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高璐 《河南中医》2012,32(4):456-457
中医学认为,妊娠期日久,心气衰弱,气血不足,阴阳失调,津液输布紊乱.心气虚而渐致心阳亦虚,心气心阳俱虚则鼓动血液无力,致使血流迟缓或瘀滞形成瘀血.或气阳两虚水液失于温化输布,留聚体内形成水饮.当瘀血与水饮形成后,更伤心气心阳,使之更虚,病情愈加严重,终致本虚而标实的心力衰竭.如合并急性心力衰竭,分阴竭阳脱,热邪内陷心包、痰蒙清窍2型辨治;如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分心气亏虚,水邪上犯,痰热壅盛,气虚血瘀,阳虚水肿,阳虚气脱,气阴两虚7型辨治;如合并舒张性心力衰竭,分心气阴虚,心肾阳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4型辨治.  相似文献   

2.
浅谈冠心病从痰瘀分型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华 《光明中医》2009,24(9):1787-1788
痰是津液不化所致病理产物,瘀是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现.根据气血阴阳亏虚之不同分四型,即气虚血瘀,痰浊阻滞;心阴亏虚,瘀痰同病;气阴两虚,痰浊痹阻;心阳亏虚,痰瘀同病.依据痰瘀寒热性质的不同分为两型:寒凝血瘀,痰浊阻滞;痰热瘀血,阻滞心脉.根据所累及脏腑不同分为四型:心肺同病,肺气不畅;心脾同病,脾胃损伤;心肝同病,情志抑郁;心肾同病,肾中元阳不足.  相似文献   

3.
指出痰是津液不化所致病理产物;瘀是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现。根据气血阴阳亏虚之不同分四型,即:气虚血瘀,痰浊阻滞;心阴亏虚,瘀痰同病;气阴两虚,痰瘀痹阻;心阳亏虚,痰瘀同病。依据痰瘀寒热性质不同分为两型:寒凝血瘀,痰浊阻滞;痰热瘀血,阻滞心脉。根据所累脏腑不同分为四型:心肺同病肺气不畅;心脾同病,脾胃损伤;心肝同病,情志抑郁;心肾同病,肾中元阳不足。  相似文献   

4.
中医认为心衰的病机以阳气虚衰为本,瘀血痰湿为标。心气不足,运血无力,血行不畅则留滞为瘀,从而导致脏腑瘀血;气阳亏虚,水湿不能布散,凝聚为痰,痰湿内阻,可进一步加重病情。气虚血瘀痰阻发展可致一系列虚实夹杂的证候群,成为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演变特点。因此益气活血,利水化痰  相似文献   

5.
王九莲教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九莲主任医师、教授,河南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0年考入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毕业后从师于河南省名老中医袁子震教授。王九莲老师从医4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脏疾病。心力衰竭属中医学“心悸”、“喘证”、“水饮”等范畴,病症复杂,王九莲教授在心衰治疗方面经验丰富,现介绍如下。1病机复杂,辨证突出正虚与邪实的动态权变王九莲老师认为本病的病理基础在于正虚邪实,且以因虚致实常见,病机关键归结为“气(阳)虚”、“血瘀”、“水停”。虚以“气”“阳”虚衰为主,实由“水”、“饮”、“痰”、“瘀”滞于心脉,上凌心肺、外溢肌肤为主。病变部位主要在心,与肺、脾、肾、肝及三焦关系密切。王师认为,心力衰竭患者多为久病、年高之人,脏腑衰弱,或先天禀赋不足,外邪内舍于心,致使心气、心阳虚衰。心为阳脏主血脉,心气、心阳虚衰不能运血,致血行受阻,胸中阳气被遏,而心悸、气短、心胸憋闷如窒。心阳虚久,水火不济,膀胱气化不利,而水饮内停;肺气虚衰,通调失职而水失布散;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而血瘀水停,“血不利则为水”,血瘀痰饮亦常互结为患。反之,瘀阻水停亦可妨碍气机的条达,碍及气之运行和化生,加重气滞和气虚。故临床...  相似文献   

