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前,我国的城中村改造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都陷入不同程度的困境,究其原因是由于它们在推进过程中都面临着资金压力大和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本文在认真的研读了城中村改造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特性之后,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供求关系,提出了以公共租赁住房为导向的城中村改造思路;并以武汉市"六合村"改造为例,在规划研究和实践中以充分利用和提升城中村的租住功能为主线,通过物质环境、土地产权、村民身份、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转变,将村民私营的出租屋改造为政府公共租赁住宅,以期对今后的城中村改造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和可供操作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住房特征对城中村内农民房租金的影响,从而为制定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提供借鉴,本文引入特征价格(HedonicPrice)理论,应用样本调查数据,建立深圳市城中村农民房的租金特征模型。分析显示,“房龄”、“面积”对农民房租金有显著影响;在深圳特区内外,厨、卫设施对房租影响差异性较大。该模型不仅有助于分析特区内外农民房租金差异原因,对在住房租赁市场中如何选择农民房租金评估方法、定位公共租赁住房面积标准、整合农民房作为公共租赁住房房源等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中村的更新改造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极大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如何在城市有机更新的社会背景下,协调好城中村与城市的关系,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在存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广东省深圳市开创性地将城中村与租赁住房进行了结合发展。水围柠盟人才公寓作为深圳市城中村综合整治下的先期试点,成为深圳市首个由城中村改造而来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本文通过对水围柠盟人才公寓的分析和研究,记录其改造机制以及在居住单元层面、公共空间层面和城市层面的更新设计策略,结合对深圳市城中村现有问题的梳理,总结出在有机更新背景下深圳市城中村综合整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叶裕民  田光明  仝德 《规划师》2024,(3):152-159
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作出的具有重大时代意义的工作部署。如何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理念,扬弃传统“排斥性”城中村改造模式,建构包容性城中村改造机制,积极稳步推动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同步发展,增加区位合适、职住平衡的高品质有效住房供应,联动促进城中村区域空间品质提升、新市民住有所居、产业结构升级等多领域系统优化,是新时期城中村高质量更新改造面临的巨大挑战。为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省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协会、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3秋季论坛暨中国式现代化与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跨界研讨会”,目的在于为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画像”,探索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中村改造实践模式,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中村改造理论。本期特此开设以“中国式现代化与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为主题的沙龙栏目,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旨在促进对该议题的广泛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叶军 《浙江建筑》2008,25(5):13-16
通过分析小规模更新的内涵和特点,结合杭州市“城中村”改造的具体实践,探讨小规模更新模式在“城中村”改造中的社会经济意义及其可行性,提出了“政府引导、社区合作、村民参与”的“小规模更新”政策框架,并针对小规模更新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规范和完善的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存量更新不应仅仅关注初始产权人的利益,更应关注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外来人口基本居住权利,为其提供可支付的公共住房.房地产开发驱动下的城中村改造导致外来人口的住房排斥,本应用于社会公共服务的土地增值收益被土地原业主“透支”,加剧村民与外来人口在城市更新中的利益分配不公,居住空间分异固化.在厦门,政府主导的城中村整村拆建在高昂的补偿成本下步履维艰,公租房供应面临空间错配和公平缺失的隐忧;从保障外来人口的居住权出发,提出了城中村升级改造与公共住房供应联动的思路与方式,以及具体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8):156-158
为了深入了解特大城市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租赁市场目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广州大学城四个城中村的租赁市场为研究区域,开展相关调查访问,分析非正规住房租赁市场的状况。通过分析广州大学城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租赁市场的结构特点,发现其市场结构存在市场集中度低、产品差别度较低、由村民主导的租赁模式成本较低,租赁经营退出困难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提高住房质量、加强租赁经营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是在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模式的基础上的一种政策性的、保障性的住房,主要运作方式是由政府持有一部分房源,并将这些房屋以低于市场价的方式租给特定人群,是加快租赁市场建设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小城镇“城中村”的三个特征,力图阐明在小城镇这种特定的地域、社会环境中“城中村”的定义,并结合山东省高唐县“城中村”改造实践,提出了小城镇“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性、改造原则、改造模式等。  相似文献   

