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肖萍 《地理教学》2013,(1):22-25
正【课标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及"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课标首先要求学生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其次要求学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材分析】教材设置了"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这两个问题作为段落的标题。  相似文献   

2.
汪强 《地理教学》2022,(2):57-58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现象及洪(冲)积扇形成"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困难。本研究为突破该教学难点,自主设计并制作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有效落实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查仲于 《地理教学》2013,(15):32-33
正一、课标有关本节的要求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举例说出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黄雷 《地理教学》2015,(1):32-34,20
一、教学立意唐代画家张彦远认为:"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呢?"农业"一节究其本质,就是要求学生能理解和运用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笔者起初的设想是"站在系统的高度,纳入知识的海洋"来设计本节课的。而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精心创设了有意义的课堂活动,建构探究活动的教学模块,培植学生对地理的好奇之心,对地理思想和观点的探究之意,对地理课堂的享受之乐,是我们对本节课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地理》2007年2月第2版,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二章第五单元。”  相似文献   

6.
江忠华 《地理教学》2013,(10):53-55
正对于河流地貌,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地理中的难点。特别是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对自然界中的流水作用缺乏直观的了解,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就更显得困难和无趣,如果能对野外的各种地貌进行直接的考察分析,学生一定有深刻的感受,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对于中学生来说,野外实践往往只能是心中的梦。如果能在教室进行模拟实验也是很多老师希望去做的,但是对于河流地貌的形成来讲,如何能让实验更接近真实的地貌成因呢?这也是许多老师曾探索过  相似文献   

7.
叶慧 《地理教学》2012,(19):27-29
【教材分析】"产生时差"是地球自转的三个地理意义之一,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理解晨昏线、昼夜交替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知识点均有帮助,所以本节课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该内容也是学业水  相似文献   

8.
龚丽云 《地理教学》2013,(22):26-27,25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本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区域篇"中的"黄土高原地区"。教材从"黄土广布土层深厚"、"水土流失沟壑纵横"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三个方面来介绍黄土高原地区,从教材的安排上突出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及产生的生态问题。2.教材的处理及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分成2课时教学。第1课时,介绍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黄土广布的特点及当地的人文现象,如建筑(窑洞)、艺术(安塞腰鼓、信天游)、饮食(面食)等内容,为第2课时的教学做好准备。第2课时探讨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本课内容为第2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某种地理现象的产生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  相似文献   

9.
正一、课程标准分析1.相关课标以某区域为例,分析湿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2.对课标的理解在教学中应该遵循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灵活选取相关地理案例,拓宽课本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活学生思维,加深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二、教材分析与处理本节教材内容按照湿地的概念、重要价值、利用  相似文献   

10.
地貌过程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貌学是现代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本文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所以来在地貌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包括河流地貌、黄土高原与坡地地貌、青藏高原及南极地貌与第四纪、喀斯特与旅游地貌、地貌实验与模拟、地貌制图共六个方面,对地理资源所地貌研究团队目前的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并就提高地理资源所地貌研究在学科发展和服务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教材分析】本节是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的教学内容,教材的显性知识是"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布局",比较清晰。隐性知识则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从初中教材内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到"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的分析和选择";二是用图5.1、图5.2以及材料"磁悬浮列车"说明"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是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新趋势;三是  相似文献   

12.
《地质地貌学》是地理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为适应21世纪地理科学发展、理科基地人材培养的需要,其教学内容和课时通过压缩、精简,作为新课程《地球科学导论》的3章内容。本文讨论了地质地貌在《地球科学导论》中的位置,如何在新课程中搞好地质地貌教学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三节,是继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和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后,进一步介绍构成中国自然环境的又一重要内容。因为地势和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向与水流的缓急,而气候则影响到河流的径流量、结冰期、水位变化及含沙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一节内容是初中《世界地理》教学重点.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为了便于地理教师讲授和组织学生复习,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特将“美国”一节知识要点归纳为“一”、“二”、“三”、“四”、“五”。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发展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地理信息技术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给地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通过挖掘GEOVIS Earth Studio平台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优势,构建其教学应用模式,以人教版必修《地理1》“河流地貌”为例阐明平台操作过程并进行案例教学设计,创新地理教学技术手段,促进中学地理教学的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一、师生纠错 1.核心概念理解地形、地貌与地势(1)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一般从高低起伏、开阔闭塞、地貌组合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分类。常见陆地地形有五种,每种地形都有自己的海拔范围,如平原在200米以下,而高原多在1000米以上。(2)地貌指地表起伏的  相似文献   

17.
姚荔 《地理教学》2013,(13):27-30
正一、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是A级。A级是较低层次要求,即本节课内容为一般知识内容,要求学生知晓主要地理事实和基本地理概念。二、教材分析1.文本内容"海陆的变迁"内容涉及的是地壳运动的问题,由沧海桑田、漂移的大陆、六大板块三部分  相似文献   

18.
在多年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衡山花岗岩地貌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衡山花岗岩地貌类型多样,景观丰富。衡山发育着典型的群峰——条形岭脊花岗岩地貌,花岗岩山峰密集成群,条形岭脊突出。峰顶主脊线长逾2×104 m,众多列条形岭脊呈不对称肋骨状分布在主脊线东西两侧,从里到外呈阶梯状降低,共有4级阶梯,阶梯状地貌显著。此外,衡山断层构造地貌明显,水蚀地貌、崩塌堆积地貌以及石蛋地貌富有特色。研究认为,衡山花岗岩地貌代表着国内外一种典型的花岗岩景观,可称之为"衡山式"花岗岩景观,它是地壳运动、岩体性质、岩体构造、流水侵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集典型性、稀有性、完整性、自然性及优美性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并满足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多条标准。  相似文献   

19.
太行山中段山地坡面发育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地质构造、地层产状和岩性的共同影响,太行山中段山地地貌演化过程中,坡面发育模式产生了明显的分异:以华北准地台的吕梁期不整合面为界,基底层坡面发育以Davis模式为主,沟谷发育为垂直下切,地貌体垂直尺度小于水平尺度,地貌营力以流水为主,坡面侵蚀占主导地位,地表侵蚀强度低山区大于丘陵区,丘陵区大于台地区;盖层坡面发育以Penck模式为主,沟谷发育方式为横向侧切,地貌体垂直尺度远大于水平尺度,地貌营力重力占主导地位,侵蚀方式以崩塌为主。在晚第三纪以来的地貌演化过程中,陡崖平均后退速率为1.35mm/a。  相似文献   

20.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通过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说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说明某一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致地理环境整体的改变,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树立地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