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 Carnot and Deflandre 在1906年首先提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发生与体液因子调节有关,但直到1953年 Erslev 的工作发表之后,这一概念方才牢固确立。随后,人们认识到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发生中,一种糖蛋白激素—促红细胞生成激素(Erythr-opoietin,Epo),是主要的和特异性的调节因子。Epo 的分子量为39,000—70,000,  相似文献   

2.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作为一种重要的造血因子被广泛认识。近年来研究发现,Epo也可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表达、分布,并通过调节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发育,抗神经细胞凋亡及促进神经营养等对GNS起到保护作用。目前,对Epo在CNS中的作用机制已有一定认识,Epo很可能成为治疗CNS创伤及疾病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3.
已经证实,多种激素可在体外刺激造血祖细胞生长形成集落,在体内对造血有一定的生理调控作用。这些激素包括能在体内刺激红系增生的红细胞生成素(Epo)和能在  相似文献   

4.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简称Epo]是一个主要由肾脏分泌的能促进红细胞生成的糖旦白激素,分子量为34—38KD_a,含有34%的糖和10%的涎酸。在造血细胞增殖分化的过程中,Epo选择地作用于红系统使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成形态上可识别的各阶段红系细胞,依靠生理反馈调节机制维持体内细胞数恒定。红细胞生成素在40多种与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密  相似文献   

5.
促红细胞生成素与慢性肝病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斌斌 《医学综述》1998,4(11):615-616
<正>促红细胞生成索(Epo)亦称红细胞生成因子,是影响机体红细胞质和量的主要造血因子。近年来,对它的研究和探讨取得很大进展,临床上应用基因重组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肾衰贫血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各种慢性肝病往往伴有红细胞质和量的改变。本文就Epo和慢性肝病的关系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早在1900年bathe就推测可能有“体液因子”调节红细胞(RBC)生成,直到1953年Erslev才证实在贫血家兔的血浆中存在RBC生成刺激因子。4年以后Jocobson和Goldwasser等报告了这个因子,即促红细胞生成素(Epo)。1977年Kung等人确立了Epo氨基酸的排列及基因构造,1985年Jocobson等人成功地用基因技术合成人类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1989年获准应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贫血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将其治疗尿素症贫血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概述。-Epo的性质Epo是一种糖蛋白激素,分子量为36.000-70.000,糖占30%,其余70…  相似文献   

7.
林慧  梁敏 《海南医学》2006,17(12):124-125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一种水溶性,含唾液酸性糖蛋白,由165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0.4KD,自1906年首次被发现,传统认识中,Epo是一种作用于骨髓造血细胞,促进红系祖细胞增生,分化和成熟的内分泌激素,对机体供氧状况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胚胎早期,Epo由肝生成,然后逐渐向肾转移,出生后主要由肾小管间质细胞分泌.但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脑、肺、卵巢、输卵管、子宫和睾丸均可分泌Epo,且在各组织中发挥着非造血作用,其中研究发现Epo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可由神经细胞表达,对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生长,发育及缺血缺氧耐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程立新 《医学综述》1998,4(10):556-558
<正>早在19世纪人们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就有所认识。但至本世纪50年代才得以命名。1962年Naete和Hense提出了肾性贫血的“Epo缺乏学说”。1977年日本学者Miyaka从人尿中分离提纯了Epo,使人们对Epo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包括放免测定、氨基酸序列分析。1985年美国Angen公司首先应用基因克隆技术生产了人类基因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u Epo),由此,Epo作为一种替代因子或药物应用于临床成为现实,使  相似文献   

9.
造血生长因子(HGF)或称集落刺激因子(CSF)属于糖蛋白激素族,其作用是调节骨髓祖细胞及其子代细胞的增殖、分化、移行和细胞功能。它们也控制各种白细胞的产生。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tin)早已熟知。但单纯调节血小板产生的调节因子尚未确定。 HGF现包括控制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细胞产生的激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filgrastim)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sargramostim)已在人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许多国家已临床使  相似文献   

10.
造血生长因子为糖蛋白激素,具有调节造血干细胞增生、分化和成熟血细胞功能的作用。主要包括下列几种因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于(G-CSF)、红细胞生成素(EPO)、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和白细胞介素3(Ⅰ-L-3)。随着重组DNA技术的发展,这几种因子己陆续克隆出来,并在哺乳动物细胞、酵母或细菌中表达并获纯化。目前,重组造血生长因子已用于实验研究和临床  相似文献   

