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为常见的肝脏胆道系统肿瘤。临床上40%~50%的ICC患者临床确诊时需要进行手术切除病灶,本研究旨在探讨ICC患者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67例IC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电话、门诊定期随诊的方式),主要记录患者的死亡、生存情况及患者1、2、3年存活率;统计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分析影响ICC患者生存时间的主要危险因素。随访截止2019年10月30日。结果:全组67例患者,其男41例,女26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61.4±9.9)岁,肿瘤直径2.9~9.4 cm,平均直径(4.1±2.1)cm,病灶数目(1.2±0.4)个。在36个月的随访中3例患者失访,术后1年40例患者生存(59.70%),术后2年24例患者生存(35.82%),术后3年12例患者生存(17.91%);中位生存时间22.5个月。采用Log-rank秩检验发现:病灶最大径、病灶数目、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程度、CA19-9、TNM分期与ICC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有关。采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发现:病灶多发(OR=1.729)、血管浸润(OR=2.085)、淋巴结转移(OR=1.816)、远处转移(OR=1.902)、低分化(OR=1.560)、CA19-9≥37 U/mL(OR=1.719)是影响ICC患者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C患者切除术后总体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不理想,病灶多发、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低分化、CA19-9≥37 U/mL是影响ICC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有相关因素的患者应加强随访,必要时可以联合放化疗综合治疗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肝切除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Mitomyein-C,MMC)预防术后肿瘤复发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298例肝细胞癌行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MMC的用药组共计139人,未行任何化疗药物注射的对照组共计159人,随访术后复发情况。结果用药组与对照组总体无瘤生存期无显著差别,中位无瘤生存期分别为:术后9.5月、6月(P=0.112)。作分层分析提示:肿瘤单发、最大直径小于5cm、镜下无门脉癌栓者,用药组无瘤生存期显著长于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期分别为:13月、8月(P=0.0068);18月、11月(P=0.0404);28月、10月(P=0.0152)。其余条件,用药组与对照组无瘤生存期均无显著差别。结论肝细胞癌行肝切除术,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对于预防术后复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应根据肿瘤的大小、门静脉癌栓及肿瘤的数量等情况调整用药剂量,以取得更好的疗效。同时前瞻性研究有还将着眼于联合其他化疗药物以提高术中化疗在预防术后肝细胞癌复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收集96例行肝部分切除的I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外周血NLR,将患者分为低NLR组(NLR<2.5)和高NLR(NLR≥2.5)组,比较两组总生存率与无复发生存时间;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35%、30%,其中高NLR组分别为37%、26%、22%;低NLR组分别为63%、49%、4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全组术后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0.2个月,其中高NLR组为8.9个月,低NLR组为14.6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总生存率与术前NLR以及术前CA19-9及CEA水平、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邻近器官侵犯、远处转移、TNM分期、手术类型等因素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LR以及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与术前NLR以及术前CA19-9及CEA水平、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远处转移、TNM分期、手术类型等因素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术前外周血NLR可作为ICC患者术后预后指标,NLR高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值与患者远期生存率、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89例ICC患者的诊治经过及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患者外周血NLR水平分为50例高NLR(NLR值≥2.5)组和39例低NLR组(NLR值2.5);对比两组术后生存率、中位时间的差异,并分析影响IC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低NLR患者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4.10%、48.72%、38.46%均高于高NLR组患者的42.00%、24.00%、18.00%(P0.05);低NLR患者的生存时间34个月、无瘤生存时间16个月均高于高NLR组患者的19、9个月(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病灶数多发、病灶直径≥5 cm、血管侵犯、远处转移、姑息手术、NLR值高水平与ICC患者的远期生存时间有关(P0.05)。