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本文引出铁微量原素在人体内对带氧的生理作用,同时指出在青藏高原乏氧情况下,缺铁则更视为重要,乃对铁缺乏症与高原乏氧的相关,进行探讨。初步结果表明,除在体格方面年幼儿童发育较差、进入青春期呈现“后追”现象、肺活量示出与海拔高度成正比而进入青春期藏族大于汉族外,在血液方面重点突出改变为红细胞系。除与国际共识的随海拔升高而增高的有压积红细胞容积、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定量外,还显示出五项红细胞演算值即平均 相似文献
2.
研究背景 自70年代初期国外建立血清铁蛋白实验检测方法以来,把铁缺乏症分为非贫血型和贫血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应首先确定两型血红蛋白分界指标,即明确血红蛋白正常值低限。 研究方法 实验组共152例,年龄6~7岁,青海省西宁市29例,贵德县24例,共和县26例,贵南县40例,玛多县33例;对照组由北京市36名6~7岁健康儿童组成。用高铁氰化法检测血红蛋白,目镜目测计数红细胞,并测定压积红细胞、压积红细胞重量、游离原叶啉。 研究结果 有关血红蛋白三项指标(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有关红细胞三项指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红细胞容积);红细胞重量两项指标(压积红细胞重量、平均红细胞重量);红细胞游离原叶啉两项指标(游离原卟啉、平均红细胞原卟啉)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 结论 不同地区儿童,以上10项指标的检测值各不相同,且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建立这10项指标的正常值对我国铁缺乏症和高原乏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秦振庭);沈黎阳);苗鸿才);刘纪川);林黎明);葛尔道);盖奇杜塞克);魏茨);袁光孚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3,8(01):1-5
研究背景 自70年代初期国外建立血清铁蛋白实验检测方法以来,把铁缺乏症分为非贫血型和贫血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应首先确定两型血红蛋白分界指标,即明确血红蛋白正常值低限。 研究方法 实验组共152例,年龄6~7岁,青海省西宁市29例,贵德县24例,共和县26例,贵南县40例,玛多县33例;对照组由北京市36名6~7岁健康儿童组成。用高铁氰化法检测血红蛋白,目镜目测计数红细胞,并测定压积红细胞、压积红细胞重量、游离原卟啉。 研究结果 有关血红蛋白三项指标(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有关红细胞三项指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红细胞容积);红细胞重量两项指标(压积红细胞重量、平均红细胞重量);红细胞游离原卟啉两项指标(游离原卟啉、平均红细胞原卟啉)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 结论 不同地区儿童,以上10项指标的检测值各不相同,且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建立这10项指标的正常值对我国铁缺乏症和高原乏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青海高原贵南(海拔3200米)及玛多(海拔4300米)两地6岁以上各年龄组587人的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见面地各年龄组白细胞总数均值和分类均值均在正常值范围。但两地的白细胞总数与年龄呈负相关(P<0.002及<0.001);玛多地区嗜中性分叶细胞(绝对数)与年龄呈负相关(P<0.001),贵南地区的淋巴细胞(绝对数)与年龄呈负相关。均提示高原乏氧对人体白细胞系统可能有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为了解高原乏氧及铁缺乏对儿童身心发育的影响,对195例亚高原和233例高原城区儿童进行体格发育、智能发育筛查(DDST)、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及血红蛋白(Hb)等调查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1)两组儿童体重和身高Z分较平原参照人群(1985年中国九市城区儿童)呈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以身高Z分的降低更为显著,随年龄段升高亚高原组两Z分逐渐向参照人群靠近,而高原组无此趋势。(2)FEP与儿童身高Z分呈负相关,DDST结果异常或可疑者FEP水平高于正常者。(3)本文高原组FEP水平及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亚高原组,其随年龄的变化在两组间亦有差异。提示:高原乏氧和铁缺乏对儿童发育的不利影响,本文资料示随海拔升高而趋于明显。因此,对不同海拔地区儿童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重视对铁缺乏的防治,是促进高原儿童身心发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铁缺乏症与高原乏氧相关研究初探(青海高原不同海拔五项定标理论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定标的五项实测值(Hb、RBC、HCT、HCTw和FEP)与五项演算值(MCH、MCHC、MCV、MCCCW和MCEP)共10项指标经统计学处理,计算出青海高原不同海拔平面定标理论数值。 相似文献
8.