11.
重组人干细胞因子(rhSC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D是临床常用的造血生长因子(HGF),实验提示rhSCF和rhG—CSF与IL3、IL-6、粒-巨噬细胞刺激因子、Epo等造血生长因子的各种联合应用有增效作用。rhSCF和重组人粒/单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均能刺激CFU-GM生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含量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4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及18例健康人血清Epo,同时检测其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结果 恶性血液病中,急性白血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的Epo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01),其血红蛋白值则明显低于正常人(P<0.001),慢性白血病及淋巴瘤的Epo也比正常人高(P分别为<0.002及<0.05),但其血红蛋白值则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病人血清Epo水平均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呈负相关。结论 恶性血液病血清Epo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并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呈负相关。除贫血、缺氧,导致体内Epo活性反馈,使患者Epo水平增高外,可能还和红系祖细胞利用Epo减少有关。rhEpo对Epo基础值不太高的某些恶性血液病伴发的贫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人体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它能促进红细胞的生成。缺铁性贫血是当今最常见的贫血之一,患者中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研究至今在国内尚无报道。  相似文献   

14.
集落刺激因子(CSF)是一类能参与造血调节过程的糖蛋白分子,又称造血刺激因子或造血调节分子,它们包括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白细胞介素Ⅲ(IL_3),另还有类似CSF活性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自60年代建立半固体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技术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最近几年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进展,使其临床研究成为可能。(一)CSF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5.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主要是一种糖蛋白激素,系调控红细胞产生的重要造血因子,其通过与骨髓内的红细胞原体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而诱使红细胞原体细胞增殖及分化成熟红细胞.为评价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癌性贫血的疗效,本文对我院2004年9月~2005年9月住院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将胎肝提取液经超滤后取中分子蛋白(MMWP)和低分子蛋白(LMWP),用祖细胞培养方法检测其造血生长因子活性。结果显示MMWP具有刺激多向祖细胞(CFU-Mix)、粒单祖细胞(CFU-GM)和红系祖细胞(CFU-E)增殖的白介素-3(IL-3)、粒单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红细胞生成素(Epo)活性。以重组的IL-3、GM-CSF和Epo作标准对照,初步测定每毫升MMWP约含12.5μgIL-3、10~5UGM-CSF和500UEpo。而LMWP在祖细胞培养中仅有少数集落生长,但无抑制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放、化复合损伤性血虚证小鼠造血调节因子及其受体水平改变,丰富血虚证实质研究内涵。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放、化复合损伤性血虚证小鼠肾脏Epo、脾脏Epo受体、骨髓细胞GM-CSF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放、化复合损伤性血虚证小鼠肾脏Epo、脾脏Epo受体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小鼠,骨髓GM-CSF mRNA表达量无显著改变。结论:放、化复合损伤性小鼠血虚模型的形成机制与肾脏Epo、脾脏Epo受体和骨髓细胞GM-CSF的减少无关。  相似文献   

18.
造血生长因子的确认和纯化在实验和临床领域都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这些因子从本质上讲是特殊的蛋白质,通常是作用于骨髓前体细胞的糖蛋白,可促进前体细胞增生、分化及提高成熟血细胞的功能。 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TIN,EPO) 1906年,Carnot等人就撰文推测,在人体内存在一种对组织氧合作出反应而调节红系造血的物  相似文献   

19.
人在高原红细胞生成相对增多是一种普遍生理现象,某些人造血功能或调节机制发生紊乱而导致病理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现已公认,生理条件下内分泌系统在红细胞生成的调控中起主要作用。追溯历史,Carnot和Deflandre(1906)首先提出在红细胞生成调节过程中存在体液因子,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多潜能造血祖细胞向红系分化过程中造血因子受体的改变。方法;应用受体结合实验和Northern杂交技术分别测定了依赖Epo和GM-CSF增殖的造血相细胞株UT-7在Epo存在下向红系分化过程中Epo受体(EpoR)和GM-CSF受体(GM-CSF-R)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UT-7分化至红系阶段Epo-R表达明显上调,而高亲合力和中亲和力GM-CSF-R明显下调。结论:UT-7分化至红系阶段丧失对GM-CSF反应性是由于Epo促使GM-CSF-R-α和β亚单位表达下调所致。提示增加Epo-R和减少GM-CSF-R表达是Epo诱导髓系相细胞向红系分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