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陆机《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是与传统“诗言志”相对的诗学理论,它体现了古典诗歌的抒情特质。20世纪以来对“诗缘情而绮靡”的研究主要围绕“缘情”、“绮靡”的含义以及“诗缘情而绮靡”说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诗论中的地位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对一些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于继承中有所创见。但对“诗缘情而绮靡”说尚缺乏系统全面的专题性研究,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与其在诗歌发展史程中的地位颇不相称。  相似文献   

2.
陆机的“缘情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先秦、两汉时期,经儒家规范了的“诗言志”占主导地位。“诗缘情”出现后,它对儒家的“诗言志”是个巨大的挑战;言情文学日益兴起,促进了我国五言诗的发展。陆机早期受了儒、道两家思潮的影响,略有形式主义创作倾向。晚年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在《文赋》里着重阐述了文学的艺术特征和创作规律;其文学主张是“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强调文质的统一。这是他的审美意识的进步和提高。  相似文献   

3.
陆机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出发探讨了各类文体的特点,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著名论点。他是鲜明举起“诗缘情”大纛的第一人,也是古代文论中对情感的关注由外在功用转向文学本体的第一人。此前,对感情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是不明晰的。《尚书·尧典》云:“诗言志”,当然  相似文献   

4.
中国上古社会文史哲三位一体,"诗言志"起源很早,从汉代起.由于个人意识的强化和审美意识的觉醒,诗歌从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转而强调个体审美活动,产生了"诗缘情"说.两者相互配合,共同促成了唐代诗歌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5.
"诗言志"、"诗缘情"和"诗达义"三个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体系框架。古代既有"言志"之诗,又有"缘情"之诗,而"言志"诗和"缘情"诗又都包蕴着思想意义,"志"、"情"、"义"是构成古代诗歌本体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命题显示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多元化特点,共同诠释了古代诗歌的本质属性,建构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上博简《诗论》"诗亡隐(离)志,乐亡隐(离)情"是对《尚书》"诗言志,歌永言"的发展,并且在"情"志"的理解上有融为一体的倾向。"情"志"同一的观念可能早于《礼记》而可上溯到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7.
"诗言志"是古典诗歌理论的奠基之石,考察这个命题,就会发现它是从作为文学接受理论的"诗以言志"发展而来."诗言志"首先是一个文学接受理论,其次是文学创作理论."诗"的概念也经历了文献<诗>向文体诗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关于诗歌的表现内容,有“言志”说、“缘情”说以及“情志合一”说。“诗言志”本有丰富的内涵,但作为儒家政本主义文学论纲,被人为地抽象化,于是有“缘情”说的矫枉过正。“情志合一”说则是双重否定之后,“缘情”与“言志”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先秦、两汉时期,“诗言志”理论占主导地位。西晋的陆机提出了“诗缘情”理论,打破了这一儒家正统文学观念的束缚,高度概括、总结了建安、西晋以后诗歌向抒情化、形式美方向发展的艺术规律。“诗缘情”理论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美学意义和崭新的审美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周作人文学观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著作,该文中他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文以载道”和“诗言志”两派,并且主“言志”而绌“载道”。但追溯中国古代文论史,“言志”与“载道”在这里都受到了误用,“诗言志”实则为“诗缘情”,它强调文学创作时自我情感的自在状态,为己而非为他人。这种“自己表现”的文学观,其实是对数千年来强调文学教化的社会功用的宏大叙事的解构。  相似文献   

11.
王彝诗学思想中的"节情说",既缘于适应明初文坛风尚之需要,更乃"北郭诗人"诗学思想中一以贯之的原则。元末时期,"北郭诗人"坚持诗歌"缘情"本质的同时,已注意到"节情"的必要性。入明后,他们的诗学思想重心转移到"节情"上,但未能真正实现这一理想。于是,他们陷入了这样一种悖论:应当"缘情"时,他们却关注现实,去"节情";应当"节情"、干预现实时,他们却坚持"缘情"。结果是,他们的生命连同诗歌理想一同走向消歇。  相似文献   

