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肝硬化发生时,肠道菌群失衡、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会进一步损害肝脏、加重肝功能,并还会造成机体其他组织器官的损伤,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近年研究表明,在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屏障以及肝功能过程中,益生菌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就益生菌对肝硬化肠道屏障和肝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作为多种慢性肝脏疾病进程中的发展阶段,具有发病率高、症状重、预后差的特点.近年来,肠道菌群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此文就肠道菌群对肝硬化发生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症在临床上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研究,从多方面提出了关于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观点,尤其是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倾向于肠道细菌移位的观点,但临床治疗难以奏效或无从下手,我科自2003年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调整肠道菌群,现将观察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并发症与肠道菌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硬化是我国的常见病,肝硬化患者常死于感染、上消化道大出血等并发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细菌通过细菌移位等方式在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同时研究也表明,调节肠道微生态在防治肝硬化并发症方面有较好的作用。文中就近年来有关肝硬化并发症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并探究益生菌制剂治疗效果。方法纳入47例肝硬化患者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非肝硬化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给予观察组益生菌制剂治疗,记录治疗效果。结果组患者的肠道内菌群情况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现象。经益生菌制剂治疗,观察组患者的血氨水平、粪便p H值以及粪氨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会出现一定的肠道菌群失调现象,实施益生菌制剂治疗可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和肠道通透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肝硬化病人的肠道通透性显著升高,从而导致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能刺激机产生大量的细菌因子和炎症介质和NO、TNF等,既加理肝损伤,又加剧肠道粘膜屏障的损害。导致恶性循环。但肝硬化肠道通透性升高的机能尚不清楚,对肠道通透性升高的预防和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是居住在人体肠道黏膜表面的微生物群, 在正常妊娠期间随妊娠进展肠道菌群构成可发生动态改变;妊娠糖尿病是一种常见妊娠并发症, 可影响母婴肠道菌群, 通过增加胰岛素抵抗、引发炎症反应等机制影响母婴远期糖代谢。通过饮食结构调整及益生菌应用可能调节肠道微生物群, 改善妊娠糖尿病母婴糖代谢状况。文章综述了肠道菌群与妊娠期糖代谢的相关性, 并讨论了饮食及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口服四联活菌片(思连康)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血氨、血浆内毒素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根据就诊病历号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思连康,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血氨、血浆内毒素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发生显著变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菌落数[(13.26±1.15)、(11.57±1.41)IgCFU/g]均较治疗前[(9.02±0.92)、(8.41±0.98)IgCFU/g]明显增加(P<0.01或<0.05),酵母样真菌的菌落数[(2.01±0.43) IgCFU/g]较治疗前[(3.45±0.59)IgCFU/g]显著降低(P<0.01);患者血氨和血浆内毒素水平[(90.16±23.82) μmol/L、(0.18±0.08)EU/ml]较治疗前[(123.79±41.32) μmol/L、(0.35±0.12) EU/ml]明显下降(P<0.05或<0.01);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D8+均明显增加.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血氨、血浆内毒素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结论 口服思连康能调节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继而降低血氨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对肝硬化有显著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诊断标准及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以肝硬化合并SBP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的患者共106例为观察对象,详细记录患者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以及治疗和转归。结果患者症状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腹部压痛或反跳痛;血常规自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腹水白细胞总数及多核细胞数(PMN)升高;细菌培养共分离出细菌109株25种,革兰阴性菌87株,革兰阳性菌17株,真菌5株。结论判断肝硬化患者有无合并SBP应尽早行腹水培养,且需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多项辅助检查指标等进行综合分析;SBP感染的病原菌绝大多数为肠道内正常菌群,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单一菌种多见;SBP患者预后差,耐药率升高可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0.
微生态调节剂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 (SBP)的发生原因、机制 ,观察微生态调节剂整肠生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 肝硬化腹水伴自发性腹膜炎 40例患者 ,口服整肠生胶囊 ,每次 4粒 ,每日 3次 ,10 d为 1疗程 ,2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腹水常规及培养和肝功能的变化情况 ,并与 3 9例单纯应用抗生素对照组比较。结果 腹痛、腹部压痛、腹泻消失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发热、腹水常规及培养检查方面较对照组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 (P<0 .0 1) ,肝功能改善方面亦存在差异。结论 自发性腹膜炎细菌来源于自身肠道劣势菌的大量繁殖和易位 ,通过血液、淋巴、肠壁进入腹腔 ,整肠生能够恢复肠道正常菌群 ,改善肝功能 ,增强免疫 ,降低内毒素血症 ,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饮食结构调整结合腹部按摩对小儿轻型腹泻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80例小儿轻型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饮食结构调整结合腹部按摩,对两组患儿干预前后临床症状及肠道菌群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发热改善时间、呕吐、腹泻缓解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干预后肠球菌属、乳酸杆菌菌群较对照组高,酵母样真菌菌群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儿复发率为5.00%,较对照组22.50%低(P0.05)。结论饮食结构调整结合腹部按摩可促进小儿轻型腹泻临床症状改善,也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家庭医生》2011,(8):39-39
柯大夫: 我女儿上小学,胃肠不好,经常腹泻。医生让我给她吃一些调整肠道菌群的药物。我去药店买了些活菌片,药店店员嘱咐我放在冰箱保存,并且拿出来后要短时间内服用。难道调整肠道菌群的药物要冷着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海藻来源岩藻多糖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以岩藻多糖、慢性代谢性疾病、肠道菌群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上查找相关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与总结。结果岩藻多糖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代谢、抗菌和抗凝血等多种健康功效在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可影响机体能量摄取,调节机体的营养代谢。岩藻多糖可调节代谢性疾病的肠道菌群,改善肠道菌群平衡,进而调节糖脂平衡,改善肠道炎症。结论岩藻多糖在慢性代谢性疾病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预防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减少手术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为海藻源性岩藻多糖在调整机体代谢方面的开发应用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健康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其紊乱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可能与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相关。槲皮素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在肠道中代谢,通过肠道微生物进行转化进而被人体吸收。研究显示,槲皮素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紊乱,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恢复肠道屏障结构与功能,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病毒等生物学活性,可应用于慢性疾病的防治。本文对近年来槲皮素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槲皮素、肠道菌群及其相关疾病的关系提供思路。[营养学报,2023,45(1):98-103]  相似文献   

