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院内感染致病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儿院内感染致病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MIC微量法和纸片扩散法共同进行药敏实验,共测试标本1098份。结果分离出细菌14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首要致病菌,其次为溶血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54%,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为21.4%,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为20%。目前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药物为万古霉素(耐药率0%)、克林霉素(8.4%)、环丙沙星(12.0%),对革兰阴性杆菌较敏感药物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3.6%)、环丙沙星(7.1%)、阿米卡星(12.5%)。结论合理应用抗生素对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5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对12种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种类及分布;测定产酶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双纸片协同法和微量稀释法(VITEK AMS-60 GNS-506药敏卡片)筛选产ESBLs细菌;用MIC微量稀释法测定产酶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产ESBLs6种51株细菌,大肠埃希氏菌中产ESBLs15%,肺炎克雷伯氏菌中产ESBLs14%,阴沟肠杆菌中产ESBLs占4%,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佛氏柠檬酸杆菌中产ESBLs小于6.3%。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各种产ESBLs细胞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均具有高的敏感性,且亚胺培南优于美洛培南;但也出现了对碳青酶烯类耐药;对阿米卡星敏感性较高;对头孢西丁敏感性性因菌种不同而异。结论:产ESBLs细胞在上述者诸菌种中具有一定比例;产ESBLs菌感染治疗首选药物为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选用其他抗生素视菌种不同而定。  相似文献   

3.
采用肉汤稀释法和纸片法测定94株临床分离病原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的敏感性和检测病原菌的β-内酰胺酶50株(53.2%)对氨苄青霉素耐药,其中47株(96.0%)β-内酰胺酶阳性;对舒他西林耐药6株(6.4%),5株检出β-内酰胺酶对头孢噻肟耐药3株(3.2%),2株含β-内酰胺酶表明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金葡球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及其它杆菌耐上述三种β-内酰胺抗生素的主要原因。因此,β-内酰胺酶的测定,对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β-内酰胶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抗生素联用是治疗耐药菌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金黄色葡萄球菌2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β-内酰胺酶试验和苯唑西林药敏试验,对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萄)分类。根据21种抗生素的体外抗菌试验得出:产β-内酰胺酶的分离株中耐甲氧西林(MRSA)的耐药性远较甲氧西林敏感株(MSSA)强,不产β-内酰胺酶的MSSA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未分离到不产β-内酰胺酶的MRSA。此外三类金葡菌在各种感染部位的不同分离率亦可作为临床用药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对头孢哌酮耐药但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的革兰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方法用PCR方法扩增62株临床分离菌TEM型及SHV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并对从65株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及7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分离提取的β-内酰胺酶进行等电点测定。结果62株临床分离菌PCR扩增结果表明,58.1%(36/62)对头孢哌酮耐药但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的革兰阴性杆菌含有TEM型β-内酰胺酶;32.3%(20/62)含有SHV型β-内酰胺酶。65株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等电点的测定结果表明36.9%(24/65)的革兰阴性杆菌产生一种β-内酰胺酶,29.2%的革兰阴性杆菌产生2种β-内酰胺酶,13.8%的革兰阴性杆菌产生3种β-内酰胺酶,10.7%的革兰阴性杆菌产生4种β-内酰胺酶,6.1%的革兰阴性杆菌产生5种β-内酰胺酶。6株铜绿假单胞菌产生1种β-内酰胺酶,1株铜绿假单胞菌产生2种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的等电点介于4.95—9.36之间。72株临床分离菌共产生160种β-内酰胺酶。全部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头孢哌酮,而舒巴坦可以抑制酶的活性。β-内酰胺酶对头孢哌酮/舒巴坦(1:1)的水解率与头孢他啶相似,但低于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5)和哌啦西林/三唑巴坦(1:8)的水解率。包括7株铜绿假单胞菌在内的72株产生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结论大部分对头孢哌酮耐药但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的革兰阴性杆菌产生TEM型β-内酰胺酶,舒巴坦可以增强头孢哌酮对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在内的产酶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儿童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流行趋势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3月1日~2011年8月31日在我科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液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监测分析.结果:共分离出217株病原菌.G-杆菌以大肠埃希菌(28.11%)、解鸟氨酸克雷伯菌(7.37%)、洛菲不动杆菌(6.91%)为主;G+菌以腐生葡萄球菌(9.68%)、表皮葡萄球菌(6.45%)、金黄色葡萄球菌(3.69%)为主.G-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等抗生素敏感性高;G+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及阿奇霉素耐药率高,对其他抗生素敏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确证试验结果:61株大肠埃希菌产酶率55.74%;21株腐生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产酶率9.52%,14株表皮葡萄球菌MRSCN的产酶率7.14%;5株屎肠球菌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耐药株( HLAR)40.00%,4株粪肠球菌HLAR为25.00%.结论:加强细菌培养和耐药性监测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2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β—内酰胺酶试验和苯吐西林药敏试验,对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分类。根据21种抗生素的体外抗菌试验得出:产β—内酰胶酶的分离珠中耐甲氧西林(MRSA)的耐药性远较甲氧西林敏感株(MSSA)强,不产β—内酰胺酶的MSSA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未分离到不产β—内酰胺酶的MRSA。此外三类金葡菌在各种感染部位的不同分离率亦可作为临床用药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9株血流感染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临床意义及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1年1月—2011年12月煤炭总医院临床送检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的64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中29株确定为血流感染致病菌。结果 64株CNS中,35株CNS判断为污染菌,污染率54.7%。29株血流感染致病菌中,表皮葡萄球菌15株最多,占到51.7%。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20株占69.0%,全部产β-内酰胺酶;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SCNS)9株占31.0%,其中有7株产β-内酰胺酶(产酶率77.8%)。MRCNS除了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还保持敏感外,对绝大多数抗生素都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 CNS已为血流感染重要致病菌,污染率高,耐药情况严峻。临床应严格无菌操作,抽双侧两套血培养瓶送检,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舒巴克坦对头孢哌酮体外抗生素后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考察合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克坦(SBT)前后头孢哌酮(CPZ)对4种致病菌抗生素后效应(PAE)的变化。方法 采用特异性β-内酰胺酶鉴定试剂Nitrocefin挑选大肠埃希菌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和绿脓假单胞菌的产酶菌株,用比浊法测定受试菌株在不同CPZ浓度时的PAE值。结果 合用SBT后,CPZ对产酶菌株的PAE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低浓度时(1/2,1倍MIC)PAE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 合并CPZ和SBT的给药方案对治疗产β-内酰胺酶菌株引起的感染有利,尤其在体内药物浓度较低时,合并用药可以更长时间地抑制细菌生长。  相似文献   

10.
石家庄地区超广谱β-内酰胺酶产酶菌及其药敏情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解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分布情况,耐药特性及合理有效使用抗生素,有效控制产ESBLs菌的流行。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在我区感染患者中分离的312株革兰阴性菌进行了ESBLs检测,及对2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观察,并加以分析。结果:检出51株产ESBLs菌,总检出率16.3%,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泊肟耐药率为16.7%-100%,且交叉耐药极为严重,但对亚胺培南和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均敏感。结论:治疗ESBLs菌引起的感染应使用亚胺培南、头孢西丁和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药物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