12.
性情论之变迁与"诗缘情"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战国思孟学派开始将天命论转入性情论讨论,诗"言志"说逐渐向"缘情"说转化,屈原明确地表述为"发愤以抒情"。两汉学者因重于讨论天人感应,试图调合性情之论,但受制于"言志"说本身所具有的道德约束,并没有真正解决"缘情"与"言志"的逻辑矛盾。魏晋之际,随玄学思潮而复兴的性情论,将个体性情的表达提高到超越群体意志表达的高度,为缘情理论提供了更为深厚的理论给养,从而促成了"诗缘情"说的最终成型。  相似文献   

13.
孔颖达的《毛诗正义》是诗经汉学的集大成者。郭绍虞先生认为孔颖达已经将“诗言志”中的“志”同“诗缘情”中的“情”统一起来。其实,诗经汉学将情感体验纳入了特殊规范。孔颖达所谓的“情志”被更严格地限制在政教规范之中。孔颖达通过对“感物说”的引进、改造,对“诗人”身份的特殊处理来实现这一理论意图。他用“感物说”解释“情志”的产生,又将“物”限定为政教善恶,从而使感物而生的“情志”被彻底束缚在“政教”这一核心之上。他将诗人与诗歌所描述的情感事件的主人公区别开来,为每首诗都是诗人“有感于政教善恶”而表达“美剌”之志的阐释提供了理论形式,并且进一步要求诗歌所表达之“情志”必须超越个体的经验,而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和政治道德合理性,从而将抒情诗歌的情感本体彻底意识形态化。  相似文献   

14.
曹丕、曹植兄弟的文学侍从之中最著名的实有六人,但曹丕《典论.论文》却提出了"建安七子说",原因有二:一是吴质曾提过"郑国七子"对其有启发,二是为合礼制之需要。  相似文献   

15.
"诗言志"这一诗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理论包含有四个方面的内涵:其一,"献诗陈志",帝王公卿收集诗以观民风、查民情,考得失,这些诗经整理后成为《诗经》。其二,"赋诗言志",这是对文献《诗》的接受理论,时代从春秋始,在《左传》中记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其三,"教诗明志",也是对《诗》的一种接受,此时《诗》成为政教工具,孔子、孟子在这方面作出很大贡献。其四,"作诗言志",这时把文献《诗》还原为了文体诗,诗人的创作意识开始形成,荀子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尝试者,而屈原则正式开始作诗以言志。  相似文献   

16.
"北郭诗人"在文章观上坚持"明道",在诗学观上坚持"缘情",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源于他们对"道"的理解。"道"首先是天地人文、物理人情之规律,于是他们用"缘情"的方式表达了对"道"的理解。但是"道"又有伦理道德属性,这提升了"情"的内涵,因此他们在诗歌中又有大量社会化的写实倾向。"缘情"而"节情",构成了他们诗学观的核心。而这又连接着他们的文章观:既强调儒家范畴的文道关系,又在创作实践中对"道"的表现形式灵活多变。对"节情"的认可,使"北郭诗人"纠正了杨维桢的"缘情"观;对"缘情"的坚持,又使得他们不能迅速适应明初"主旋律"的文风。这也构成"北郭诗人"的尴尬与复杂。  相似文献   

17.
《诗经》发轫于周初,而西周初年的“诗”仍是先秦文学尚待开拓的一个领域,本文根据有关史料,分析《诗经》的形成过程,勾勒西周初年“诗”的原始状貌,并提出:“诗”是一种政治功利性很强,与公卿献诗言政紧密联系的应用文体,“诗言志”是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一) 汉诗兼有音(韵律、节奏)美、形(诗体格式)美、景(物象、事态)美、情(情思、意趣)美。汉诗英译如何处理原诗的音、形、景、情,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诗言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白居易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可见古人论诗、评诗,多重在志、思、情、义。因此,诗情,即诗的志、思、情、义,是一首诗的根本。汉诗英译,首先要准确传达原诗所表达、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所谓诗情。否则,便要产生根本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19.
送别诗并非如传统观念认为的重在写离别相思或故人情谊,而往往是诗人"彼时彼地"心绪的直接反映,而这种心绪更多地与诗人的现实境遇和理想抱负息息相关,是真正的"以诗言志"。送别只是触发诗人内心真实情绪的一种媒介。  相似文献   

20.
吴跃丽 《科技信息》2013,(21):283-283
<正>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一个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责任重大,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动用各种方式教育学生,影响学生的行为。动用怎样的教育方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1以"情"化人是班务工作的突破口"情"是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根本,记得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