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探讨青少年睡眠时间与睡眠质量的流行现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预防控制中学生超重肥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宁波市七~十二年级的在校中学生进行睡眠情况等方面的调查,分析睡眠对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 宁波市中学生超重肥胖率为15.35%,其中男生为20.97%,女生为9.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1.14,P<0.01).中学生睡眠不足(<8 h/d)报告率为48.11%,男生为42.78%,女生为53.24%(x2=6.81,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时间与BMI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睡眠不足是超重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OR=1.22),而女生睡眠时间睡眠质量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睡眠时间与青少年学生BMI关系密切,睡眠时间不足可能是男生超重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秦秋兰  杨虹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4):549-551,555
探讨城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儿童超重肥胖防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西4个县(区)6 ~13岁城市小学生3 308名,对其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和问卷调查.根据《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试用)判断是否超重肥胖.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超重肥胖相关的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结果 小学男生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10.91%,6.50%;女生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7.15%,4.16%,男、女生超重肥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4.003,8.822,P值均<0.05).男、女生睡眠不足比例分别为9.78%,10.92%.男生正常出生体重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66,95% CI=0.44 ~0.99),体力活动时间不足是危险因素(OR=4.28,95% CI=1.57 ~11.65),女生充足的睡眠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46,95% CI=O.23 ~0.90).结论 出生体重、体力活动时间和睡眠时间是儿童超重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干预是减少儿童超重/肥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成都市儿童青少年静态生活方式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探讨预防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成都市2 211名7~15岁儿童青少年测量身高、体重等,同时使用自行设计的基础问卷和体力活动问卷进行调查,了解该人群基本情况及静态生活方式。结果 采用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IOTF)标准,非超重、超重和肥胖组中男生周末看电视时间≥2 h/d报告率分别为34.80%、4.21%和1.92%(P=0.016 0),女生做家庭作业时间≥2 h/d报告率分别为12.17%、0.89%和0.49%(P=0.036 0)。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标准,在男生组得出相似结果;女生组三种静态生活方式(看电视、使用计算机及做家庭作业)在3个组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年龄组比较后发现,WGOC标准下13~15岁女生非超重组周末看电视时间≥2 h/d的报告率最高,其次为超重组和肥胖组(P=0.035 1)。以体力活动水平分组,采用Schofield标准,均表现为随体力活动水平的增加,男女生WHR有增加的趋势;采用中国营养学会(CNS)标准,只有男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趋势不变。结论 成都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组静态生活方式报告率高于超重组和非超重组。但超重/肥胖与静态生活方式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02-2012年广东省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2002年营养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省抽取13个监测点共7 075名6~17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2009-2012年的广东省居民营养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9区/县城乡调查点抽取2 319名6~17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结果 2009-2012年广东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平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7.3%和4.5%,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8.9%和6.5%)均高于女生(5.3%和2.2%),城市超重率和肥胖率(9.3%和5.6%)均高于农村(4.7%和3.2%);以9~11岁组超重率(8.8%)和肥胖率(6.0%)最高。与2002年比较,除城市女生肥胖率下降外,城市男生、农村男生和女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明显上升,其中农村超重和肥胖增幅高于城市,男生增幅高于女生。结论 广东省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较2002年有较大上升,其中农村、男生和9~11岁超重/肥胖比例较高,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5.
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情况,为制定肥胖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6~17岁儿童青少年调查资料,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6岁儿童采用WHO 2007年推荐的分年龄性别BMI超重肥胖判定标准判定超重肥胖,7~17岁儿童青少年采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中的分年龄、性别的BMI超重肥胖判定标准进行判定。结果 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9.6%和6.4%,其中城市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0%(男生:12.8%,女生:9.0%)和7.7%(男生:9.7%,女生:5.5%),农村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8.4%(男生:9.3%,女生:7.4%)和5.2%(男生:6.2%,女生:4.1%)。按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分,高、中和低家庭收入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分别为12.3%、10.7%和8.2%,肥胖率分别为8.6%、7.2%和5.7%。结论 2012年,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表现为城市高于农村,男生高于女生;患病率与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儿童体力活动现状,分析其对超重/肥胖的影响。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抽取北京市某学校295名9~13岁学生并完成临床健康评估和计步器7d体力活动监测,同时使用问卷调查学校营养午餐食用情况、近半年体力活动情况及膳食习惯。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MI、WHtR、体脂百分比(FMP)与体力活动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体力活动相关指标与超重朋巴胖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 15.5%的男生和13.1%的女生每日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达到60min。超重朋巴胖儿童每日静态活动时间、每日总能量消耗(含基础代谢)和体力活动消耗能量高于体重正常组。WHtR、FMP和BMI均与体力活动消耗能量呈负相关关系;学生上下学乘私家车日均增加1h,WHtR、FMP分别上升O.0l和2.06个单位。每日静态活动时间增加lh,FMP则升高0.89个单位。BMI与膳食中的叶类蔬菜(菠菜、白菜等)呈负相关关系,每周平均食用叶类蔬菜频率增加1次,BMI下降0.10个单位。控制性别、肥胖家族史后,静态活动时间≥120min/d是超重/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我国城市学龄儿童每天的体力活动量较低,减少静态活动时间和增加体力活动以消耗能量,可预防和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探讨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云南省昆明市、大理州、红河州7~18岁汉族学生7 200名,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和睡眠时间等调查.结果 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1.8%和5.7%.经x2检验,男生超重和肥胖率高于女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超重和肥胖率逐渐降低;好片和差片的超重和肥胖率高于中片,城市超重和肥胖率显著高于农村;不同动态和静态活动及睡眠状况中仅体育锻炼时间≥1h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显著高于<1h者,睡眠不足者的超重率显著高于睡眠充足者.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各人口学因素、动态活动及睡眠时间对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控制人口学因素、静态和动态活动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睡眠状况对儿童青少年超重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睡眠不足儿童青少年超重的风险是睡眠充足者的1.954倍,男生睡眠不足者超重的风险是睡眠充足者的2.429倍(P值均<0.05).结论 睡眠不足是儿童青少年超重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通过改善儿童青少年的睡眠状况,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的流行.  相似文献   

8.