结论:ICC患者术前外周血NLR高水平对患者的远期预后将产生不利影响,同时ICC患者的远期预后还受到淋巴结转移、病灶数多发、病灶直径≥5 cm、血管侵犯、远处转移、手术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切除术后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及建立有效的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的160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89例,女性71例;年龄(57.41±10.35)岁,年龄范围29~81岁。观察指标:(1)患者随访的结果,术后生存情况;(2)影响患者术后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3)列线图模型的建立及验证。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常规随访,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肝功能、CA19-9、上腹部B超、CT或MRI检查。随后每3~6个月随访1次。观察终点为术后总体生存时间,即为手术日期到随访截止日期,或因肿瘤复发及转移致死亡的日期。随访截至2019年8月1日。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纳入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基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将160例患者按7∶3的比例分为模型组(n=112)及验证组(n=48),模型组用于生存列线图的建立,验证组用于其预测能力的评估,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估列线图模型对ICC患者术后生存预测的准确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结果160例ICC术后患者,随访期间死亡100例,死亡原因均为肿瘤复发转移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存活60例,生存时间20个月(2~111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3.3%、30.0%、19.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肝内胆管结石、肿瘤数目、肝脏切除范围、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细胞类型、肿瘤直径、脉管侵犯、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卫星灶及切缘状态是IC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HR=1.78,1.97,2.91,1.89,3.06,2.86,2.07,1.94,2.24,1.95,2.68,2.00,95%CI:1.12~2.85,1.22~3.16,1.85~4.56,1.26~2.85,1.38~6.82,1.31~6.25,1.37~3.14,1.07~3.51,1.24~4.06,1.26~3.01,1.28~5.60,1.11~3.59,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内胆管结石、肿瘤数目、肝脏切除范围、肿瘤分化程度(低分化)及肿瘤细胞类型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47,2.37,2.06,5.52,5.72,95%CI:1.39~4.38,1.44~3.91,1.25~3.40,1.24~24.49,2.31~14.17,P<0.05)。列线图的建立基于5个独立危险因素,模型组的列线图预测术后生存的C-index值为0.71(95%CI:0.64~0.79),验证组C-index值为0.71(95%CI:0.61~0.81)。结论基于肝内胆管结石、肿瘤数目、肝脏切除范围、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细胞类型等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特点与生物学特点之间的联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自1985年4月至2008年12月间9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及术后病理资料。结果 1.43.98%(42/97)的患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男性组阳性率(51.61%)明显高于女性组(28.5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原发肿瘤位于肝左叶的ICC患者发生转移(67.27%(37/55)明显高于位于肝右叶的ICC患者(40.48%(17/42)),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病理提示肿瘤中-低分化而发生转移(66.67%(34/51))较高分化者(43.48%(20/46))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4.一年内复发率27.85%(22/79),复发组术中输血率(63.64%(14/22))明显高于未复发组(31.58%(18/57))两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1.慢性乙肝或血清学HBV阳性患者中,男性发展成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几率更大。2.ICC发生转移特点因肿瘤的位置和分化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3.输血是肿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联合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7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n=35例)与对照组(n=35例),两组均行胆管切开纤维胆道镜取石,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切除病变部位肝段,观察并对比两组手术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残石率、术后复发率。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手术有效率为88.57%,显著高于对照组(65.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残石率(5.71%)、复发率(5.7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胆道镜联合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显著,安全性肯定,是较理想的治疗手术。  相似文献   

8.