沈黎阳;林黎明;秦振庭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3,8(03):157-159
本文对青海高原贵南(海拔3200米)及玛多(海拔4300米)两地6岁以上各年龄组587人的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见两地各年龄组白细胞总数均值和分类均值均在正常值范围。但两地的白细胞总数与年龄呈负相关(P<0.002及<0.001),玛多地区嗜中性分叶细胞(绝对数)与年龄呈负相关(P<0.001),贵南地区的淋巴细胞(绝对数)与年龄呈负相关。均提示高原乏氧对人体白细胞系统可能有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6个月-3个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小儿生长、发育和健康,但对新生儿铁营养问题,鲜见报道。本文主西宁地区70例出生3天之内部生儿进行了血红蛋白(Hb)、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和FEP/Hb值进行了检测,探索亚高原西宁地区及其郊区(海拔2261-2560米),大气压77.45-74.38kPa)^1新生儿缺铁状况及有关因素,结果平均Hb值200.52±27.4g/L;F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1998,(1)
由青海省卫生厅妇幼处和青海省医学会儿科分会承办的《青海省铁缺乏症与高原乏氧相关研究研讨会于1997年9月24日-26日在青海西宁举行。有来自北京、辽宁、西藏、青海等地的代表共51名,参加此次会议。我国著名的小儿血液学专家北京医科大学秦振庭教授和小儿神经学专家左启华教授参加了此次会议。辽宁省妇婴医院赵汉杰院长,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刘仁俊主任也应邀出席会议。在近年来国内外已发表的12篇此项研究有关文章的基础上,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4篇,从论文内容分布来看,三篇涉及高原、其余均属亚高原;从内容性质来看,多属临床研… 相似文献
11.
陈澄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1996,(2)
我院儿科1978年至1987年收治50例,占同期住院13285人次的0.38%,溶血性贫血77人次的64.94%。年龄最小为出生30小时,最大11岁,5岁以下最多见46例(92%),男多于女,男:女=16.7:1。50例中分型以蚕豆病多见32例(64%),其次药物、感染性溶血10例(20%),新生儿G-6-PD缺陷性溶血7例(14%),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I型1例。50例中7例有家族史,2例有过去史。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发烧28例(65.24%),少数尚有疲乏、腹痛、呕吐、烦燥,肝大20例(71.4%),脾大仅2例。实验室检查.极重度贫血9例(18%),重度贫血32例(64%),中度贫血5例(10%),4例血红蛋白在10克%以上皆为新生儿,网织红细胞>5%29例(58%),1.5%~5%15例(30%),0.5%~1.5%6例(12%)。白细胞计数<10×109/L5例(10%),10×109/L~20×109/L29例(58),20×199/L~30×109/L9例(18%),>30×109/L。7例(14%)。 相似文献
12.