我国儿童青少年睡眠不足与肥胖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我国9~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睡眠不足与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关系。方法 选取参加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睡眠时间和体格检查资料完整的172 71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睡眠医学学会推荐睡眠量判定睡眠不足,依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和我国卫生行业标准判定儿童青少年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不足与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关系。结果 2014年我国9~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睡眠不足人数为133 410人(77.2%),肥胖学生有11 145人(6.5%),中心性肥胖检出人数为12 603人(17.8%)。睡眠不足学生中肥胖者有8 358人(6.3%),中心性肥胖者有12 244人(17.9%)。睡眠不足者中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小学生睡眠不足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检出率最高。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与睡眠充足组学生相比,睡眠不足组学生发生肥胖的风险增加14.5%(OR=1.145, 95% CI:1.092~1.200),发生中心性肥胖的风险增加12.7%(OR=1.127,95% CI:1.078~1.178)。与每日睡眠时间<6 h者相比,每天睡眠时间7~10 h可明显降低学生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发生风险。结论 睡眠不足可显著增加儿童青少年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发生风险,保障学生每日7~10 h的充足睡眠可降低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彭浩  程飞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1):1749-1752
了解河南连片特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超重肥胖状况以及与家庭行为因素的关联,为特困地区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方法 在河南省政府认定的连片特困地区10个县共抽取6 020名留守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由经过培训合格的教师对其进行身高和体重指标及自编问卷的调查.结果 河南连片特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男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8.5%,1.6%,女生为7.2%,1.1%;小学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0.5%,1.6%,初中生为5.1%,1.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与留守小学男生超重肥胖相关的因素有视屏时间>2 h/d(OR=1.19)、睡眠时间不足(OR=1.58)、每周早餐不规律(OR=1.59)、喜食甜食(OR=1.86)、饮用含糖饮料(OR=1.65)、每周吃快餐(OR=1.38);与留守小学女生超重肥胖相关的因素有睡眠时间不足(OR=1.68)、每周早餐不规律(OR=1.75)、喜食甜食(OR=1.51)、饮用含糖饮料(OR=1.31)、每周吃快餐(OR=1.11);与留守初中男生超重肥胖相关的因素有抚养人肥胖(OR=1.27)、视屏时间>2 h/d(OR=1.14)、每周早餐不规律(OR=1.49)、喜食甜食(OR=1.43)、饮用含糖饮料(OR=1.73)、每周吃快餐(OR=1.21);与留守初中女生超重肥胖相关的因素有抚养人肥胖(OR=1.21)、喜食甜食(OR=1.49).结论 河南连片特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超重肥胖率较高,超重肥胖与家庭行为因素存在关联.应针对家庭行为因素予以针对性的干预,以保障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江西省大学生超重肥胖、睡眠时间现状及二者相关性,为制定大学生超重肥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江西省11个设区市2 605名大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  结果  江西省大学生超重肥胖、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0%,3.6%。男生超重肥胖和肥胖检出率(20.8%,6.0%)均高于女生(8.4%,2.1%)(χ2值分别为82.34,25.79,P值均<0.01)。不同经济片区中,超重肥胖、肥胖检出率均以好片区最高(15.8%,5.6%),其次分别为差片区(13.6%,10.3%)和中片区(3.6%,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57,14.62,P值均<0.01)。大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7.48±1.26)h/d,睡眠充足、不足及过量率分别为69.1%,17.6%,13.3%。男生平均睡眠时间[(7.61±1.46) h/d]高于女生[(7.41±1.11)h/d](t=4.00,P<0.01);睡眠不足率(15.6%)低于女生(18.8%),睡眠过量率(16.1%)高于女生(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不足者超重肥胖、肥胖的风险分别是睡眠充足者的1.41倍和1.69倍(P值均<0.05)。  结论  江西省大学生超重肥胖问题严重,睡眠不足问题堪忧,且睡眠不足是江西省大学生超重肥胖的相关因素。应保证学生正常睡眠时间,降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在校医学生的饮食结构和微量元素的水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方法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130名在校大学生头发中铜、锌、铁、锰、钙、镁、铅的含量,同时测定学生食堂部分粮食、蔬菜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 所测元素水平与国内文献报道的基本一致;男生头发铁含量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头发锰含量显著高于男生;其他元素未见明显的性别差异.结论 大学生头发中的微量元素存在着性别差异,此特征对今后的微量元素与健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机体代谢变化与晕船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晕船对血清铁、铜、锌、尿素氮、肌酐、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的影响。方法 以 3 0名 2 0~ 2 2岁男学员为研究对象 ,测定出航前与晕船发生后的血清铁、铜、锌和尿素氮、肌酐、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的变化。