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Planning》2015,(41)
<正>一天,一家金店的老板收到一封信。因为他很忙,这封信一直放在桌上,直到吃饭的时候才打开那封信,一张1000美元的支票掉到桌上,除了支票,还有一封短信:尊敬的先生:40年前我要结婚的时候,不幸那时失业率很高,我没有了工作。在我找到另一份工作之前,我已经六个月没有工作了。当然,我当时非常缺钱。  相似文献   

2.
王幼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和程先生认识是在25年前,我初到杭州市院工作的时候。那时他是院长,常常关心各个所的设计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他辞去了院长职务,成立了建筑研究所,我也调入了建研所,与程先生有了比较深入的接触。后来在2003年他离开杭州市院去中联时,我也随他一起出来了。当时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他那时特别缺人,同时也是因为感慨于他义无反顾再创事业的精神。程先生的这一选择意味着一次新的创业,势必会经历一个很艰难的过程,甚至是一种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1)
<正>我的爸爸是一个靠写作吃饭的"文人"。很多人都以为,"文人"就一定戴着眼镜,看上去斯斯文文的,但我的爸爸完全是个例外,他不仅不戴眼镜,还特别喜欢剃光头。这使我那分明是"文人"的爸爸,看上去很有几分异于常人的"痞气"。不过,爸爸似乎并不在意这些,他成天留着一个秃秃的光头,到处吹嘘自己长得如何如何帅。但我有很多时候都会好奇,一个总说  相似文献   

4.
幸运笔     
《Planning》2016,(33)
<正>"妈妈,我有样东西给你!"科迪放学后跑进门,他满脸笑容,挥动着手中的东西,"是一支钢笔,但这不像别的笔,它是一支幸运笔。"他自豪地把钢笔递给我,看看我作何反应。我看着手中的钢笔,没什么特别,就像我抽屉里任何一支钢笔一样。那时,我没有意识到这支钢笔有多么特殊,也没有意识到我将多么珍惜它。我决心要成为一个作家,但是我害怕被出版社一次又一次拒绝。前天晚上,我告诉丈夫我的害怕,那时,我以为科迪没有在听。"如果没有人喜欢我写的东西,如果我失败了,那该怎  相似文献   

5.
陈涛访谈录     
二十年前,陈涛进入浙美的那一天还是个英俊少年。今天,他已经自立门户,在环境设计的圈子里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满脸胡子茬的职业设计师。他的设计学习过程一波三折,从学校到社会、从练基本功到适应商业设计操作,堪称是反反复复、几经周折。终于,近年来有了长足进步,也有了自己成熟的设计面貌,成为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环境设计师。我之所以非常地喜欢他,基于两点:一是他不断地求索,二是他为人忠实、与世无争。这个人,除了与设计有关的问题之外,几乎没有别的兴奋点。他毫无炒作能力,也没有这种愿望,我劝他发点作品,但他就象“公鸡下蛋”,拖…  相似文献   

6.
火红叶     
我总是盼望着秋天,却又害怕秋天的来临。我总是盼望着叶子变红,却又害怕看到红叶。虽然岁月的脚步时刻不息地踏过,而在我的心中依然会清晰的看到:一推火烧着一片叶子,直到火红他是一个大我近十岁的哥哥,曾同住在一个大院中,那时的我还很小,整日像个小跟班似的粘着他,让他带我到处去玩。记得他很爱笑,而且他有一个很大的愿望,那就是能够成为一名消防员,用他的话说就是“烈火英雄”。深秋时节,我们到大山上去看红叶,他用细枝编成帽子,还将红叶插在上面,模仿动画片中的语调说:“我是烈火金刚,保卫每个人的安全。”看到他那认…  相似文献   

7.
我并不认识罗新阳,但从华东电管局大楼似乎能认识一点他,所谓“文如其人”吧!其实也是想当然,这是一栋极有个性的建筑,就希望着一个有个性的建筑师。好像别的建筑都没有这“殊荣”——见了这怪样的建筑,谁都要来问一声为什么,从领导、专家到记者和群众。然而要想出个为什么不是容易的事,因为想抓住这个囫囵东西不好下手,便就捉着那物件身上突出的两个“把儿”——“为什么上面要挑出来?”“为什么顶上安了个架子?”为什么!为什么……不为什么?似乎是为了什么?终究还是为了些什么?问的人多了,那么也就应该有些什么,然而在设计中才有此一为。于  相似文献   

