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课程的实施,语文课出现“异化”现象。而本色的宏观教学、本色的语基训练、本色的学科渗透、本色的教学设计和本色的教学语言等五个方面是探索中小学语文课保持语文本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范欣 《现代语文》2008,(11):88-89
新一轮的课改教学让中学语文教学在走出旧的误区,探索新的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时又陷入了新的误区,如初中语文课上学生不练习写字、不在课上进行识字教学和词语教学、不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课堂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或“满堂练”、以带“电”的教学手段代替全部等。笔者认为语文课教学应该还语文以本色,本文就语文课教学的本色谈一下个人拙见。  相似文献   

3.
2006年1月杨再隋先生发表他的学术报告《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总结了语文课堂上出现的虚、闹、杂、碎、偏等问题,认为这些现象的存在,使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由此,他发出“语文课又怎么了”的诘问,同时质疑:语文课该是什么样?语文课该怎么教?基于这样的理性审视,杨教授提出语文回归的理念——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即平平淡淡教语文,  相似文献   

4.
郑百苗 《云南教育》2007,(9S):10-12
2006年1月杨再隋先生发表他的学术报告《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总结了语文课堂里出现的虚、闹、杂、碎、偏等问题,认为这些现象的存在,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同时质疑:语文课该怎么样?语文课该怎么教?基于这样的理性审视,杨教授提出语文回归——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即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语文课不像语文课”的教学现状不满,不少语文教师提出了类似“本色语文”的教学主张,呼吁语文课要上得像语文课,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看起来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简单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的最高境界乃本色二字.如何让语文教学在简约大气和激情澎湃中凸显语文本色呢?本文就此从"简约语文,展示本色"、"精啄文本,巧显酌以"、"留点激情,串连本色"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语文课堂才能与时俱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课不是养人眼目的表演,要还原语文本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有忽视了语文教学自身的特性和功能的倾向,失却了语文教学的本色。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王成 《学语文》2012,(6):76-76
所谓朴实的"本色语文"课堂教学就是用最朴实的方式表现最真实的语文课。具体表现为:明确的教学内容、清晰的教学过程、简朴的教学手段和实在的教学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色与着色     
本色就是本来面目,例如英雄本色就是英雄的本来面目.那么,语文教师的本色、语文课的本色是什么?我以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真正做到"目中有人",自然流畅地与学生交流,不矫情、不造作,应该属于语文教师、语文课的本色.当然,这个本色是从教师的角度说的,还有学生的本色,这里暂不涉及.  相似文献   

11.
汤素英 《考试周刊》2011,(72):62-63
由于多媒体的广泛运用,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偏离,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教师应还语文课本来的样貌,让本色语文尽快走进课堂,让学生在文本中畅游,来欣赏文本中语言的美。  相似文献   

12.
张复兵 《考试周刊》2011,(90):36-36
语文课的本色是什么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现如今,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承载了太多的非语文的东西。与之相反,有的课堂又似乎太过贫乏.教学教师没有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至于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这样两个极端走向。都与语文的本色格格不入。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得出色,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的最高境界乃本色两字。那么,如何让语文教学在简约大气和激情澎湃中凸显语文本色呢?一要简约语文,展示本色;二要精啄文本,巧显本色;三要留点激情,串联本色。这样,我们的课堂可如清水芙蓉般清新可人,可如娇艳玫瑰般激情澎湃。只有凸显了语文本色,使课堂具有了"语文味",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要取得真效,必须重视语言实践。于漪老师说过:"语文课就得咬文嚼字……"品味语言之美,方可凸现语文课堂的本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语文世界呢?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就是要把根深深地扎进语言文字的肥沃土壤中,源源不断地吸收水分和养料。要知道,根深才能叶茂,根粗才能苗壮。唯其如此,语文教学这棵参天大树才能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说到底,语文教学的事情还得用语文的方法来解决,才能上出语文课的底蕴,上出语文课的性情,上出语文课的本色。其他任何的非语文的方法只能是“隔靴搔痒”,甚或“水中捞月”。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地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日趋频繁,给沉闷已久的语文课章注入了新活力。在活动中,笔者思考颇多:语文课该怎样教,语文课堂的常态应该是怎样的。新课程理念淡化“教”,强化“学”,倡导语文课堂的阅读训练。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必须实现“同到语文”的课掌本色。到底怎样上教学才能实现同归课堂本色呢?  相似文献   

17.
一节优秀的语文课要具有灵动的教学流程、真正的学习现场、浓厚的语文味道。来自江苏省泰州中学的王萍老师在她执教的课例"苏东坡人物形象分析"中,在这三个方面做得恰到好处,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文思维,也养成了学生的语文习惯,真正显示了语文课的当行本色。  相似文献   

18.
一 有同志提出“本色语文”、“自然语文”,我非常赞成这个提法,这个“自然”、“本色”就是语文之“本”,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务本、求实。这个提法是有针对性的,目前存课改实验区有一些现象.有的地方语文课上得不久像语文课.搞形式主义的东西比较多,就是打外围战,唱歌、跳舞、多媒体、音乐、图画、综合实践活动,走到社会上去.生活中去,还有的在教学中链接了很多跟语文关系不大的各种资源。  相似文献   

19.
时常听到有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语文课是越来越难教了!越教越不会教了!”这番感叹道出了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些尴尬。小学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对当前语文教学问题进行了剖析,呼吁语文教学要还语文本色。他列举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五种现象。“虚”: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闹”: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造成“假主体行为”;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课的教学探索越来越深入。语文课要重视语感培养,课堂教学注重有效性以及关注课堂的朗读和积累,让语文课铅华洗净,还其自然本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