沈锋  刘光华  夏勇 《腹部外科》2020,(2):99-104
影响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肝切除术后远期生存的主要因素是肝内复发和肝外转移。再切除适用于复发性肿瘤单发、至复发时间较长、肝功能良好的病人,但术后再复发率仍较高。对于术后较早期肝内复发、肿瘤直径不超过3 cm、数目不超过3个的ICC,消融治疗可达到与再切除相似的远期预后。对于不适合再切除或消融的肝内复发ICC,可考虑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nsarterial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或钇-90经肝动脉放射性栓塞。对于术后发生肝外转移的ICC,应联合消融、TACE、系统性化疗、靶向治疗以及姑息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以进一步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和肝动脉灌注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infusion,TAI)在单发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辅助性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94例行手术切除的单发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术后辅助性介入方法不同,分为TACE组(n=49)和TAI组(n=45),同期选取术后均未行预防性介入治疗的30例作为对照组。TAI组采取单纯化疗药物灌注化疗,TACE组采用化疗药物与碘油混悬剂,所有患者随访至2016年9月,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情况,利用Kaplan-Meier分析三组患者无复发生存期。结果 TACE组和TAI组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分别为14.3%和13.3%,均低于对照组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组患者术后2年和3年复发率分别为21.4%和30.3%,均低于TAI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中位无复发生存期,TACE组34.30个月,TAI组24.71个月,对照组12.90个月,Log-Rank检验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4.228,P0.001)。结论相比于TAI,TACE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2年和3年复发率,延长患者无复发生存期,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根治术后患者肿瘤早、晚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17例行HCC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2年为界,≤2年肿瘤复发为早期复发,>2年为晚期复发.分析AFP、AFP/肿瘤单位体积(AFP/V)、肿瘤直径、肿瘤数目、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肝硬化程度、肝功能分级、HBsAg、肝切除方式、术中输血等因素与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Log-rank法对生存率进行检验.结果 117例患者中有85例(72.6%)出现肿瘤复发,其中早期复发59例(50.4%)、晚期复发26例(22.2%).AFP、AFP/V、肿瘤直径、肿瘤数目、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术中输血是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x2=12.78,13.40,5.79,9.98,10.26,9.48,8.32,P<0.05);AFP、肝硬化程度是术后肿瘤晚期复发的影响因素(x2=4.46,7.75,P<0.05).AFP/V、肿瘤数目、血管侵犯是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R=0.170,0.172,0.064,P<0.05);肝硬化程度是术后肿瘤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R=2.809,P<0.05).本组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2.6%、60.8%、54.9%和65.0%、38.5%、23.1%.AFP<20μg/L、AFP/V<14 μg/(L·cm3)、AFP/V14μg/(L·cm3)的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早期复发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4.9%、23.0%、20.5%;肿瘤晚期复发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0%、88.5%、7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918,P<0.05).结论 AFP/V、肿瘤数目、血管侵犯是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程度是肿瘤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CC根治术后肿瘤早、晚期复发患者生存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手术切除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450例经手术切除的HCC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HCC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450例患者中,2年内复发182例(4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CC术后复发与门脉癌栓、术前血清AFP水平、肿瘤数目、最大直径、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数目(RR=2.148,95%CI=1.175~3.924,P=0.013),肿瘤最大直径(RR=1.591,95%CI=1.006~2.518,P=0.047),门脉有无癌栓(RR=1.835,95%CI=1.242~2.709,P=0.001),血清AFP水平(RR=1.722,95%CI=1.141~2.601,P=0.010),肿瘤分化程度(RR=1.463,95%CI=1.071~1.998,P=0.017)均是HCC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通过以上因素建立函数模型对预测HCC术后早期复发的风险程度有一定价值(似然比检验:χ~2=45.727,P0.001)。结论:HC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门脉癌栓、肿瘤数目、最大直径、肿瘤分化程度、血清AFP水平可能是造成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综合评估这些因素对预防术后复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严格以肝中静脉为引导的精准性半肝切除治疗区域性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肝胆胰外科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半肝切除术治疗区域性肝胆管结石4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32例,年龄(42±15)岁。全程显露并保留肝中静脉纳入精准手术组(n=26),未能全程显露肝中静脉或者损伤肝中静脉纳入对照组(n=21)。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手术资料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肝衰竭患者,术后90 d无死亡患者。