6.
谈冠心病从肾论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1冠心病的病因病机阐述 冠心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胸痹病,中医学对胸痹病的认识,目前已取得共识,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系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虚,标实乃气滞、寒凝、痰浊与血瘀的形成。心主血脉,胸为清阳之府,体阴而用阳,浊阴内干,心脉闭阻而发病。本病的发生与五脏都有密切的关系,其中跟心肾的关系最为密切。“阳本乎阴,心本乎肾”,肾之阴阳为五脏阴阳之根本,也是心阴心阳之化源。若心阳不振,一方面不能温运心气,心气不足,  相似文献   

7.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表现和主要死因,曹洪欣教授通过多年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指出慢性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以心气亏虚、心阳不振为本,痰瘀互阻、水饮内停为标。治疗上以温阳强心、活血利水、痰瘀同治为大法,同时还要兼顾养阴、调气、安神、清热等因素。本文通过2个典型验案说明其对慢性心衰的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8.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演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晓斌  孔立 《环球中医药》2011,4(3):201-203
心气虚衰是心衰发病的根本原因,心阳虚衰是心气虚衰发展加重的必然阶段,血瘀是心衰的重要病理环节,痰浊、水饮是心衰发展的最终结果,心阴虚是心阳虚的病理基础.心气虚导致的心阳虚、心阴虚为心衰病之本,由心气虚、心阳虚导致的瘀血、痰浊、水饮为心衰病之标.  相似文献   

9.
总结卜献春教授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经验.卜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心""络脉",累及脾肾,其发病与"虚"和"瘀"密切相关,"虚"为脾气亏虚、肾阴亏虚、心气亏虚、心阴亏虚、心阳虚衰;"瘀"为心脉瘀阻、痰瘀互结.临床选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滋膵通脉饮为主方,结合心脾两虚、心肾阴虚、心阳不振、心脉瘀阻等证,合方加减,辨证施治,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黄仰模教授中医治疗甲亢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仰模教授认为甲亢早期多以胃热、气滞为主,中期以痰凝血瘀为主,早中期均以标实突出,如胃热、气滞、血瘀、痰浊、痰火等;后期则以本虚为主,如气阴两虚,心气亏虚、心阳不振、心脾两虚、肝血不足等。治疗甲状腺肿大的基本方为消瘰丸,清胃热可配合白虎加人参汤,疏肝气可配合小柴胡汤,祛瘀血可配合桂枝茯苓丸,化痰浊可配合栝蒌薤白半夏汤。后期可伴或不伴甲状腺肿大,脏腑辨证多与心、脾、肝相关,气阴两虚可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心气虚可用安神定志丸,心阳虚可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心脾两虚可用归脾汤,肝血虚可用酸枣仁汤。  相似文献   

11.
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于中医的"无脉症"、"胸痹"、"心悸"等范畴,为老年人常见病.顾老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心气虚、心脾肾阳虚、气阴两虚为主,标实以血瘀为主,大多数患者同时夹痰、或痰瘀互结.应采用标本兼治原则,分两个类型进行治疗.对于心肾阳虚,心气不足,兼有痰瘀互结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运用温阳益气,活血化瘀的治法,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参附细辛桂枝汤、温阳回脉汤加减;对于心气虚弱,心肾阴虚,夹痰夹瘀的房室传导阻滞和窦缓等疾病,运用温阳育阴、益气活血的治法,四逆汤、生脉散温阳育阴益气活血汤加减.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属中医学"心痛"、"胸痹"、"真心痛"范畴,一般认为其病机为胸阳不振,心阳不足,或感受风寒之邪,以致脉络不通,气血瘀阻;或七情失调,心气逆乱而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瘀阻;或心阴不足,心气虚弱,心脉失养;或痰浊壅盛,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相似文献   