15.
《长寿》1997,(3)
机体衰老常使肠道菌群发生比例失调,但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服用某些菌类制剂,可以调整肠道菌群,保持肠道内的“生态平衡”,从而促进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6.
Q肝硬化病人经常吃酸奶好不好? A肝硬化病人,特别是发展到晚期时,肠道的有益细菌减少,致病菌增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如细菌移位到小肠上段,过度繁殖后会产生大量有毒代谢产物,如内毒素等,人体吸收后会刺激脾脏肿大,引起微循环障碍,加重肝坏死。酸奶含有活的乳酸菌,  相似文献   

17.
<正>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为组织学特征的进行性慢性肝病,是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我国以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为主,而国外以酒精性肝硬化多见。当机体发生肝硬化时,由于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肠道黏膜通透性增高、内毒素灭活功能减退等原因导致肠道的细菌及其相关产物(如内毒素)突破肠道屏障,从肠道转移到肠系膜淋巴结及其他肠外器官,从而  相似文献   

18.
祝启丽  刘洋 《中国学校卫生》2023,(11):1752-1755+1760
肠道菌群在人类生命的不同阶段会经历一个动态的定殖和发育过程。在青春期时受性激素水平影响,此阶段开始性别特异性肠道菌群的发育。性激素水平与肠道菌群具有潜在联系,表明肠道菌群与性激素之间很可能具有双向交互作用。此外,微生物群在人类健康中的双向作用证据不断出现。文章通过分析肠道菌群性别二态性、青春期肠道菌群特征及其最新研究进展,探索肠道菌群与性早熟、生殖系统疾病之间的密切联系,并进一步阐释考虑性别因素在肠道微生物群与青春期性早熟及生殖系统相关疾病中的影响机制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新乡市中心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诊治的8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单药组42例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联合组42例在采用恩替卡韦的基础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两组均接受为期3个月的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肝纤维化[层粘连蛋白(laminin,LN)、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Ⅳ型胶原(typeⅣcollagen,Ⅳ-C)、血清Ⅲ型前胶原(typeⅢprocollagen,PC-Ⅲ)]、肠道菌群(肠球菌、双歧杆菌、拟杆菌、大肠杆菌)及用药安全性。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联合组92.86%高于单药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功能、肝硬化各项指标水平比较,两组治疗3...  相似文献   

20.
人体肠道中存在数百种菌群影响宿主消化、营养和免疫等生理功能。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免疫缺陷性肠病、脂泻病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疾病,改善肠道菌群结构被认为可通过减缓肠道上皮细胞内的免疫应激治疗上述疾病。本文对人体肠道菌群和免疫系统的关系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