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本文从发电机理论出发,计算了一种波数为3、周期为两日的西行对称大气行星波风场所产生的电流及电场的全球分布以及随世界时的变化,并给出这种电场在不同经度随地方时的变化.这个电场沿磁力线传到F层后,将会对F层动力学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是导致赤道异常两日波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陈培仁 《地球物理学报》1992,35(04):422-427
本文介绍一种利用低纬赤道带垂测站台网测量西移两日行星波纬向波数k的新方法.对IGY期间1958年的测量结果分析表明:西移两日行星波纬向波数k=2出现的次数,比k=3出现的次数要多得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一种利用低纬赤道带垂测站台网测量西移两日行星波纬向波数k的新方法.对IGY期间1958年的测量结果分析表明:西移两日行星波纬向波数k=2出现的次数,比k=3出现的次数要多得多.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国外学者对电离层赤道异常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未考虑到大气行星波对潮汐发电机电场的调制效应,因而不能解释赤道异常峰值的逐日变化.本文结果表明二日波对F_2区电子浓度的输运有很大影响.这一方法可以推广到赤道异常各种长周期行星波振荡的数值研究. 本文从非定常等离子体连续方程出发,建立包含行星波振荡对E×B漂移的调制效应的方程,并给出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及可与实际观测进行比较的结果.文中取二日波漂移振幅为U_p=0 m/s、5m/s、10m/s,而初位相分别为φ=0°、90°共四种情形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二日波的调制可使赤道异常的时空分布以及异常峰值产生明显的逐日变化.在所选取的模型中,取U_p=5m/s,φ=0°所得到的f_0F_2t的二日分布特征与观测较吻合.而u_p约5m/s的变化能引起异常峰值f_0F_2约1—2MHz的起伏,而二天之内f_0F_2的二个峰值表现出约2—4MHz的起伏.  相似文献   

5.
电离层赤道异常两日振荡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国外学者对电离层赤道异常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未考虑到大气行星波对潮汐发电机电场的调制效应,因而不能解释赤道异常峰值的逐日变化.本文结果表明二日波对F_2区电子浓度的输运有很大影响.这一方法可以推广到赤道异常各种长周期行星波振荡的数值研究. 本文从非定常等离子体连续方程出发,建立包含行星波振荡对E×B漂移的调制效应的方程,并给出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及可与实际观测进行比较的结果.文中取二日波漂移振幅为U_p=0 m/s、5m/s、10m/s,而初位相分别为φ=0°、90°共四种情形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二日波的调制可使赤道异常的时空分布以及异常峰值产生明显的逐日变化.在所选取的模型中,取U_p=5m/s,φ=0°所得到的f_0F_2t的二日分布特征与观测较吻合.而u_p约5m/s的变化能引起异常峰值f_0F_2约1-2MHz的起伏,而二天之内f_0F_2的二个峰值表现出约2-4MHz的起伏.  相似文献   

6.
陈培仁 《地球物理学报》1992,35(03):288-294
本文研究赤道异常逐日起伏程度的年变化规律,发现它与太阳活动及地磁活动呈微弱的负相关,但却受到QBO的明显调制,QBO东风相起伏加大,QBO西风相起伏减小.这一事实似乎表明,太阳爆发或磁暴不是产生赤道异常逐日起伏的主要原因;而上行行星波的扰动有可能是引起赤道异常逐日起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赤道异常逐日起伏程度的年变化规律,发现它与太阳活动及地磁活动呈微弱的负相关,但却受到QBO的明显调制,QBO东风相起伏加大,QBO西风相起伏减小.这一事实似乎表明,太阳爆发或磁暴不是产生赤道异常逐日起伏的主要原因;而上行行星波的扰动有可能是引起赤道异常逐日起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罗毅  陈培仁 《地球物理学报》1993,36(06):717-724
本文利用最大熵谱分析方法处理了电离层赤道异常北峰Okinawa站的f0F2行星波周期的振荡.比较同一期间相近经度链上的南北半球观测到的低热层中性大气运动,发现较短周期的2—5日波,尤其是在南北半球的夏季期间(北半球7—8月前后,南半球1—2月前后),其纬向风与赤道异常振荡强弱及周期变化具有良好的同步对应性.对于较长周期的中性风振荡,只要其幅度相当大,也会在赤道异常的振荡中有所对应.从而提供证据说明中性风的行星波振荡是赤道异常的行星波振荡的驱动源.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最大熵谱分析方法处理了电离层赤道异常北峰Okinawa站的f0F2行星波周期的振荡.比较同一期间相近经度链上的南北半球观测到的低热层中性大气运动,发现较短周期的2-5日波,尤其是在南北半球的夏季期间(北半球7-8月前后,南半球1-2月前后),其纬向风与赤道异常振荡强弱及周期变化具有良好的同步对应性.对于较长周期的中性风振荡,只要其幅度相当大,也会在赤道异常的振荡中有所对应.从而提供证据说明中性风的行星波振荡是赤道异常的行星波振荡的驱动源.  相似文献   

10.
陈培仁 《地球物理学报》1989,32(02):225-230
本文是“赤道异常的行星波振荡”的续篇。提供新的事实以说明:由于中层大气的行星波振荡会调制到潮汐风上面,潮汐风上升到E层发电机区域,通过发电机效应产生电场及S_q电流体系的行星波振荡。电场沿磁力线传到F_2层,通过“喷泉效应”引起电离层赤道异常的行星波振荡。所有这些振荡来源相同,所以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Latitude behavior of the boundary α-effect based on reflection of hydromagnetic waves from the Core-Mantle Boundary (CMB) studied earlier by Anufriev (1991), is discussed. Its form given in Figure 2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at used in model-Z of Braginsky. We want to emphasize the following main features of our α-effect which resemble those of Braginsky: concentration near the boundary, sign-changing of α in the layer and geometrical behavior. The last includes the vanishing of α near the poles and the equator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for Braginsky's α-effect. It is also shown that for Magnetic Reynolds Number of order 100 the amplitude of the α-effect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α-layer is of the order of those used in model-Z.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纬Wakkanai站与低纬Okinawa站的垂测数据,得出电离层峰区垂直漂移的频谱结构.结果表明,漂移除具有周期在24h之内的潮汐分量外,低纬站还呈现出值得特别注意的2.1d的周期振荡.作者认为,低纬垂直漂移的振荡行为,主要是电场的波动分量引起;这种波动电场包含潮汐振荡与行星波两日振荡的成分.峰值电子浓度的振荡最直接地是由中性大气温度控制;而峰高的波动起伏,则主要是电场振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纬Wakkanai站与低纬Okinawa站的垂测数据,得出电离层峰区垂直漂移的频谱结构.结果表明,漂移除具有周期在24h之内的潮汐分量外,低纬站还呈现出值得特别注意的2.1d的周期振荡.作者认为,低纬垂直漂移的振荡行为,主要是电场的波动分量引起;这种波动电场包含潮汐振荡与行星波两日振荡的成分.峰值电子浓度的振荡最直接地是由中性大气温度控制;而峰高的波动起伏,则主要是电场振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is is an attempt to predict the next fifteen years of geodynamo theory, and to assess the success potential of current directions of research. A new phenomenon, the subcriticality of a model-Z geodynamo,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5.
陈培仁 《地球物理学报》1990,33(05):505-511
本文利用冲绳、台北、广州、海南四个电离层垂测站的f0F2月报表资料,分析东亚扇区赤道异常北峰的移动规律,得到北峰位置随季节、太阳活动不同周相的移动规律。并且发现赤道异常的两日振荡将引起北峰位置作相应的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