杜洪蓉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1996,(6)
家族性高雪氏病1例杜洪蓉上海市儿童医院患儿,女,9天,因全身皮肤黄染8天入院,第二胎,第M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1009,无窒息,生后第二天皮肤黄染渐加重,第7天测总胆红素319.77pmol/L(18.7mg/d),直接胆红素80.37pmol/...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81例正常新生儿与41例窒息新生儿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的测定,探讨亚高原地区新生儿窒息与铁缺乏的关系。结果表明:铁缺乏与新生儿窒息无明显相关,新生儿铁缺乏与出生时体重和营养有关,故早期诊断对缺铁性贫血有重要意义,早期治疗对儿童健康成长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张学愚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1998,(1)
随着自动血细胞计数仪的普及应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的测定已成为血液学检验的常规项目。许多学者认为RDW的异常提示缺铁性贫血IDA)的存在(1),并以此筛查儿童早期IDA。本文以红细胞内锌克卟啉(ZPP)含量为红细胞生成铁缺乏(IDE)的指标(2),观察RDW与缺铁的关系。对象及方法一、对象非贫血患儿156例,贫血组104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儿科病人。二、方法1.RDW、Hb、MCV测定使用美国cell--Dynl600型血细胞计数仪及配套试剂。2.ZPP测定使用西安2001型ZPP荧光仪,测定前须用质控片标准,操作按说明书。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T1993年3月~1996年2月三年的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与其胎生有无宫内窘迫的关系其出生。结果表明:在84例红细胞增多症瘤儿中,分为足月儿和早产儿两组,宫内窘迫急性缺氧若导致红细胞增多以足月儿为多;慢性缺氧则以早产儿为多(P<0.005)。但是,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计数与宫内急慢性缺氧和胎龄无密切相关,有待进一步深入了解导致宫内乏氧因素与红细胞增多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为初步探索叶酸缺乏的离乳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与海马突触体膜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从膜功能的角度为叶酸缺乏影响学习记忆能力提供动物学方面的依据。挑选 5 4只刚离乳的健康雄性SD大鼠 ,随机分成实验组 (FD)、对饲组 (PF)和对照组 (AL)三组。实验组饲以去叶酸的RHAA配方饲料 ,另二组饲以添加了叶酸 8mg/kg膳食的RHAA饲料 ,对饲组按实验组的进食量加以控制 ,对照组不控制进食。每周记录体重和摄食量两次。分别于饲养第 2和第 6周末测定血清叶酸浓度和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记录平均逃避潜伏期和分析原平台象限游泳距离占游泳总距离的百分比 ,分离海马突触体 ,透射电镜作形态学证实 ,用荧光物质DPH标记突触体后测定荧光强度 ,后者反映突触体膜流动性。对血清叶酸浓度、平均逃避潜伏期及原平台象限游泳距离百分比、膜流动性作相关分析。结果 ,实验第2周除实验组血清叶酸浓度降低外 (P <0 0 1) ,其余各指标在三组间无明显差异 (P>0 0 5 )。实验组 (FD)从第 3周、对饲组 (PF)从第 4周开始摄食量减少 ,生长速度减慢 (P <0 0 5 )。第 6周实验组 (FD)的平均体重、血清叶酸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AL)和对饲组 (PF) (P <0 0 1) ,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 ,原平台象限游泳距离百分比及海马? 相似文献
19.
初步探索叶酸缺乏的离乳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与海马突触体膜流动性之间的关系,从膜功能的角度为叶酸缺乏影响学习记忆能力提供动物学方面的依据。对54只刚离乳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FD)、对饲组(PF)和对照组(AL)三组。实验组饲以去叶酸的RHAA配方饲料,另二组饲以添加了8mg叶酸/kg膳食的RHAA饲料,对饲组按实验组的进食量加以控制,对照组不控制进食。每周记录体重和摄食量两次。分别于饲养第2和第6周末测定血清叶酸浓度和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记录平均逃避潜伏期和分析原平台象限游泳距离占游泳总距离的百分比;分离海马突触体,透射电镜作形态学证实,用荧光物质DPH标记突触体后测定荧光强度,后者反映突触体膜流动性。对血清叶酸浓度、平均逃避潜伏期及原平台象限游泳距离百分比、膜流动性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第2周除实验组血清叶酸浓度降低外(P<0.01),其余各指标在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FD)从第3周、对饲组(PF)从第4周开始摄食量减少,生长速度减慢(P<0.05)。第6周实验组(FD)的平均体重、血清叶酸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AL)和对饲组(PF)(P<0.01),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原平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