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高血压患者行上腹部手术时血压控制情况,评价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老年上腹部手术的可行性。方法74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胃癌根治术及胆囊手术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和单纯全麻组,每组37例分别测定麻醉前、切皮时、切皮后30min、术毕拔管各时点血压、心率的变化及患者的苏醒拔管时间及所用麻醉药剂量。结果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插管、切皮、拔管时平均动脉压、心排血量、心率上升幅度较单纯全麻组少。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术后躁动发生率、异丙酚和异氟醚用量明显低于单纯全麻组(P〈0.05),且单纯全麻组苏醒时间明显长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老年患者行上腹部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应激反应小,全麻药用量和术后躁动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的效果。方法将76例老年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n=38):仅用全身麻醉;复合组(n=38):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记录在围麻醉期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全麻药用量、术后苏醒时间、苏醒质量和拔管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满意。复合组患者的MAP、HR、全麻药用量、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或P<0.01.)。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优于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3.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老年病人开胸手术的安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宁慧 《海南医学》2004,15(7):89-90
目的 评价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老年病人开胸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68例择期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 ,ASAⅠ -Ⅱ级 ,随机分为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 (GEA组n =3 8例 ) ,全身麻醉组 (GA组n =3 0例 ) ,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结果 GEA组 ,血压 ,麻醉全程低于麻醉前 (P <0 .0 1)心率低于麻醉前 (P <0 .0 1) ,GA组收缩压于手术探查时 ,术中 1.5小时低于麻醉前 (P <0 .0 5 ) ,麻醉后GA组血压全程显著高于GEA组 (P <0 .0 1) ,术中1.5小时和拔管时GA组心率比GEA组显著快 (P <0 .0 1) ,GEA组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及异丙酚 ,异氟醚等药物的用量显著降低 ,术毕清醒 ,拔管时间均早于GA组 ,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麻于老年患者行开胸手术时对循环的干扰小于全麻组 ,明显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刘坡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8):3328-3329
目的探究硬膜外麻醉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拔管血压及心率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舞钢公司总医院收治的老年直肠癌手术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给予对照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给予观察组硬膜外麻醉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比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血压与心率(HR)变化及麻醉前、气腹后30 min、拔管前5 min、拔管即刻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变化。结果气腹后30 min、拔管前5 min、拔管即刻观察组患者HR、SBP、DB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ΔHR、ΔSBP、ΔDB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硬膜外麻醉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用于老年直肠癌手术患者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拔管血压及心率变化,提高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胸科手术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老年胸外科手术患者122例,随即分为2组患者,甲组患者60例,采用全身麻醉插管麻醉;乙组患者62例,采用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比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乙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麻醉用药总量、术后拔管时间显著优越于甲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因麻醉方法不当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老年胸外科手术患者采用全麻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可有效的缩短术后苏醒时间,降低术中全麻用药总量,安全性较高,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周道文 《四川医学》2012,33(8):1442-1443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和单纯全身麻醉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1年12月87例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45例(WE组),单纯全身麻醉42例(WH组),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2组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各时点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组患者的全麻药用量低于WH组(P0.05),WE组术后苏醒和拔管时间均显著低于WH组(P0.01)。结论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效果满意,并减少全麻药用量,缩短术后完全苏醒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相同麻醉深度下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和单纯全麻丙泊酚的用量及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方法:将40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单纯全麻组(GA组)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GEA组),GEA组先行硬膜外穿刺后行全麻,2组均于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40~50时气管插管,术中丙泊酚维持BIS在40~60。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丙泊酚、舒芬太尼用量。结果:GEA组丙泊酚用量、舒芬太尼总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少于GA组(P0.01)。结论:在相同麻醉深度下,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较单纯全身麻醉可减少术中丙泊酚、舒芬太尼用量,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8.