8.
<正>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分享2009年以来在中国推广被动房的心得。因为2009年我们刚开始做被动房的时候,很多人不喜欢被动房三个字,我们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找到一个名字来代替它,但是我们可以原汁原味去按照德国的被动房的理念做我们的示范项目。一、北方示范项目的效果与效益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做成两栋被动房:一个是位于秦皇岛的"在水一方",另外一栋是哈尔滨"溪树庭院"的被动房。这两处示范项目都实现了我们当时对被动房的设想,就是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8)
<正>生活就像一片大海,不时地溅起一朵朵浪花,有的纯净,有的浑浊……但这些浪花却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质。有那么一个女孩,她躲在我的记忆深处,因为她的品质深深感动了我。一个漆黑的夜晚,我不顾凛冽的寒风到一个小女孩那买宵夜,那时已经快到深夜了,我猜想她应该早就回去了。我走到那儿时,她刚好在收拾铺子,我惊喜万分,连忙跑到她面前说:"给我两份宵夜。"她抬起头,看了看我,笑着说:"好的,请等等。"我借着这个机会打量了  相似文献   

10.
同仁小说馆     
《建造师》2003,(6)
“就在这个地方进行实验,负责人就由你来担任“那个人细长的手指轻叩着地图,双眼射出一种冷漠的光芒,嘴中叼着的烟斗随着他那肥厚的下巴一起颤悠了起来。“新型号的病毒,肯定会为我们赚来大把大把的钞票。到那时……““是的先生“既然他的计划与我的不谋而合我自然很高兴的接受了。“一定会成功的先生,我们公司总裁的位子迟早是您的!我坚信这一点““只是你那该死的警局也插手了进来“那人双臂环拢,抱在胸前,冷冷地笑,“我派遣你潜伏  相似文献   

11.
渴望     
十八岁的年龄,是诗一般的。 我十八岁的时候,特别爱幻想,也正是爱诗爱得如痴如醉的时候。几个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直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如今想来,却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那时候,我考上了一所技校,那时的技校不比现在,只要考上了,就等于工作已经到手了;工作也不比现在,工作了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整天幻想,也就成了我们那一批年轻人的心理情结,渴望成为一名诗人,也就成了我们几个追求自由、实现超越的潜意识所在。我们一到学校,大概是人以群分吧,只要有一个爱好文学的同学走过,连空气中都会弥漫着…  相似文献   

12.
提供施展的舞台 UED:在大院的体制下,建筑师的创作环境和状况是怎样的?北京院改制前后有什么变化?李亦农:我来北京院的时候大概是1999年,当时是从一个规模相对小的普通国营单位到了北京院。我原来的那个单位几乎全是做住宅,重复不变,大概不到一年我就在那呆不下去了。刚到北京院的时候有七八个人,那时还没有改革,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7,(26)
<正>大嘴:不知不觉就到了九月,自我放飞了一个暑假的你是不是非常想念阔别了将近两个月的老师?哈哈,那我们就来看一看老师们在校园里留下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吧!你的老师是不是也是这样?准备纸巾,别笑岔气了!课堂吵闹时老师们的"套路""整栋楼最吵的就是你们,我在楼下都能听见你们的声音!""我在讲台上说话,你在讲台下说话。要不你上来说一说?"  相似文献   

14.
人的一生是在路上 ,阎子祥同志已经走完他革命的征途 ,于今年 1月 7日与世长辞了。他是我建筑界一位尊敬的长者 ,他的逝世 ,我十分悲痛 ,也引起我许多往事的回忆和深切的怀念。我与子祥同志相识于 195 4年 10月 ,那时他在建筑工程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任副院长 (院长是当时副部长周荣鑫兼任的 ) ,主持院里工作。我从华北行政委员会调来 ,任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那时这个院是建工部一个重点单位 ,担负着国家许多重要设计任务 ,院里集中着许多有才华的建筑师和工程师 ,但其中没有一个是党员。当我向他提出是否在高级工程师中发展一些党员时 ,…  相似文献   

