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eep infiltratingen-dometriosis,DIE)是妇科常见病,其主要特征为良性疾病恶性行为,可以种植、侵袭、转移生长,造成侵蚀压迫周围组织且渐进性加重,因此常合并受累系统的损伤[1-2]。本文就累及泌尿系的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DIE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明确该病诊疗特点,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盆腔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诊断使用磁共振(MRI)与阴道彩色超声(TVS)诊断价值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106例确诊为盆腔DIE患者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RI与TVS检查,以病理与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价值。结果MRI、TVS盆腔DIE检出率以及检出病灶数量均显著低于病理诊断(P0.05),而MRI检出率与检出病灶数量显著高于TVS(P0.05),TVS检出平均病灶数显著低于病理以及MRI(P0.05),三种方式检出盆腔DIE病变位置分布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盆腔DIE灵敏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均优于TVS,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与TVS可用于诊断盆腔DIE,MRI诊断价值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安钢职工总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MRI信号特征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关系进行总结。结果 41例患者中子宫增大21例,其结合带呈现出不同程度增宽。出现卵巢囊肿者23例,14例为T_1WI及T_2WI呈高信号状态,6例为T_2WI呈低信号状态而T_1WI呈高信号状态,3例为T_1WI及T_2WI呈混杂状态。结论当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的病因不同时,则其在MRI上的信号表现亦不相同,因此,可将其作为子宫内膜异位诊断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身体其他部位,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类型[1],是指任何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在腹膜下浸润深度超过5mm,主要分布于阴道,直肠,子宫直肠窝、子宫骶骨韧带、直肠阴道隔以及膀胱[2]。目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深度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的MRI表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深度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和MRI检查资料,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术中所见与MRI表现.结果:25例DIE患者中病灶种植于子宫直肠窝19例,子宫骶骨韧带、圆韧带11例,直肠、乙状结肠13例,腹直肌1例.病灶种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改良法通过自体移植在大鼠子宫膀胱间建立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模型并探讨其优缺点。方法 移植大鼠自体子宫内膜于子宫膀胱间腹膜处,同时切除宫旁游离脂肪建立改良子宫膀胱间DIE模型,并与常规直肠子宫陷凹处DIE模型及非改良子宫膀胱间DIE模型作对比。术后2周再次手术观察病灶生长情况,并对病灶粘连程度进行评分;同时对改良子宫膀胱间DIE模型病灶进行组织形态学、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3组均成功建立DIE模型,体积大小无统计学差异。直肠子宫陷凹处DIE模型和非改良子宫膀胱间DIE模型的病灶粘连评分分别为2.38±0.74和2.75±0.46,改良子宫膀胱间DIE模型病灶粘连评分为1.00±0.50,较前两组明显减小(P<0.05),且具有与在位子宫内膜相似的形态和结构。结论 采用改良法建立子宫膀胱间DIE模型操作简单、病灶粘连轻,适用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杨冰  丁珊珊 《华夏医学》2015,28(2):113-117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复发率,对于EMs的早期临床诊断一直是妇科医生较为棘手的问题,笔者对目前研究较热门的蛋白组学及光声成像技术应用于EMs早期诊断的进展进行综述,为EMs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妇科中是一种比较高发的疾病,尤其是在育龄妇女中此病比较常见,近来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DIE)因DIE临床症状重,对患者生理及心理上的影响大,影像学表现不明显,成为了妇产临床上诊疗重点及难点。本文简述了在临床工作中对DIE诊疗的一些心得体会、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组织中EGFR、YB-1的表达特点及影响其表达的相关病理学因素。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组织中EGFR、YB-1的表达,并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EGFR、YB-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和在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与在正常子宫内膜中表达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是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更高,且可能存在协同的作用。结论 EGFR、YB-1的高表达对子宫内膜异位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且能够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预后评估。研究表明,EGFR和YB-1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是指病灶浸润到腹膜下深度≥5mm的内膜异位症,一般多见于盆腔后部。此类患者虽然临床症状明显,但辅助检查阳性率较低、手术难度大、术中并发症多、术后复发率高,是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中最棘手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需要进行大样本的循证医学调查后,总结得出诊治规范。但目前的现状是国内妇科对本病的诊断名称混乱,标准不一,治疗方法也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拟通过文献综述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其间质细胞生长在子宫体腔以外的部位,几乎可以生长在机体的各个器官,虽然是良性病变,但具有种植和侵蚀生长的特点、严重影响孕龄妇女的生活。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亦有上升的趋势。