林海平  陈健  李清浩 《医学综述》2012,18(3):475-476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和单纯全麻在乳腺癌根治手术中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乳腺癌根治术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行单纯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过程中血压和心率改变情况以及术后麻醉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入手术室时血压和心率分别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诱导前、插管后即刻、切皮时和拔管时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安全有效,术后麻醉恢复快,麻醉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3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观察组(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和对照组(全麻组)。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全麻诱导用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4 μg/kg、丙泊酚1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观察组于诱导前取T9~10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1.0%利多卡因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3~5 ml。测定麻醉平面后给追加量,麻醉平面控制在T4以下,全麻维持选用丙泊酚2~4 mg·kg-1·h-1静脉持续输注,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需要时吸入0.5%~1%异氟烷。于麻醉前、插管后、切皮后、手术后1 h、拔管后,采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皮质醇、肾上腺素和血糖浓度;记录循环指标、术中知晓、术后躁动及全麻药用量。结果: 对照组血清皮质醇在手术后1 h和拔管后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观察组手术后1 h肾上腺素和血糖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切皮后和拔管后平均动脉压、心率上升幅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全麻药用量和术后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35)。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应激反应小,全麻药用量和术后躁动减少,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吸入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与静-吸复合麻醉于开胸手术的临床效应与术后止痛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开胸手术60例,美国麻醉学会(ASA)分级2~3级,年龄35~60岁病人,采用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E组)30例;全麻诱导前先行T8~9或T7~8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证明无误入脊髓腔后注入15 g/L利多卡因3-5 mL;对照组(C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30例.两组全麻诱导相同.观察手术期及麻醉恢复期间血压、脉博等心血管反应,苏醒拔管及术后镇痛的效应.[结果]E组术中血压、心率比C组明显低(P< 0.05);术毕苏醒早期拔管率,躁动发生率及术后镇痛效果,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P< 0.01).[结论]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的围术期心血管反应小,术后早期拔管事高,术后镇痛效果优于静-吸复合麻醉,具有安全,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上腹部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4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ASAⅠ~Ⅱ,随机分为观察组(全麻复合硬膜外组)和对照组(全麻组)。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的方法相同,全麻诱导用芬太尼4μg/kg,丙泊酚1~2mg/kg,维库溴铵0.1mg/kg。观察组于诱导前取T8~9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首次注入1.0%利多卡因加0.375%罗哌卡因的混合液3~5ml。测定平面后给追加量,麻醉平面控制在T4以下,全麻维持选用丙泊酚3~5mg/(kg.h)静脉持续泵入,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需要时吸入0.5%~1.5%的异氟醚。记录在围麻期两组患者的SBP、DBP、MAP、HR、全麻用药量、苏醒时间及术后躁动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切皮后和拔管后SBP、DBP、MAP及心率上升幅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全麻用药量和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苏醒时间较对照组短(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上腹部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应激反应小,全麻用药量和术后躁动减少,苏醒迅速,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  相似文献   

12.
全麻复合硬外麻醉应用于大型胸腹部手术的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建刚 《海南医学》2009,20(7):31-33
目的对比研究单纯全麻与全麻加硬膜外麻醉对胸部和腹部大型手术患者的循环、麻药用量、术后镇痛等指标的影响。方法120例ASAⅠ-Ⅱ级行择期胸、腹部大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Ⅰ组为全麻组,Ⅱ组为全麻加硬膜外麻醉组,诱导前硬膜外给予2%利多卡因5ml,有麻醉平面后行全麻诱导,全麻用药与Ⅰ组相同,术后全麻组接静脉镇痛泵,全麻复合硬膜外组接硬膜外镇痛泵。结果两组血流动力学改变、苏醒速度、镇痛满意度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外麻醉能有效地抑制应激反应、在术野内提供良好的肌肉松驰,减少全麻药物用量,苏醒快,术后镇痛满意度高。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与单纯全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合并COPD需行胸腹部手术的24例患者随机分为复合麻醉组(GE组)及单纯全麻组(GA组),分别在手术时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及单纯全麻的麻醉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出导管时间、术后镇痛效果(VAS评分)等麻醉指标,FVC、FEV1/FVC、FEF25%~27%肺功能测定,以及肺炎、肺不张、支气管痉挛、呼吸衰竭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GE组术后苏醒时间、拔出导管时间、VAS评分均少于GA组(P0.01);术后肺功能测定优于GA组(P0.05或P0.01)。两组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于COPD手术患者可提高麻醉效果,增强麻醉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并比较全麻与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方法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A组为全麻组,B组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A组患者常规给予全麻诱导,气管内插管,术中用丙泊酚、芬太尼、阿曲库胺维持。