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长春  童亮  蔡洪涛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0):1016-1017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顽固高眼压性青光眼的临床经验。方法 82例122眼非洲黑种人顽固高眼压青光眼患者常规联合强力降眼压药物治疗后,在高眼压情况下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和复合式青光眼滤过手术。结果复合式青光眼滤过手术方式治疗后患者眼压为(13.86±2.82)mmHg,与术前(57.02±19.13)mmHg相比明显下降(P〈0.05);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后患者眼压(16.80±5.60)mmHg,与术前(51.34±17.93)mmHg比较亦明显下降(P〈0.05)。复合式青光眼滤过手术方式治疗后患者眼压较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后患者眼压低(P〈0.05),复合式青光眼滤过手术术后并发症低于常规小梁切除术组(P〈0.01)。结论顽固高眼压性青光眼的患者行复合式青光眼滤过手术效果好,术后眼压控制满意。  相似文献   

2.
陈冬悦 《中外医疗》2012,31(29):44-45
目的探讨复合式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方法对该院收治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61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分析,并随机抽取该院同期收治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的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术后前房形成情况比较,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眼压情况比较,术后第1天平均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拆除调整缝线后,研究组平均眼压优于对照组(P〈0.05);视力方面,术后第1天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术后随访3~6个月,研究组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有效率为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具有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有效保存了患者的视功能,是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方法,值得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采用可拆巩膜瓣调整缝线以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在小梁切除术中作巩膜瓣可拆式调整缝线。术后根据眼压、前房和滤过泡情况拆除调整缝线。结果: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对照组为36.36%(8/22),实验组为20%(5/25);出字时眼压控制在1.33-2kPa之间的:对照组为31.8%(7/22),实验组为40%(10/25)。结论:小梁切除术中采用可拆巩膜瓣调整缝线较常规小梁切除术在防止术后浅前房、提高治疗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与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72例(72眼)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将72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患者术前及出院时平均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半年观察组患者平均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丝裂霉素与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显著,建议在临床上实施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的效果。方法将115例122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78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对照组44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实验组的眼压控制有效率、功能性滤过泡均高于对照组(P〈0.01),浅前房的发生率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可有效地控制眼压水平,减少巩膜瓣瘢痕及主动调节房水滤过量,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此术操作简便,易掌握,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杨梅  范义朋  韩民 《当代医学》2014,(30):81-82
目的研究可调节缝线对持续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术后控制眼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自2010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81眼)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30)。对照组(46眼)单纯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35眼)采用可调节缝线结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在术后1、5、7、14d后的眼压情况。结果患者在术后1、5、7、14d后眼压超过20mmHg的患者数量均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眼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并发症率为8.6%。对照组中并发症率为17.4%,2组并发症率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调节缝线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术后控制眼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实现对患者术后眼压的控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缝线植入睫状体上腔引流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64只眼青光眼患者,施行缝线植入睫状体上腔引流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31个月。结果64只眼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8.50±10.29)mmHg,术前平均眼压(33.90±11.1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8只眼,视野有显著提高者10只眼。结论缝线植入睫状体上腔引流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降眼压效果肯定,术后并发症少,管理容易。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的效果。方法将72例76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4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单条可调节缝线,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对照组32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实验组的眼压控制有效率、功能性滤过泡均高于对照组(P〈0.05),浅前房的发生率比对照组少(P〈0.05),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可有效地控制眼压水平,减少巩膜瓣瘢痕及主动调节房水滤过量,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手术中应用的术后疗效。方法 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对35例慢闭青光眼,20例急闭青光眼,15例开角青光眼,2例难治性青光眼(共72例,73只眼)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进行了3~24个月术后观察及随访。结果 52眼眼压〈21mmHg,成功率为76%。10眼术后加用局部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显效率为14%。7眼加药物治疗眼压〈30mmHg,有效率9%(总有效率为91%)。4例手术后服压仍不缓解,约占5%。并发症脉络膜脱离6只眼,发生率8.2%,低眼压性黄斑病变一只眼,占1.3%。无滤过泡渗漏及感染。