结果 出航前、后受试者血清锌、铁、尿素氮、肌酐的含量分别为 (10 60± 0 3 3 ) μmol/L ,(2 0 48± 0 96) μmol/L ,(4 2 9±0 18)mmol/L ,(88 13± 3 0 3 ) μmol/L和 (11 98± 0 44 ) μmol/L ,(9 68± 0 66) μmol/L ,(7 11± 0 3 0 )mmol/L ,(10 8 5 9± 3 90 ) μmol/L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血清铜、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在航行前后分别为 (14 2 9± 1 10 ) μmol/L、(12 9 3 3± 4 12 )U/L、(2 17 13± 40 0 4)U/L和 (13 67± 0 5 6) μmol/L、(146 63± 9 2 2 )U/L、(148 0 7± 9 94)U/L ,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晕船对血清微量元素和尿素氮、肌酐含量有显著影响 ,表现为血清锌、尿素氮、肌酐显著升高 ,血清铁显著下降 ,而对血清铜、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We performed a spatial and mixed ecologic study of community-onset Enterobacteriaceae isolates collected from a public healthcare system in Cook County, Illinois, USA. Individual-level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and census tract–level data from the US Census Bureau. Associa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and population-leve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ence of ceftriaxone resistance were determined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patial analysis confirmed nonrandom distribution of ceftriaxone resistance across census tracts, which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percentages of Hispanic, foreign-born, and uninsured residents. Individual-level analysis showed that ceftriaxone resistance was associated with male sex, an age range of 35–85 years, race or ethnicity other than non-Hispanic Black, inpatient encounter, and percentage of foreign-born residents in the census tract of isolate provenance.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likelihood of community-onset ceftriaxone resistance in Enterobacteriaceae is influenced by geographic and population-level variables.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mitigation strategies might depend on better accounting for these factors.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discusses primary prevention's basic tenets and generic principles. It describes its essential elements and explains how prevention's technology of education, social competency, community organization/systems intervention, and natural caregiving can be used to prevent dysfunctional behaviors while promoting healthy lifestyles.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讨两组血糖、血脂水平、血清K、Na、Cl、Mg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231例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组,以121例非糖尿病患者为非糖尿病组比较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两组TC、HDL—C、LDL—C水平存在差异(P<0.05)。两组间K、Na、Cl、Mg、TG、ApoA1、ApoB、Apo(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空腹血糖与Na,HDL—C呈负相关(P<0.01);TC与TG、LDL—C呈正相关(P<0.01);TC与ApoB呈正相关(P<0.05);TG与ApoA1、ApoB呈正相关(P<0.05);LDL—C与Apo(a)呈正相关(P<0.05);ApoA1与ApoB呈正相关(P<0.01)。结论:①糖尿病组K、Na、Cl、Mg微量元素水平与血糖无相关性;②血糖与Na负相关,可能是高血糖渗透利尿导致Na丢失;③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联系密切,脂代谢可作为判断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好坏的标准;④脂类中各成分水平有相关性,ApoA1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18.
CDC and state and local health departments continue to investigate cases of monkeypox among pers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who had contact with wild or exotic mammalian pets or with persons with monkeypox. This report updates results of the epidemiologic investigation,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the use of smallpox vaccine during the outbreak, and summarizes the animal tracing activities to identify the origin and subsequent distribution of infected animals.  相似文献   

19.
CDC and state and local health departments continue to investigate cases of monkeypox among persons who had contact with wild or exotic mammalian pets or persons with monkeypox. This report updates epidemiologic, laboratory, and smallpox vaccine use data for U.S. cases, and summarizes the laboratory-based evidence implicating imported African rodents as the probable source of the outbreak.  相似文献   

20.
CDC and state and local health departments continue to investigate cases of monkeypox among persons who had contact with wild or exotic mammalian pets or persons with monkeypox. This report updates epidemiologic, laboratory, and smallpox vaccine use data for U.S. c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