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及阴道分娩后的会阴切口瘢痕部位均可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因此早期准确地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妇科检查、经阴道彩超(TVS)、直肠超声内镜(EUS)及核磁共振成像(MRI)四种检查方法诊断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不同部位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4年6月就诊于本院经手术确诊为DIE的患者12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完成妇检、TVS、EUS及MRI检查,以术中探查情况及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评估4项检查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似然比。结果:妇检、TVS、EUS及MRI诊断DIE的准确性分别为91.87%、34.15%、65.85%、86.99%,各项检查对不同部位DIE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不同。结论:仔细的妇科检查联合适合的影像学检查可以有助于正确诊断DIE,应根据不同的DIE病变部位选择不同的或联合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4年5月至2015年8月,采用信封随机方式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一般护理,实验组25例患者采用临床综合护理,观察两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护理有效率、疼痛评分及满意度评分。结果对照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护理有效率(68.00%)明显低于实验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92.00%),且两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之间对比的疼痛评分及满意度评分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临床综合护理的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症状与子宫内膜异位的不同分期、不同发病部位的关系及其对生育力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被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横向观察研究。其中55例经腹腔镜被确诊,另13例经剖腹手术确诊。将所有病例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期分为早期(Ⅰ期和Ⅱ期)、晚期(Ⅲ期和Ⅳ期)及有无生育力进行分类。根据子宫内膜异位的部位又进一步分为:腹膜异位、卵巢异位和腹膜-卵巢异位。分析比较不同组中的以下症状:痛经、深度性交痛、便秘和排尿困难及情绪抑郁。结果:慢性周期性盆腔疼痛多与晚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P=0.…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目前育龄妇女常见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增高.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已在国内广泛开展,腹腔镜被认为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本研究对采用腹腔镜手术及开腹手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效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症状和妇科检查在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中的微创术前应用价值,为该类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选择80例该院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其临床症状及妇科检查结果,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DIE组与非DIE组,分析临床症状和妇科检查对DIE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 DIE组病程及 r‐AFS评分明显高于非DIE组,且DIE组r‐AFS分期比例亦明显高于非DI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痛经对DIE的诊断灵敏度为92.1%,特异度为66.7%;盆腔痛灵敏度为39.5%,特异度为71.4%;性交痛灵敏度为65.8%,特异度为88.1%;肛门坠胀灵敏度为31.6%,特异度为71.4%。子宫增大对DIE的诊断灵敏度为39.5%,特异度为64.3%;子宫活动度灵敏度为63.2%,特异度为54.8%;附件囊肿活动度灵敏度为73.7%,特异度为57.1%;宫骶韧带结节灵敏度为68.4%,特异度为81.0%;宫骶韧带触痛阳性灵敏度为86.8%,特异度为71.4%;阴道直肠隔结节触痛阳性灵敏度为13.2%,特异度为100%;阴道直肠隔结节灵敏度为13.2%,特异度为100%;后穹隆蓝色结节灵敏度为39.5%,特异度为100%。结论临床症状严重痛经及妇科检查阴道直肠隔结节及后穹隆蓝色结节对诊断DIE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率<1%,约80%以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恶性肿瘤发生在卵巢,另外20%发生在包括肠道、直肠阴道隔、腹壁、胸膜等性腺外器官。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旦恶变,将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目前探索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恶性肿瘤的方法是临床上的主要挑战。文章针对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临床病理特点、发病机制等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整体恶变率在逐渐增加,而卵巢癌妇女中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比率也在增加。由于卵巢癌缺乏早期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为癌症晚期,故其在妇科恶性肿瘤死亡率中仍居首位。本文通过对卵巢癌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47个病例和同期诊断为卵巢癌的50个病例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癌的关系,旨在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的机制及病理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卵巢癌提供依据及帮助。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痛经强度与前列腺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组织中前列腺素PGE2、TXB2与患者痛经强度的相关性。方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痛经强度进行评分,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PGE2、TXB2在其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病灶中PGE2、TXB2表达与痛经强度评分呈正相关。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病灶局部PGs合成异常增多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12例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病理检查结果均确诊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