结论 复合小梁切除术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若丝裂霉素C(MMC)应用过程中的药物浓度、作用时间以及放置位置适当,其副作用引发的并发症与传统小梁切除并发症比较无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 C 联合可调节缝线行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住院治疗的10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采用小梁切除术不用调节缝线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丝裂霉素 C 联合可调节缝线行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比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后2个月和5个月的平均眼压均低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丝裂霉素 C 联合可调节缝线行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可以有效降低青光眼患者眼压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可调节缝线方法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诊断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87例103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54眼)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的基础上,加用巩膜瓣可调节缝线;B组患者(49眼)单纯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眼压、滤过泡形态、前房深度以及患者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A组患者术后6个月眼压平均(14.7±0.8)mm Hg,B组患者为(12.9±0.9)mm Hg,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功能性滤过泡45人(83.33%),B组患者39人(79.59%),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无浅前房发生,B组患者8人(20.41%)发生浅前房,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7.6±2.1)d,B组患者(12.1±3.7)d,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技术,可以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且对患者术后眼压、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不同术式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进行治疗并比较其疗效。方法:68例(71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按照就诊顺序以双盲法随机分为A组34例(35眼)和B组34例(36眼),A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B组采用青白联合手术,观察比较术前、术后眼压和视力,并注意随访观察两组并发症情况和疗效。结果:A组有效率97.14%,B组有效率97.22%,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idit z=4.264,P=0.089);术后两组患者眼压、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有好转(P〈0.05),且A组眼压(15.74±6.85)mm Hg明显高于B组(12.65±4.7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视力(0.29±0.18)D明显低于B组(0.71±0.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并发症5眼(14.28%),B组出现并发症6眼(16.67%),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 P=0.091)。结论: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可选择联合手术,以提高患者术后视力,保证手术疗效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母开红 《医学综述》2014,20(21):3990-3992
目的分析不同联合手术方式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探讨各种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4月到2012年12月西昌市人民医院五官科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行人工晶状体置入术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其中观察组另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对照组另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视力均显著升高[0.12±0.05 vs0.67±0.21;0.13±0.04 vs 0.63±0.19],观察组和对照组眼压均显著降低[(25.67±7.54)mm Hg vs(12.17±5.71)mm Hg;(25.65±7.31)mm Hg vs(13.27±5.03)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角膜散光显著低于对照组(1.31±0.36)D vs(6.42±2.03)D(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6%vs 38%)(P<0.05)。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甲钴胺治疗晚期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选择46例晚期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可拆除调整缝线,术后联合应用口服甲钴胺糖衣片0.5g tid,连续3~6个月。结果:术前眼压平均值为38.97+2.91mmHg,术后眼压平均值为14.41+2.17 mmHg。术后2周视力提高大于两行10眼(21.74%),视力提高小于两行20眼(43.48%),不提高14眼(30.43%),减退2眼(4.34%),追踪观察6~24个月,无视力丧失。视野改善8眼(17.39%),视野不变34眼(73.91%),视野缩窄4眼(8.70%)。结论:晚期青光眼通过小梁切除术,联合视神经保护剂的应用,可有效控制眼压,避免视力过早丧失。  相似文献   

15.
李晓东 《中外医疗》2016,(12):174-175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择取该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9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分别采取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眼压、中央前房深度、视力分别为(12.86±3.27)mmHg、(3.05±0.34)mm和(0.36±0.08),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数据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64例87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房角检查须行滤过手术者,将其随机分为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31例43眼,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小梁切除术组(观察组)33例44眼,比较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发生率,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视野和晶体混浊程度;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结果: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视野和晶体混浊程度较术前无进展征象;两组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简单有效、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先天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4例先天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先天性青光眼临床疗效好,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生物羊膜应用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难治性青光眼患者44例52只眼,随机分为羊膜移植组和对照组,羊膜移植组术式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可调整缝线)基础上联合应用生物羊膜移植,对照组只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观察手术前后眼压变化、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