精准手术组的手术时间(5.2±1.8)h、术中出血量(620.5±450.8)ml,与对照组手术时间(4.9±2.3)h、术中出血量(760.5±540.2)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19例(40.4%)患者(精准手术组7例,对照组12例)出现各类并发症36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多于精准手术组[47.6%(10/21)比19.2%(5/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术后远期并发症对照组5例患者分别出现残留结石、胆道感染、肝脓肿及胆肠吻合吻合口狭窄伴结石复发,精准手术组仅2例分别发现残留结石及胆肠吻合吻合口狭窄伴结石复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多于精准手术组[23.8%(5/21)比7.7%(2/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以肝中静脉为引导的精准性半肝切除治疗区域性肝胆管结石,能够较为彻底去除结石和病灶,降低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癌(I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8年5月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的125例I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全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以及影响术后无瘤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同时分析CA19-9水平与I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截至2013年5月,全组患者随访率为81%,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109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全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1.6%、27.2%、12.8%。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RR=3.990,95% CI=2.383~6.679,P<0.001),肿瘤直径>5 cm(RR=1.78,95% CI=1.190~2.663,P=0.005),CA19-9>200 U/mL(RR=1.734,95% CI=1.138~2.642,P=0.01)和多发肿瘤(RR=1.77,95% CI=1.114~2.812,P=0.016)是根治性切除术后影响肿瘤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CA19-9浓度与淋巴结转移率密切相关(OR=3.208,95% CI=1.276~8.067,P=0.013);CA19-9水平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达到0.69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和63.0%。 结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5 cm、CA19-9>200 U/mL和多发肿瘤是IHCC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不良预后因素,且术前高CA19-9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手术疗效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218例手术治疗的ICC患者资料,对随访的158例患者行单因素(Kaplan-Meier法)及多因素(Cox Regression法)分析.结果 158例中,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2.9%,23.4%,16.7%,中位生存时间15.5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肝内转移、癌栓、手术方式、TNM分期与预后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肝内转移(wald=4.071,P=0.044)、肝外淋巴结转移(wald=8.713,P=0.003)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行规则性肝叶切除的93例患者(58.9%,93/158),其生存率明显高于肿瘤局部切除者(Log-rank=14.63,P=0.0001),行淋巴结清扫者的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他方式处理者(Log-rank=5.49,P=0.0191).肝外淋巴结转移数量1~2枚者,其预后明显优于≥3枚或融合成团者(Log-rank=8.09,P=0.0045).结论 ICC肿瘤伴有肝内转移、肝外淋巴结转移或转移淋巴结数量较多(≥3枚)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而规则性肝叶(或段)切除加淋巴结清扫,可提高术后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复发与进展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选择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保留膀胱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获得系统随访的38例行保留膀胱手术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资料,对性别、年龄、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既往复发、手术方式、即刻灌注、静脉化疗等因素进行生存分析,定义复发或进展为终点事件.生存分析运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运用Cox回归,采用Log-rank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随访3~36个月,25例复发(复发率65.8%),17例进展(进展率44.7%).复发时间(11.6±0.8)个月,中位复发时间11个月,未复发生存时间(19.9±1.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9个月.进展时间(11.2±1.2)个月,中位进展时间10个月.Cox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既往复发、静脉化疗均是影响肿瘤复发与进展的因素;Cox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数目(RR=2.968,P=0.004)、病理分级(RR=2.128,P=0.027)是影响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数目(RR=4.519,P=0.003)、病理分级(RR=3.137,P=0.014)同样是影响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肿瘤数目、病理分级是影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复发与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尽可能选择肿瘤数目较少、病理分级较低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保留膀胱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临床病理特征及肝内胆管结石对ICC术后生存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丽水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118例首次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ICC患者临床资料,按有无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分为两组,其中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ICC(结石阳性组)58例,无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ICC(结石阴性组)60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术后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结石阴性组相比,结石阳性组在肿瘤大小、CA199、CEA、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胺转肽酶水平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结石阳性组肿瘤更容易出现周围神经侵犯、血管侵犯、区域内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晚等病理特征(P<0.001)。