10.
在对公共租赁住房制度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提出公共租赁住房初期、中期、成熟期的投资建设模式及与之相应的运营管理模式,对公共租赁住房布局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杭州市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村落风貌保护为研究视角、德国农村建设为研究背景、实地调研和现存资料分析为研究方法,从项目实施过程和设计方法两方面对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村落更新运动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村落整体结构和公共空间、私宅更新、历史公共建筑更新3个方面对更新策略进行结合当时当地的解读;分析巴伐利亚村落更新模式对于改善和保护村落风貌现状的有效程度,总结对于中国村落发展有所启发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2.
《Journal of Urbanism》2013,6(3):281-301
Contrary to common understanding, the US government's policy of “urban renewal” was conceived as an alternative policy to slum clearance. Bitterly opposed to public housing, conservative housing‐industry trade associations sought a way to reform the urban redevelopment formula of clearance and public housing established in the Housing Act of 1949. In the early 1950s, the industry groups seized on citizens' neighborhood fix‐up efforts, particularly the Baltimore Plan, to conduct a national campaign to popularize code enforcement, rehabilitation, and private low‐cost housing development as methods to restore and stabilize city neighborhoods. At conferences organized by House and Home magazine and in the President's Advisory Committee on Government Housing Policies and Programs, the housing industry associations fashioned policies, now named “urban renewal,” which were codified in the Housing Act of 1954. But private industry's venture in urban policymaking failed in implementation. Home builders proved reluctant to participate in the new programs, public housing hung on, an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homes fell to the wrecking ball. As urban renewal became synonymous with slum clearance, neighborhoods continued to decline. In the end, ironically, housing rehabilitation reemerged as a populist tool for reviving the inner city.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低收入者面临的社会隔离、就业难、生活条件差等问题,归纳总结了欧美发达国家在解决低收入者居住问题上所经历的公共住房、混合住区、多元社区三个阶段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指出,大量的廉租房建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低收入者的问题,在当前无法实现居住混合与社会混合相结合的情况下,我国应该走一种以多元化混合社区为目标的过渡模式.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促进我国社会融合的低收入住区渐进式更新模式——“磁性社区”,探讨了“磁性社区”开放混合与动态生长的两个特点,并从社区边界、公共交通、功能业态、住宅类型和设施布局等方面提出“磁性社区”的更新方向,希望为解决我国低收入者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提出一条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以武汉市洪山区胜利村城中村改造项目中房屋面积测算为实例,论述了多时态航空数码影像应用于房屋拆迁量测算工作中的优势。并结合遥感航测技术制定的生产技术方案,为房屋拆迁补偿提供依据,以实现城市建设发展的科学管理,并探讨总结了提高生产效率的若干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5.
栾晓帆  陶然 《城市规划》2019,43(10):37-42
1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通过建立土地征收-出让制度,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随着城市边界不断扩张,农村宅基地被绕开以及大量外来人口中的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共同刺激了大批城中村的出现。近年来,出于追求经济利益与提升城市形象的目的,政府试图加快城中村改造与城市更新,但常常推进缓慢,加剧社会矛盾。本研究引入"反公地困局"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对目前城中村改造的困境进行分析,将其归纳为民间频发性"钉子户"导致的"漫天要价类反公地困局",以及政府常态性"多机构管制"所带来的"九龙治水类反公地困局";并提出未来需要通过两步博弈的机制设计来重设拆迁谈判机制,有效遏制"钉子户困局",同时通过"放权简政"式的规划体制创新来全面破解"多机构管制困局"。  相似文献   

16.
二元规制环境中城中村发展及其意义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张京祥  赵伟 《城市规划》2007,31(1):63-67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二元规制环境作用而产生的一类独特的地域空间。本文对以往许多研究中将城中村简单地视为“毒瘤”并进行过多指责的认识进行了反思,分别从土地、住房、市政管理等各种城市制度环境的二元性方面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指出城中村形成与发展的原因与动力并不能全部归因于原住民主动、非法获取城市发展的“外溢效应”,而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地方城市政府现行政策的“趋利性”、“二元性”而造成的。城中村在支撑中国快速而“粗放”的城市化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因此,相应对城中村的有效改造必须摈弃简单的“推土机”方式,而是要从制度层面上进行深刻变革,从根本上消除城市政府的“趋利性”和“二元政策”。  相似文献   

17.
In Dutch urban renewal, we observe an implementation gap between dreaming and doing. Dutch national government recently proposed to focus urban renewal on more than 50 priority areas in the cities and to reduce urban renewal subsidies. It is not very likely that this policy will accelerate urban renewal. This contribution suggests a different approach: the formulation of an urban district vision shared by the sustainable stakeholders in those districts. If they can come to an agreement, they deserve housing association finance and public urban renewal support. By targeting the plans primarily on the social climbers in the urban districts involved, the city can keep their buying power within the city. Combining physical, social, economic and safety agendas and adopting a multi-functional orientation would seem to be a successful strategy.  相似文献   

18.
法国与欧洲其他国家一样,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新的“地区政策”,以减少隔离及其在相关城市区域与贫困人群的整合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即使2003年推行的城市更新计划在城市与社会行动之间引起一定的割裂,但80年代所确立的三个支柱一地域的、综合的以及参与式的政策却依然适用。作为一种避免“贫困社区”的适当方式,“社会融合”的理念开始越来越多地在不同层面被城市政策所采纳。社会住房问题在城市更新的多样化战略中是一个关键问题,正如《社会团结与城市更新法》所规定的那样,地方政府在社会住房少于20%的情况下应加强社会住房建设。这些社会融合策略的社会影响并不是非常明显,它与迁移进程,地方市场是相关联的,而公共行动对这些因素并没有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n urban renewal in France concerns mainly housing,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large public faciliti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ublic, private and civil actors does not concer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situation tends to limit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issues and approaches in renewal projects. Also, French urban renewal projects do not produce a new type of partnership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actors and the regulatory framework. These projects remain publicly dominated policy-making procedures because of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and assets and despite a policy discourse emphasising the need for a new division of work between state, market and civil society. The current French situation cannot be understood without bearing in mind the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policies in France. Using a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the path-dependence approach, we highlight the resilience of inherited structure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actors.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北京中心城区三里河一区一号院为研究对象,指出旧居住区环境面临衰败、产权关系复杂、改造困难等问题,探讨在改造过程中同时发展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混合居住的城市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