B组患者先行硬膜外麻醉,起效后行全麻诱导,气管内插管,术中用丙泊酚泵入维持。比较两组全麻药用量、拔管时间及清醒时MAC、Steward苏醒评分及术后镇痛情况。结果A组全麻药用量明显多于B组(P〈0.01),A组拔管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1),B组术后清醒时MAC较A组降低,Steward苏醒评分高。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胃癌根治术,可以降低术中全麻药的用量,缩短拔管时间,增强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全麻、硬膜外复合麻醉在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82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组(GEA组)和单一全麻组(GA组),GEA组给予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GA组给予单一全麻,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及临床各项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GEA组在手术后拔管时间、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气腹引起的不适及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妇科行腹腔镜手术者90例,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复合常规镇静剂组(E1组)、硬膜外麻醉复合常规镇静剂基础上给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组(E2组)、静脉复合全麻组(G组),每组30例,比较各组麻醉前(T1)、气腹前10min(T2)、气腹后15min(T3)、气腹后30min(T4)、气腹关闭后15min(T5)、气腹关闭后30min(T6)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手术时间、气腹时间、清醒时间,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等。结果:气腹后各组HR、SBP及DBP均较气腹前明显升高(P<0.01),G组较E1、E2组上升幅度明显(P<0.05),气腹关闭后接近麻醉前水平;PaCO2在气腹后明显升高(P<0.01),在气腹关闭后明显下降(P<0.01),E1、E2组较G组下降幅度明显(P<0.05);G组术中SpO2较E1、E2组高(P<0.05);G组清醒时间比E1、E2组长;E1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各种不适发生率高于E2及G组。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较轻,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少,是妇科腹腔镜手术安全、舒适、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郑铭陟  李李 《海南医学》2010,21(5):52-54
目的 比较单纯全麻与硬膜外联合全麻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效果。方法 将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全麻组(G组,20例)和硬膜外联合全麻组(GE组,20例)。术中连续监测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和气道压;测定患者麻醉前、气腹后20 min及术毕拔除气管导管后5 min 3个时点的血糖浓度及血气;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人术中麻药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术后躁动发生率和术后肺部感染率。结果 与GE组比,G组在气腹后20 min 和拔管后5 min时HR及MAP均显著增加(P〈0.05)。气腹后20 min时两组气道压和血糖水平均升高,但G组升高较明显(P〈0.05)。血气分析在气腹后20 min时两组HCO3^-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G组比,GE组病人术中麻药用量少,术后苏醒时间短,躁动发生率低,术后肺部感染率低(P〈0.05)。结论 硬膜外联合全麻用于腹腔镜手术时对循环和内分泌影响小,肺部感染率低,是一种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在胸部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普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GA+EA组)和单纯全麻组(GA组),每组20例。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复合组在全麻诱导前先行胸段T4~5或T5~6硬膜外穿刺置管,给药测定麻醉平面同控制在T2~4~T8~10并在术中定时追加局麻药,分别记录麻醉前(T0)、插管后(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探查时(T3)、气管拔管时(T4)的血液动力学指标,清醒、气管拔管时间及全麻药的用量。结果GA+EA组各项指标各时间点变化不明显(P>0.05),而GA组则显著升高(P<0.01);术后清醒及气管拔管时间对照组明显长于GA+EA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GA组全麻药的用量明显多于GA+EA组(P<0.01)。结论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术中应激反应明显减轻,循环功能相对稳定,麻醉用药量减少,苏醒快,缩短苏醒、气管拔管时间,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剖宫产中应用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的成本消耗,为医疗成本运作和医疗政策制定提供临床参考数据。方法回顾我院择期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患者(212例),按其接受的麻醉方法分为椎管内麻醉组(连续硬膜外麻醉,SA组,106例)及全身麻醉组(喉罩下全麻,GA组,106例),对麻醉的直接成本进行了评估。从麻醉数据库中统计麻醉中使用的药品及耗材,根据麻醉相关时间及麻醉人员薪酬计算人员成本,并计算相关比例。结果剖宫产中应用全身麻醉直接麻醉成本及非人员麻醉成本均高于连续硬膜外麻醉(P<0.05),人员成本则是连续硬膜外麻醉高于全身麻醉(P<0.05),全身麻醉的药品及耗材成本明显高于连续硬膜外麻醉(P<0.05),连续硬膜外麻醉的诱导时间及持续时间较长(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的直接成本较低,但是人员成本相对较高。麻醉方法的选择并不影响患者术后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20.
何加宁  姜太功  梁宏 《西部医学》2010,22(8):1401-1403
目的观察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与麻醉效果。方法 80例择期全髋置换术病人,按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各40例:A组(对照组)采用单纯静吸复合全麻,B组(实验组)采用硬膜外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观察患者麻醉前、气管插管后、手术开始、手术1h、气管拔管时的BP、HR以及麻醉药用量,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和完全清醒时间,A组采用硬膜外术后镇痛。结果 B组整个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全麻药用量B组明显少于A组(P〈0.05),拔管及完全清醒时间B组较A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全髋置换术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麻醉恢复期短,术后镇痛完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