏、人参、五味子、芍药、茯苓、麻黄、细辛、桔梗、石膏、杏仁、附子、蜂蜜。结论张仲景用药灵活严谨,就肺系用药规律概括为“表里同治,上下兼医,调节宣肃,匡正治节,注重肺胃,权衡攻补。辛温化饮,苦寒泄肺,治从五脏,兼顾肠腑”。  相似文献   

17.
天麻治疗头痛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麻随证配伍可用于多种头痛证治,与温散表邪药同用则治风寒头痛,与辛凉疏风药同用则治外感风热头痛,与清热降火药同用则治火热上扰头痛,与补益药同用则治气血不足头痛,与辛热药同用则治阳虚寒凝头痛,与化痰药同用则治痰厥头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腰痛方剂在“性、味结合归经”层面上的配伍关系,揭示其内在规律。方法筛选古籍文献中治疗肾虚、寒湿和瘀血腰痛的方剂,信息标准化后建立Access数据库,量化处理每个方剂的性味归经,并以此为变量对每种证型的方剂分别聚类分析。结果每种腰痛方剂聚为5个主类时以性微温或温,味辛甘苦,归肾肝脾为主。药性组合特征:肾虚型:甘-微温-肾肝(63%);辛甘苦-微温-肝脾肾(23%);辛苦-温-肾脾(4%);辛甘-热-肾脾心(4%);苦甘-微寒-肾肝(3%)。寒湿型:苦辛-微温-肾肝(31%);辛甘-温。肾肝(26%);辛苦-温-脾胃(14%);甘-微温-肝肾(12%);甘-温-脾胃(11%)。瘀血型:辛苦-微温-肝(27%);甘苦-微温-肾肝(23%);辛甘-温-肝肾(21%);辛苦-微温-脾。肾肝(13%);辛-温-肝脾(7%)。结论方剂的组合药性聚类能够反映治则治法的科学内涵,可为配伍规律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温病初起治疗用药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病初起的治疗用药从传统用药、应用苦寒药及清热解毒药配伍辛凉解表药、辛温解表药等几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温病初起除可应用辛凉解表药以外 ,还可应用辛温解表等温性药物 ,尤其是辛温解表药与清热解毒药配伍治疗温病高热不退经临床验证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消化系统疾病中寒热错杂证比较多见 ,辛开苦降法是在寒热并治法则指导下治疗寒热错杂证的常用具体治法 ,二者的关系是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探讨辛开苦降法对于治疗消化系统寒热错杂证及湿热病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