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多种生长因子促糖尿病患者难愈合性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观察多种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难愈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78 例糖尿病患者分为三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 G F)治疗组、血小板源伤口愈合因子( P D W H F)治疗组。观察治疗后1~8 周创面闭合指数、创面治愈率及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E G F组、 P D W H F组的创面闭合指数、创面治愈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其肉芽组织毛细血管与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沉积和表皮覆盖明显,尤以溃疡与正常组织交界处明显。组间比较发现, P D W H F的促愈合作用优于 E G F。结论 局部应用多种生长因子可治疗糖尿病难愈合性创面,生长因子单独或配伍使用是改善糖尿病患者创面愈合受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复方珠黄霜对兔背部人粪污染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 观察复方珠黄霜对兔背部污染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12只新西兰兔背部的48个人粪污染创面随机分成4组,分别采用复方珠黄霜大、小剂量及霜剂基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治疗,并通过肉芽组织填充率、再上皮化速率、组织病理学指标、蛋白质含量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经复方珠黄霜、bFGF治疗的创面肉芽组织填充率及再上皮化速率都较基质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经复方珠黄霜治疗的创面感染较轻,与基质组相比,其成纤维细胞数、新生毛细血管数、毛细血管总面积、面密度、数密度和周密度均有明显提高(P<0.05或0.01),其作用优于bFGF组;并能显著增加组织中蛋白质的含量(P<0.05或0.01)。结论 复方珠黄霜能显著加速人粪污染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bFGF与复方SD-Zn对猪肉芽组织中内源性EGF含量的影响王亚平叶一秀傅小兵孙同柱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E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具有显著的促进创面修复的作用[1],但外源性应用bFGF对内源性EGF的影响以及它们之...  相似文献   

4.
采用重组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观察其对大鼠重度放烧复合伤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结果提示:bFGF治疗组第60天创面完全愈合的百分率较对照组提高28.5%,50%烧伤面积愈合所需的平均时间较对照组提前9天。病理学检查发现,bFGF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促进毛细血管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在早期,bFGF尚可增强创面炎症反应,提高机体白细胞吞噬功能,加速脾细胞NK活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神经生长因子调控烧伤创面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在烧伤创面愈合的作用,探索烧伤创面愈合机制。方法20kg小白家猪6只为实验对象。用控温控压电烫仪在每只猪背部制成24个直径为2.5cm的圆形深Ⅱ度烧伤创面。分为四组,分别为创面局部应用1、2.5和5μg/ml的NGF实验组和不含NGF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在用药后3、5和9天分别取创面组织进行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EGF,NGF受体,NGF,CD68,CD3免疫组  相似文献   

6.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放烧复合伤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重组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观察其对大鼠重度放烧复合伤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结果提示:BFGF治疗组第60天创面完全愈合的百分率较对照组提高28.5%,50%烧伤面积愈合所需的平均时间对照组提前9天。病理学检查发现,BFGF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促进毛细血管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在早期,BFGF尚可增强创面炎症反应,提高机体白细胞吞噬功能,加速脾细胞NK活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生长因子与皮肤伤口愈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伤口愈合是一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通常认为是由进入伤口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和合成分泌,细胞外基质的纤维化,新生血管长入伤口的血管化和表皮细胞增生覆盖创面的再上皮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愈合过程中产生的生长因子大多对皮肤伤口的纤维化、血管化和再上皮化有介导和调控作用,可促进愈合。其作用机理为[1]:①趋化作用,吸引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入伤口。②促进细胞增殖。③促进伤口的血管化。④对细胞外基质的产生和降解有调节作用。⑤诱导邻近细胞合成细胞因子。我们就PDGF、TGF、FGF、EGF、IGF、VE…  相似文献   

8.
将基因重组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a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FGF)和牛脑提取液(bBE)外用于烧伤创面,旨在探讨皮肤组织和细胞DNA的含量及周期变化。实验结果显示:烧伤创面经应用rh-EGF,r-aFGF,r-bFGF和bBE后第5天与生理盐水组(NS)相比,创面愈合率、表皮细胞和全厚层皮肤组织的DNA含量均高于NS组(P<0.01);全厚层皮肤DNA的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应用生长因子各组的S期细胞数百分比均高于NS组(P<0.01),细胞分裂增殖旺盛,G期细胞不断进入S期,使S期细胞数增加,DNA的合成和含量增加。提示:烧伤创面外用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表皮细胞的增殖,加速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9.
不同修复阶段创面肉芽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鼠背部刀伤模型与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动态观察伤后3、5、7天创面肉芽组织中内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变化,并探讨这种变化与组织修复的关系,结果表明,伤后3个时间点创面肉芽组织中都检测出一定量的TNFα,且TNFα含量越低,创面面积越小,肉芽中蛋白含量越高,修复效果越好,结果提示创伤修复需要一定量TNFα的刺激,创面低浓度的TNFα可能较高浓度的TNFα更利于创伤修复。  相似文献   

10.
我们测定了大鼠局部皮肤切除后创面自然愈合过程中,肉芽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TN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以探讨它们在创伤修复中的变化或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伤后3、5、7天,TNF、SOD呈V型改变,TNF含量第7天与第5天、SOD含量第7天与第3天有显著差异(P<0.05),MDA含量逐渐升高,第7天与第3无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检验表明:TNF与MDA各时间点均呈显著正相关。TNF与SOD在伤后3、7天呈显著正相关。TNF含量<90ng/g蛋白时创面愈合最佳,SOD低浓度时创面愈合延缓。提示:在局部创伤修复过程中存在TNF、MDA、SOD的变化;内源性低浓度TNF及抗氧化能力的提高,对创面修复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