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2 毫秒
1.
姚刚  陈华  王家林  姜雨 《海洋石油》2016,36(4):21-26
南黄海中部隆起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发育,是目前勘探的重点领域。然而由于勘探程度较低,无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二维地震资料品质不佳,严重影响了该区域的勘探进程。因此,中、古生代地层的分布情况和厚度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文以研究区现有的重、磁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地震解释成果及周边钻井资料,对南黄海中部隆起古生代地层的分布和厚度进行反演和解释,形成了该区域的典型构造剖面、主要地质界面深度图和上、下古生界厚度图。同时,通过与苏北盆地进行对比分析,依据重磁异常的特征,对中部隆起区重磁异常进行分类和解释,找出有利勘探区与重磁异常特征的对应关系,最终以此为依据,提出重磁异常低的区域,古生界厚度大,是南黄海中部隆起区的有利勘探区带,为该区域勘探目标优选提供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
南黄海中部隆起中-古生界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南黄海盆地中部的南黄海中部隆起,沉积了较厚的海相中-古生界和陆相中-新生界地层,在生成及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构造特征复杂。针对该地区中-古生界地质属性、断裂发育及构造演化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对地震资料的解释,结合区域钻井等资料,采用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中-古生界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部隆起存在八个地震反射界面和五套地震层序,海相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上、中、下三大构造层,其中上构造层变形复杂,逆冲叠瓦状断裂发育,中、下构造层变形较弱,以宽缓的褶皱构造为主。中部隆起主要发育有逆冲断裂、正断裂和反转断裂,在平面上呈NE,NW和近EW向展布。最后综合中部隆起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研究区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钓鱼岛隆起带火成岩体地震资料的分析,本文指出了披盖、刺穿和层间型等类型火成岩体的地震反射特征及其相关的地质成因和特征。该区分布广泛的技盖反射,具有低频率、强振幅和波状等特征,反映了基性和中基性熔岩。形态多样的刺穿非谐和侵入体的反射,具有多种形状,其内部无正常反射,根部清楚,顶部呈弧状强反射等特征。层间型的谐和侵入体反射,具有突发强振幅,延伸不长的特征,并经常出现在非谐和侵入体附近。了解各种火成岩体的地震特征,有助于识别、追踪和确定火成岩体的分布和埋深,有利于对与火成岩体有关的非沉积型油气藏、煤藏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钩鱼岛隆起带火成岩体地震资料的分析,本文指出了披盖、刺穿和层间型等类型火成岩体的地震反射特征及其相关的地质成因和特征。该区分布广泛的披盖反射,具有频率、强度幅和波状等特征,反映了基性和中基性熔岩。  相似文献   

5.
根据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了海南福山凹陷火成岩的分布特征,认为该地区火成岩有3种类型,即:分布于地表的喷发岩、次火山相火成岩、深层侵入岩。上第三系火成岩分布在灯楼角组,下第三系火成岩分布有多个层系,第四系火成岩在福山凹陷呈环带状分布。边界大断层(如美玉断层)是火成岩侵入喷发的主要通道。火成岩活动主要集中在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火成岩的存在破坏了断层两侧的波组关系及下伏地层的反射特征,影响了地震资料的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6.
利用卫星重力异常研究南黄海地区中生界厚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卫星重力异常数据 ,以盆地内钻孔和部分地震勘探解释结果为约束 ,采用多约束密度界面反演方法 ,计算了南黄海地区的中生界底界面深度 ;结合地震解释的新生界底界面深度 ,计算了区内中生界的残余厚度。南黄海地区中生界的分布规律是东厚西薄 ,北厚南薄。从分布区域来看 ,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和中部隆起的东部是中生界残余厚度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区 ,而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和勿南沙隆起区中生界基本缺失。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和中部隆起的东部中生界残余厚度最大达 80 0 0m。区内中生界展布方向变化较大 ,以北西西向为主 ,兼有北东东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和近南北向。  相似文献   

