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介绍移动IP技术和MPLS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移动IP与MPLS的融事方案。利用MPLS的标记交换代替传统的IP转发,能降低传输开,提高移动IP的可扩展性,同时为MPLS提供移动性支持。  相似文献   

2.
首先介绍了MPLS和移动IP技术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给出了MPLS架构下移动IP技术的三种网络模型(包括:基于MPLS标记交换路径的移动IP网络模型、基于MPLS的移动IP路由优化网络模型、基于MPLS的分级移动IP网络模型),分别分析了各种模型的工作原理及优缺点。还总结了MPLS机制下移动IP的技术优势,最后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MPLS和移动IP结合技术是目前网络技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将MPLS与移动IP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提高网络数据的交换传输速度,支持主机自由访问因特网,增强对QoS的支持,提高网络的安全性能.首先对移动IP技术和MPLS的基本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给出了基于MPLS标记交换路径的移动IP网络模型,提出多MPLS网络方案以及基于MPLS网络的IP路由优化方案,并对各方案的工作原理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一种方案来综合移动IP和MPLS协议.MPLS技术是一项利用绑定在IP包中的标记,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包转发的技术,它结合了第二层(数据链路层)交换的快速性和第三层(网络层)路由选择的可扩展性.是IP与ATM技术相结合的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文章将MPLS技术引入移动IP中.充分利用了MPLS技术的优点.使得移动IP不再需要利用隧道来传递分组.相反,整个的转发过程都是在MPLS层上处理.MPLS交换远远快于传统的IP分组转发业务.大大减少了传输和分组处理时延并且扩展了移动IP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MPLS在未来IP网络中的可能的应用前景,认为信息骨干网络可能由光的MPLS和电的MPLS两层网络组成,并完成骨干网上的IP路由,边缘路由器完成边缘的IP路由交换,着重提出了光的MPLS的实现方法和基本原理及结构。  相似文献   

6.
王军 《中国新通信》2008,10(9):85-88
本文首先从建设模式,网络结构和业务承载等角度分析了IP/MPLS骨干网的模型,然后就IP/MPLS骨干网设计中采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解决思路,最后简要介绍了中兴通讯的IP/MPLS骨干网解决方案的特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于MPLS网络的移动IP实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研究了移动IP与MPLS网络技术的融合,提出了一个在MPLS网络中实现移动IP的初步方案,为MPLS支持移动IP提供了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从建设模式,网络结构和业务承载等角度分析了IP/MPLS骨干网的模型,然后就IP/MPLS骨干网设计中采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解决思路,最后简要介绍了中兴通讯的IP/MPLS骨干网解决方案的特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下一代无线网络中,用户可以任意地在不同的无线接入网之间切换。移动IP(MIP:Mobile IP)是当前无线IP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协议。但是移动IP协议难以为网络的服务质量(QoS:Qualicy ofService)提供保障。将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和MIPv6结合的技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之一。本文介绍了MPLS和移动IP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了基本移动MPLS和分层移动MPLS的实现方案,并基于HMIPv6 over MPLS网络结构介绍了一种为无线网络提供Qos支持的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0.
移动MPLS将MPLS技术和移动IP技术结合起来,在MPLS网中支持IP的移动性。介绍了移动MPLS的原理,详细阐述了移动MPLS的几种关犍技术:快速切换技术、“三角路由”问题解决方寨和移动MPLS中QoS的实现,最后探讨了移动MPLS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Designing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network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adds to the capabilities of IP networks in several ways. Despite new capabilities, MPLS technology has much in common with ordinary IP networks. In turn, the design process for MPLS networks has much in common with the design of any IP network. This article examines MPLS and IP technology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what is common between them. The common design steps of MPLS networks and other IP networks are outlined briefly, and those issues specific to MPLS networks are covered in more detail. This article emphasizes MPLS point of presence design, routing design issues for MPLS, and provisioning of sufficient label space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和移动IP技术的基本原理,同时研究了基本移动MPLS和分级移动MPLS的实现方案,以解决原移动IP网络无法满足高传输率,低阻塞,低迟延要求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IP/MPLS网络中的OA&M的分析,指出了电信级运营商对于IP/MPLS融合的网络维护和纠错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在融合的IP/MPLS的网络中如何利用OA&M的功能进行故障的定位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traditional IP routing and the emerging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MPLS) approach, and identifies where MPLS adds value to IP networking. In various corners of the industry MPLS has been held up as the solution to IP QoS, gigabit forwarding, network scaling,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Each of these expectations is critically considered in the light of developments in conventional gigabit IP routers. It is shown that MPLS adds the ability to forward packets over arbitrary non-shortest paths, and emulate high-speed “tunnels” between IP-only domains-capabilities critical to service providers who need to better manage resources around their backbones, or who are planning IP VPN services. However, it is also argued that the technology required to support IP QoS and gigabit forwarding is not unique to MPLS. A network of gigabit IP routers or switches may be entirely sufficient for QoS and performance if traffic engineering is not a requirement  相似文献   

15.
移动IP是一种在全球Internet上为移动节点提供移动功能的方案。同时,鉴于MPLS是一种基于三层边缘路由、二层核心标签交换的技术,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分组的转发速度,业界对扩展MPLS功能使其支持移动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文章主要讨论MPLS支持移动IP的技术细节。  相似文献   

16.
王从军 《通信技术》2009,42(12):132-133
研究了基于ATM的MPLS,重点研究和分析了具体实现MPLS流量工程的ATM流控措施、使用约束路由的标记分发协议、路由协议,为MPLS流量工程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参考。同时研究了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融合IP路由技术、ATM的QoS(Quality of Service)及交换技术,使得流量工程模式可以部署在基于IP的网络,其中包括ATM网上承载IP业务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IP QoS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国锋 《世界电信》2002,15(10):34-38
IPQoS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无QoS保障的“尽力而为”的网络服务,基于资源预留协议的IntServ解决方案,基于差分服务代码点(DSCP)的DiffServ解决方案,MPLSTE技术,到MPLSDiffServ-AwareTE解决方案的历程。其中,IPDiffServ,MPLSDiffServE-LSP以及MPLSDiffServ-AwareTE将成为主流的QoS技术。本文还介绍了华为公司IPQoS解决方案的组网应用:VoIP的QoS解决方案、多网合一的QoS解决方案和城域网多媒体业务的QoS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