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2005年7月16日晚21~24时雷达回波演变过程的分析,揭示了一次超级单体影响的局地暴雨天气的变化过程,为短时临近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董向红 《浙江气象》2005,26(2):23-25
通过对2004年3月16~18日这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分析,以提高在类似天气形势下寒潮天气预报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1998年6月16~27日,在锋面低槽的天气形势下,广东出现了一次大范围、连续性的强降水过程。本文对这次强降水过程作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1强降水过程概况16—27日,广东先后有73站/次出现暴雨或大暴雨,其中日降水量超过100mm的有14站欣,日降水量超过200mm的有3站/次。阳春的过程降水量最大为1236.4mm,20~24日阳春连续5天大暴雨累计降水量为1123.7mm,为历史罕见。这次强降水是自北到南、自西到东,与天气系统影响的先后相一致(表1)。过程峰期的23、24日两天内,有31站/次出现暴雨以上降水量(占过程暴雨站数的…  相似文献   

4.
1989年5月16日20时至次日08时,珠江三角洲北部降了一场局地大暴雨,215.3mm的雨量中心出现在广州市区,6小时降水量接近200mm,其强度为广州市近40年来所罕见。本文利用雷达观测、卫星云图和珠江三角洲附近33个地面气象站16日08时至17日08时的自动记录经实测值订正得的每小时(个例为半小时)气象资料,对这次局地大暴雨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次局地大暴雨过程具有突发性和停滞型特征,形成这次局地大暴雨的天气背景不是很明朗,重力波激发的贡献可能是重要的。这是一次降落在狭小地区的突发性大暴雨,用常规方法,要预报它仍十分困难,目前只能应用卫星和雷达进行时效极短的监测。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绍它的外部特征,而对它的机制只能提供若干线索,供以后深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7输出结果,对2005年8月16—17日发生在华北的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做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暴雨产生过程中有干冷空气的入侵,对这次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高层干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低层中尺度气旋的发展,使暴雨过程得以维持和加强。  相似文献   

6.
在T63L16谱模式中,初始输入的水汽场,经展谱后,垂直各层一般出现2%~8%的负水汽点。为了克服这一负水汽现象,我们采用了“逐步循环订正法”对初值进行了一些特别处理。经实例计算表明,其效果明显,不仅负水汽现象得以克服,而且对各层水汽场的水平分布不会带来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正>大数据就是用恰当的数据做恰当的事,向恰当的用户提供恰当的产品。2016年11月23日至29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基本系统委员会(CBS)第16次届会在广州召开。来自WMO秘书处及70多个国家气象水文部门和国际组  相似文献   

8.
另一些国家气象学隶属于地球物理学会,如芬兰、意大利、挪威、波兰和瑞士等。欧洲16国气象学会成员@山夫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和雷达等非常规资料,对2013年5月15—16日清远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诊断、雷达回波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特大暴雨过程是发生在条件性热力不稳定的条件下,锋面和切变天气尺度系统触发作用下造成的;过程的水汽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而以前者为主,水汽通量大值区在粤北;强的垂直上升运动超前降水峰值,对暴雨有一定的预示性;强降水落区出现在能量密集区;低空急流的峰值位置与暴雨区基本重合,出现时间超前降水峰值;清远大范围强降水是由MCC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根据 1 999年中韩气象科技合作联合工作组第5次会议纪要 ,经中国气象局批准 ,以天津市气象局副局长王宗信为团长、辽宁省气象局副局长李波 为副团长的中国气象代表团一行 1 4人 ,于1 999年 1 0月 2 0~ 2 9日对韩国气象部门进行了考察。代表团行前在北京进行了集训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颜宏莅临集训班作了重要讲话 ,中国气象局外事司司长王才芳作了具体部署。按照中国气象局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 ,代表团精心研究制定了详细的考察预案。 1 0月 2 0日代表团抵达汉城。 2 1日在韩国气象厅本部活动 ,听取了综合情况介绍 ,考察了各个业务部门 ;2 2…  相似文献   

11.
韩礼应何振伟  陈丽娜 《广西气象》2005,26(A02):F0004-F0004
对我国山东、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七省区,2004年7月16-20日先后出现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从卫星红外图像来看,有清晰西南季风云系,从盂加拉湾经中南半岛和南海北上。切变线、高空槽和低空急流的共同作用、西南季风强烈水汽输送是产生这次大范围强降水天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美国第16届气候诊断年会于1991年10月28日—11月1日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召开,到会88人,发表论文85篇,共分10个组:  相似文献   