7.
南黄海中部隆起地区新生界陆相沉积地层直接覆盖在中生界三叠系海相石灰岩地层之上,而新生界地层与中、古生界海相地层速度差异很大,特殊的地质特点使得由海面、海底以及新生界底界组成3个强烈波阻抗差异界面,形成了最为强烈的多次反射,并对能量的下传造成屏蔽。本文根据该区地质情况并结合以往采集实践,分析了南黄海中、古生界地震反射特征并进行了波动方程正演,在分析成像原因差的基础上进行了地震采集设计,利用双检拖缆采集技术进行本次地震资料的采集,最后对本次采集的成果与2002年采集的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中部隆起区发育巨厚的中、古生代海相地层,油气勘探前景良好。针对中部隆起浅部存在强屏蔽层、多次波干扰严重、中古生代地质构造复杂等不利地震地质条件,引进上下源宽线地震采集新技术,采用低频大容量气枪震源、上下源组合激发方式增强地震波场穿透能力,拓宽地震数据频带,并配合双缆宽线地震观测系统,提高地震资料覆盖次数,压制各种干扰信息。实践表明,该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南黄海中、古生代地层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反射成像品质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盆地发育厚度大、分布广的中生代—古生代海相地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对象,然而受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采集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地震成像品质不佳的问题突出,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的进程。为了破解上述技术难题,通过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了南黄海盆地中生界—古生界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综合解释等3项关键技术系列。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立体地震资料采集、 广角反射地震信号提取、广角反射波成像处理、地震综合解释等技术以及海上试验应用,获得了该盆地中部隆起和北部坳陷海相下构造层的有效反射和成像,满足了地质科学研究和地震成像的要求;②取得了对南黄海盆地海相下构造层分布、构造特征等的一系列重要新认识,为该盆地海相地层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及勘探指明了方向;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CSDP-2科学钻探井位,在海相中生界—古生界中钻遇厚度较大的烃源岩和多套储层油气显示,证实了该项技术的可靠性。结论认为,该项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可以为南黄海盆地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提供技术支撑,应用前景广阔,并由此坚定了在该盆地进行海相油气勘探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辽河东部凹陷火成岩油气藏具有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岩性和岩相变化快、储层物性变化大及地震反 射特征复杂等特点。 对辽河东部凹陷火成岩储层构造特征系统研究后认为,火成岩主要受控于中部驾掌 寺-界西走滑断裂系,并沿大断裂形成南北对称分布,主要发育多旋回喷出型火成岩和层状侵入型火成 岩。 针对这些特点,充分应用火成岩地震反射特征识别、波阻抗反演以及时间切片等技术发现和落实了 红星喷出型和于楼侵入型等多个火成岩体,并采用火成岩旋回划分、波形聚类属性以及优势储层地震反 演等技术对火成岩体相带和有利储层分布进行了划分和预测,形成了一套火成岩识别评价技术系列。 该 技术系列指导了辽河东部凹陷及外围陆家堡凹陷火成岩的勘探,并可为其他油区火成岩油气藏勘探提供 借鉴。  相似文献   

11.
塔中围斜区碎屑岩储层火成岩侵入体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中围斜区主要分布有上泥盆统东河砂岩、志留系碎屑岩储层,以及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其中东河砂岩段和志留系下砂岩段是塔中地区碎屑岩储层最具勘探潜力的目的层系。但塔中地区特别是塔中隆起西部的卡1区块二叠系火成岩分布广泛,且火山口密布。古生代强烈的岩浆岩活动一方面构成了对塔中地区原始油气藏的破坏作用,另一方面也可形成与岩浆岩有关的新圈闭类型的油气藏。针对塔中围斜区火山岩发育的实际状况和碎屑岩储层预测的需要,利用卡1区块三维地震资料,采用三维地震不连续性检测技术成功地预测了工区内目标储层火成岩侵入带、火成岩侵入通道的分布及火成岩侵入的地层,识别出了不同火成岩侵入体在切片图上的异常形态,及其在剖面图上的异常特征和对应的地震反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三维地震不连续性检测技术全方位预测目标储层内火成岩侵入体的形态及其分布,可望为塔中围斜区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碎屑岩目标储层的横向预测确立一项实用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塔中地区火成岩形成于早二叠世末,其产状包括层状火山岩、火山岩颈、岩脉等。对各类火成岩体的地震反射特征进行了描述。层状火山岩分布于下二叠统顶部,其厚度较薄,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两个近平行的低频高振幅强反射同相轴;火山岩颈呈不规则柱状体刺穿震旦至石炭纪地层,并直接与二叠纪层状火山岩相接,古地貌显隆起特征,内部呈杂乱反射;岩脉一般由与层理斜交的两个强反射同相轴组成,常成组发育并呈V形或凹槽状反射。与火成岩  相似文献   