结石阳性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1.9%、10.7%、3.5%,明显低于结石阴性组56.67%、33.3%、16.67%(χ2 =46.61,P<0.001);结石阳性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7.1%、21.8%、10.7%,也明显低于结石阴性组76.7%、43.3%、23.3%(χ2 =26.60,P<0.001)。结论 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肿瘤分期晚,术后生存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肝内胆管癌(ICC)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升高,该疾病起病较为隐匿、多无明显症状,早期诊断率较低,根治性切除仍是其可能获得痊愈的唯一治疗手段,但由于肿瘤已多发转移、剩余肝储备不足、患者一般情况不能耐受手术等原因,其根治性切除率较低。因此,本研究探讨阳性淋巴结个数与ICC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以期为ICC手术预后评价提供参考,为术后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2020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肝胆外科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术150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相关因素,以及不同阳性淋巴结个数(N0:无淋巴结转移;N1:淋巴结转移个数<3枚;N2:淋巴结转移个数≥3枚)患者术后生存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糖类抗原19-9 (CA19-9)水平、术前甲胎蛋白水平、切缘状态、淋巴结阳性个数与ICC患者术后生存明显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切缘状态(P=0.003)、术前CA19-9水平(P=0.008)、阳性淋巴结个数(P<0.001)是影响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全组150例ICC患者术后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术前临床因素预测肝内胆管癌(ICC)患者术后发生肝衰竭和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行根治术的I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将患者分为术后肝衰竭组(n=16)和非肝衰竭组(n=40);按术后1年内是否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n=22)和未复发组(n=34)。采用单因素检验(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ICC术后复发和肝衰竭的危险因素。计算血肌酐与胱抑素比值(CCR)预测ICC术后1年内复发和肝衰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将约登指数最大时的CCR值作为最佳临界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ICC术后发生肝衰竭和1年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CCR在复发组和非复发组[(53.49±3.90) vs(72.46±2.10)]、肝衰竭组和非肝衰竭组[(54.67±4.49) vs (69.14±2.48)]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体质量减轻≥5 kg、肝炎病毒定量≥104 IU/ML、肿瘤低分化、肿瘤最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预防性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e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在防治高危患者术后复发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有癌栓、子灶或合并多发结节、术后高AFP高危肝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由同组手术医师手术,达到根治性切除手术要求.42例患者术后1~2月复查肝功能达到Child A级、肝炎病毒复制被控制在1000 copies/ml以下的高危患者行TACE术做为目标组.12例同样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高危患者因其他原因未接受TACE治疗做为对照组.通过2年的随访,比较2组的复发率,以了解术后TACE与高危患者复发的关系.结果 接受预防性TACE者术后1年肝内复发率(19.O%)明显低于未接受者(50%);术后2年复发率同样明显低于未接受者(52.3%vs 83.3%).对不同时间段复发率进行分析,随着时间延长TACE组复发率逐渐增高接近对照组.结论 对于肝癌高危复发患者术后进行预防性TACE有助于减少术后近期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ICC)根治术不同淋巴结清扫方式对淋巴结检出数目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7例行ICC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5例,女32例;平均年龄为59岁,年龄范围为45~72岁。57例患者中,36例术中采用整块融合淋巴结清扫方式,设为观察组;21例术中采用常规淋巴结清扫方式,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术后并发症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出院后每6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术中情况: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肝段切除数(<3段、≥3段)分别为(218±53)min,(266±24)mL,(21±9)min,5、31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07±45)min,(270±23)mL,(19±8)min,2、1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30,0.774,0.590,χ2=0.004,P>0.05)。(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观察组患者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阳性淋巴结百分比分别为(11±3)枚、16.58%(66/398),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2)枚、6.80%(7/103),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54,2.148,P<0.05)。(3)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患者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Ⅲ~Ⅴ级并发症,胆汁漏,术后出血,切口感染,胃瘫分别为35、1例,6例,1例,8例,0;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9、2例,3例,1例,1例,2例,两组患者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情况,胆汁漏,切口感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36,0.000,1.870,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胃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情况:57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5~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6个月(8~42个月)、66.7%;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3个月(5~39个月)、38.1%,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53,χ2=5.317,P<0.05)。结论ICC根治术采取整块融合淋巴结清扫有利于增加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