13.
利用卫星高度计资料,研究了季节内Kelvin波在印度尼西亚贯穿流海域的传播。起源于赤道印度洋的Kelvin波抵达印度洋东边界后,以沿岸Kelvin波的形式沿苏门答腊-爪哇岛西南沿岸向东传播,15天后抵达龙目海峡,并分为三支:一支向北传播,5天后抵达望加锡海峡,相速度约为1.69 m s~(-1);一支向东传播,5天后抵达翁拜海峡,相速度约为1.91–2.86 m s~(-1);一支沿松巴岛西南沿岸传播,相速度约为1.96 m s~(-1)。季节内Kelvin波在该海域的传播速度与第一和第二斜压模Kelvin波一致。  相似文献   

14.
吕嵩 《吉林气象》2004,(3):44-44
2004年7月16日,经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委批准,中共吉林省气象局直属机关第六次党员大会隆重召开。省人大常委宋玉发,省局党组书记、局长秦元明,党组成员、副局长湖涛,朱其文,局纪检组长彭儒山等领导同志,省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及离退休全体党员参加了大会。  相似文献   

15.
2001年9月16日昆明机场发生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经二次滤波分析发现,这次过程主要是在大尺度辐合背景下由一个中尺度低涡扰动引起.物理量场诊断分析表明,触发对流的中尺度低涡是一个低层辐合强烈、向西北倾斜且较深厚的低值系统.而昆明地区持续高温及水汽积累为对流发生储备了能量和水汽条件,垂直风切变则使对流发展更为旺盛、维持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6.
使用常规气象资料、GMS - 5卫星云图以及物理量场分布 ,分析 2000年7月16日辽河流域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系统形成发展、云团演变特征和环境场条件。揭示辽河流域强降水天气过程环流背景及暴雨成因 ,为区域性暴雨预报提供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雪冰中的黑碳及其辐射强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的若干条冰川区域采集雪和冰芯样品,分析了雪冰样品中的黑碳,并模拟了雪冰黑碳产生的辐射强迫。我国西部雪冰黑碳的平均浓度为63 ng/g,高于北半球其他地区的实测结果。影响雪样黑碳浓度空间分布格局的主因是周边的排放源。模拟结果显示,黑碳在中国西部冰川雪表的沉降产生的平均辐射强迫为(+4.0±2.0) W/m2。喜马拉雅山中段的东绒布冰芯记录揭示黑碳主要来源于南亚,经印度夏季风输送;1951年以来黑碳的平均浓度为16 ng/g,产生的月平均辐射强迫在2001年夏季超过了+4.5 W/m2。南亚排放的黑碳可能抵达青藏高原南部腹地,对青藏高原的冰川表面能量平衡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01年9月16日昆明机场发生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经二次滤波分析发现,这次过程主要是在大尺度辐合背景下由一个中尺度低涡扰动引起。物理量场诊断分析表明,触发对流的中尺度低涡是一个低层辐合强烈、向西北倾斜且较深厚的低值系统。而昆明地区持续高温及水汽积累为对流发生储备了能量和水汽条件,垂直风切变则使对流发展更为旺盛,维持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05年7月16~18日发生在四川省凉山州境内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雷达回波特征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得出,在有利于强降水发生的环流背景下,产生暴雨的雷达回波持续时间较长,超过14个小时,雷达回波有合并加强的现象发生,也有上游地区不断有新生雷达回波并入暴雨区的现象发生,强降水云团的回波强度要大于25dbz,顶高超过10km,但是,强度超过40dbz的强降水回波主体位于零度层以下。  相似文献   

20.
徐冉  桂海林  尤媛  王继康 《气象》2024,50(3):387-392
2023年12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多极型分布,欧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大,东亚大槽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12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2.2 mm,较常年同期(11.9 mm)偏多2.5%;全国平均气温为-2.6℃,比常年同期(-3.0℃)偏高0.4℃。月内共出现6次冷空气过程、1次沙尘天气过程和1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其中13—16日,我国大部地区遭遇的强寒潮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和低温极端性显著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