13.
苏北—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地震成像难度大,给油气勘探及相关研究带来巨大困难。从地震反射波成因于岩石密度和速度的差异这一原理,构建适用的反射模型,识别地震标志层,推测地层归属。通过充分调研该区目的层密度和速度资料,分析和对比获取这些资料的四种方法和途径,总结速度和密度随岩性、地层年代、埋深和成岩作用的变化特征,然后构建了该区目的层的速度、密度和地震反射模型,并与实际地震资料进行对比。研究认为:目的层上部海相地层中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在速度、密度物性上差异大,下部地层这种差异较小;在构建的地震反射模型中,古生界内部存在3个强反射标志层,分别对应下二叠统栖霞组/孤峰组界面、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和州组界面和上奥陶统汤头组/五峰组界面。模型界面可与南黄海盆地古生界深部优质层段地震资料对比。  相似文献   

14.
火成岩在塔里木盆地地下分布范围较广,火成岩发育严重影响地震资料的反射品质,为处理难点之一。地下火成岩体的发育,造成了其与上覆、下伏地震界面难于区分,二叠系火成岩发育,对志留系底界和泥盆系底界弱的反射界面的影响较大,反射同相轴连续性随火成岩的厚度和形态发生明显变化。通过塔里木盆地火成岩发育区地震资料分析和优化处理,获得了满足解释要求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下扬子主体的南黄海盆地发育分布广泛、厚度大且较全的中-古生代海相地层,通过对比扬子陆域的烃源岩、储层及盖层特征,结合南黄海盆地近几年采集的地震剖面、钻井资料以及陆上野外露头资料,总结和分析了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的生储盖组合特征。南黄海海相地层发育下寒武统荷塘组/幕府山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下二叠统栖霞组和二叠系龙潭-大隆组4套烃源岩,对比扬子区陆域烃源岩特征,确定为较好的烃源岩。苏北-南黄海盆地储集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发育白云岩孔隙储层、礁滩相储层、风化壳储层和裂隙储层4种类型。研究认为南黄海发育扬子陆区已发现的典型油气藏的成藏层位,海相地层发育3套区域性的盖层和3套完整的生储盖组合,具有很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6.
南黄海古生代以来构造演化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黄海是奠基于下扬子地台前震旦纪变质岩基底之上一个多旋回盆地的叠覆,在成生发展及其后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作用,盆地原型已不存在,形成现今复杂的地质构造面貌。根据国土资源新一轮大调查项目在南黄海获取的高品质的地球物理资料,结合钻井和相邻陆地的资料以及不同时期动力体系的作用、不同期次构造运动和变形的特点,将南黄海大致划分为4个大的构造演化阶段:古生代—三叠纪海相盆地稳定演化阶段、中生代陆相盆地演化阶段、古新世—中中新世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和晚中新世以来区域沉降阶段。加里东运动使华南褶皱带与扬子地台南缘拼贴,形成广阔而稳定的后加里东地台;印支—早燕山运动使下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的东南缘碰撞和挤压,形成了苏鲁造山带,在造山带南侧和中部隆起区之间形成黄北前陆盆地,中部隆起区以南为黄南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17.
南黄海盆地中—古生代海相地层发育齐全且厚度较大,油气多源多期成藏,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物质基础,但一直未获得实质性的油气勘探突破。研究认为,多期构造事件造就了该叠合盆地复杂的构造格局,其良好的静态油气保存条件受到不同程度的后期叠加改造或破坏,油气保存条件成为关乎该区海相油气勘探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要素。为此,从构造运动与烃源岩条件、盖层特征、岩浆活动、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等多个方面对该盆地海相地层的油气保存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多期构造事件造就了该盆地复杂的构造格局,2个主要阶段(中—古生代海相盆地稳定演化阶段和中—新生代构造变格与成盆阶段)控制了区域烃源岩的发育及演化,呈现出差异性油气保存的特点;(2)相对较弱的构造改造及品质较好的厚层烃源岩发育、纵向上良好的盖层封盖性能、较弱的岩浆活动、相对封闭性的水文地质条件是该区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有利区需要同时具备的前提条件。结论认为:该盆地中部的崂山隆起构造稳定、断裂活动及岩浆活动较弱,油气保存条件较为优越,发育多个油气地质条件良好且生储盖组合完整的大型构造圈闭,是该区海相古生界油气勘探最为有利的远景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