15.
原生态     
周媛  李忠民 《中华民居》2013,(12):13-13
2008年,在纳木错遇见一个藏族小孩,那是整个西藏行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个人。一天,一个藏族小孩忽然跑到我面前,用生硬的普通话对我说:“买明信片,让你给我拍照。”我笑着拒绝了他,没有买他的东西,倒是把包里随身带着的一本书和一个用了两页的小本子给了他。他没有因为不是新东西或者货币而拒绝我,反而露出一丝腼腆地说:“谢谢姐姐。”  相似文献   

16.
水月 《建造师》2004,(12S):18-19
我们结婚的时候,正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盛行的时代。说来好笑,那时的我懵懵懂懂像个孩子,只觉得结婚无非就是两个人住到一起了,从没想过还要添置什么家具,更不用说家用电器了,一切都是老公操办的。因为我从一开始就习惯了对他的依赖,只知道有他在,我什么都不用想,结婚几年以后,同事半真半假的跟我开玩笑:玲儿,  相似文献   

17.
寓言二则     
《Planning》2021,(6)
<正>乌鸦的罚单阿呆是一名警察,他尽心尽力工作到老都没有得到提拔。很多人都认为是多年前的一件事影响了他的前途。那时阿呆年轻气盛,一身正气。一天,阿呆正在街上执勤,一阵吵闹声引起他的注意。只见一个光头抓住了一只乌鸦。那光头身宽体胖,臂膀如柱子那般粗,一只大手夹住乌鸦的脖子就像捏着一只小蚂蚁。那只乌鸦被高高吊着实在可怜。凭阿呆的经验:这光头一定不是什么善茬……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8,(6)
<正>一副磨损过度的黑框眼镜,一身旧旧的校服,眼前的高楷麒给人一种"宅男"的印象。如果你真的这样想,那就错了。虽然他也喜欢在家打游戏,但更多时间,陪伴他的是机器人。从学习机器人到搭建机器人,他带着自己制作的机器人多次登上省、市、全国乃至国际赛事的领奖台。帅气的奖牌高楷麒第一次接触机器人,是在小学四年级。那时,学校刚成立机器人社团,高楷麒抱着好玩的心理就报了名。"机器人活动都是团队合作,和我组队的是两个五年级的哥哥。我的年纪最小,就是一个‘打酱油’的。"为了快点追上哥哥们的脚步,高楷麒报名参加了两个机器人辅导班,每周至少训练两次。勤能补拙,慢慢地,他搭建出了简单的模型,写出了合格的程序。初一暑假,他和辅  相似文献   

19.
我的老父亲总喜欢呆在乡下那毫无格调与时尚的旧宅里,当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他请到我在市里的新家中时,他总是坐立不安,心神不宁。我问他新家的感受,他说:"太干净了,太豪华了,只是有点寂寞罢了。"我想这是老人委婉的说法,在新家,他只能看看电视,打开窗,看到的是一栋栋水泥建筑,没有绿色,似乎连天都变成灰色了。他思念他那旧宅,那里有他的喜怒哀乐,那里有他的故事与美好回忆,那里有树、有花、有鸟、有泥土青草味儿,他可以去院子里散散步,种菜浇花,他可以与隔壁的老伯下下棋,谈谈三国与水浒。这使我不得不反思,我们这一代的家是否真正像家,或者仅仅是一个可以容身的、锁住我们心灵与情趣的笼子。  相似文献   

20.
老王二三事     
正对我而言,老王是个陌生的人。有关他的记忆虽然少得可怜,却刻骨铭心。第一次听说老王时我还是一名新兵。指导员埋怨说老王是不是疯了,我明明是出于好意,看他一个人抓着水枪,又没背空呼,怕他危险才去抢他的水枪,谁知道他还不乐意,一肘子把我给推开了。旁边的班长安慰指导员,说老王又不是第一次这样了,别往心里去。当时,有关老王的这段对话我也没太在意,毕竟自己每天在为训练和执勤忙碌着。第一次见到老王是在灭火现场。那是一次规模不大的平房住宅火灾,等我们中队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