13.
杨勇  陈新宇 《光明中医》2013,28(4):666-668
概述陈新宇教授温阳益气强心、利水消肿法治疗心悸(慢性心衰)的临床经验。其认为心悸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正虚(心气虚和心阳虚)是本病的内因,痰与瘀是本病继发因素。气虚、阳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心悸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一般来说心悸以气虚(阳虚)而兼痰浊者为多见,当疾病到了中后期,或心肌梗死的患者,则以心阳(阴)虚兼血瘀或兼痰瘀为多见。治疗上,强调以心脾相关、心肾相关、痰瘀相关理论作指导,临床上运用温阳益气强心、利水消肿法治疗心悸,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4.
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若肺阴亏虚,燥热内盛,影响肺主呼吸之功能,导致肺气壅塞,不能助心行血,可累及心君;若胃阴已虚,脾胃失于受纳,则气血生化乏源,可致气血亏虚,心失所养;肾阴亏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可致心肾不交,病变及心。对老年糖尿病并心功能异常心气虚证的患者,治疗上以补益心气为主;若为心阳不足之证,应注意温补心阳,但在温补时不宜过分辛燥或辛散,以免更伤阴液;心血瘀阻证治应活血化瘀;痰瘀阻脉证治疗上则应以活血化瘀及化痰为主。  相似文献   

15.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王雁翔 《陕西中医》2002,23(12):1109-1110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 ,中医学虽有“心衰”之病名 ,但与现代医学意义上的心衰并非完全一致 ,以“心衰”病名论述的专题亦十分少见。大量有关心衰的论治 ,散见于“心痹”、“心悸”、“怔忡”、“喘证”、“水肿”、“心水”等范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 ,心气心阳亏虚是其基本病理基础 ,血瘀、水停为其基本病理改变。病变脏腑以心为主 ,旁及肝、脾、肺、肾。早期心衰多表现为心肺气虚 ,继则逐渐影响脾肾 ,后期则以心肾阳虚为主 ,并伴不同程度的瘀血、水饮 ,形成虚实夹杂之证。有学者系统观察2 1 5例充血性心力…  相似文献   

16.
林晓涵  翁锦龙 《光明中医》2022,(8):1400-1402
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心室舒张和(或)收缩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能满足全身组织基本代谢的临床综合征,以乏力、呼吸困难、体液潴留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学认为心力衰竭属"心衰"范畴,病位在心,以心气不足、心阳亏虚为主要病机.治疗心力衰竭时,以扶阳为要,以温振心阳为主要治法,使得阳气得补,阴翳自消,以期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讨其与冠心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即气阴两虚挟痰瘀、气阴两虚挟瘀、阳虚挟痰瘀、气虚挟痰瘀、气虚血瘀、痰瘀互结、心肾阴虚挟痰瘀7个证型.探讨各证型与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中医证型由多到少排列为气阴两虚夹痰瘀型>气阴两虚夹瘀>心肾阴虚夹痰瘀>气虚血瘀>阳虚夹痰瘀>气虚挟痰瘀、痰瘀互结,气阴两虚夹痰瘀型患者合并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居多,气虚血瘀夹瘀型患者合并血脂异常居多.结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有相关性,可以为中医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提供诊断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151例心衰患者中医证型与复发率、病死率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不同证型间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对广东省中医院2004-2007年期间心衰住院患者进行病例调查结合回访,构建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信息数据库,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 ,探讨中医不同证型间心衰复发率、病死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心气虚证患者以心功能I、Ⅱ级为主,气虚痰瘀证、气阴两虚证以心功能Ⅱ、Ⅲ级为主,而心阳虚证患者心功能主要为Ⅲ、Ⅳ级.心阳虚衰、气虚痰瘀证患者心衰复发率明显高于气虚证与气阴两虚证患者.心阳虚衰证患者病死率最高,心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及气虚痰瘀证患者病死率偏低.结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心衰复发率及病死率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心力衰竭的中西医机理与证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凤岭 《河南中医》2009,29(8):770-771
对于心力衰竭,中医认为阳气亏虚为本,水停血瘀为标,外邪水瘀复耗心阳则病情迁延多变。中医药具有改善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且不良反应小,对于心衰的长期用药具有重大调节作用,而心衰的中医药治疗应着重心阳气亏虚的本质,同时采用利水、化瘀等办法以祛除标证,可取得标本兼收之效.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的中医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容 《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1):782-782
冠心病属中医"心痛、"胸痹"、"真心痛"的范畴.一般认为其病机为胸阳不振,心阳不足,或感受风寒之邪,以致脉络不通,气血瘀阻;或七情失调,心气逆乱而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瘀阻;或心阴不足,心气虚弱,心脉失养;或痰浊壅盛,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