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乔成立  李文新 《大学化学》2016,31(9):98-102
用二元弱酸滴定的林邦滴定曲线方程推导第一和第二滴定突跃绝对值,用第一和第二滴定突跃绝对值推导二元弱酸第一和第二级解离的H+准确滴定的条件,并将其应用于多元弱酸的准确滴定.  相似文献   

2.
以一元强酸和一元弱酸组成的混合体系为对象,并以指示剂确定终点,推导能否实现混酸分步直接准确滴定的判据。研究发现:只有待滴定酸的浓度≥0.544 mol·L-1且弱酸的p Ka处于5.6–8.3之间时,才有可能在滴定误差不超过0.1%的要求下实现同浓度混合液中一元强酸和弱酸的分步直接准确滴定,这两个条件会随着滴定准确度要求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从滴定曲线图入手,分析了以酸碱指示剂确定终点时,强-弱混酸体系(HCl-HA)的滴定情况。结果表明,在Er=±0.1%,且2种一元酸的初始浓度均为 0.10 mol·L-1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将2者分别准确滴定的。但若Er=±0.5%,弱酸HA则可以与HCl分开并各自准确滴定,其需要满足的条件为:10-7.57≤Ka,HA≤10-6.50。方法简单实用,应用于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克安 《大学化学》1993,8(1):15-18
分析化学教科书中,对多元酸能否分步滴定都给出了判据。以二元酸的分步滴定为例,当△pK_a≥5,c_aK_(a_1)≥10~8,△pH=±0.3时,滴定误差|TE|≤0.5%。基于A.Ringbom误差公式导出的这一判据被广泛的采用。在我们的教学中,曾有人对此提出了疑向:(1)在c_aK_a≥10~(-8)的前提下,分步滴定的准确度是否仅决定于△pK_a,而与被滴酸的浓度大小无关?(2)c_aK_(a_1)≥10~(-8),是一元酸被准确滴定的条件,对一元酸准确滴定的误差要求是0.1%,而多元酸分步滴定的误差要求是0.5%。所以分步滴定中仍要求c_aK_(a_1)≥10~(-8)是否合理?本文拟从滴定过程的质子条件出发,导出计算分步滴定误差的精确算式,借助计算机进行计算,得到分步滴定的确切条件,同时引用浓度对数图对此条件作出直观形象的说明。  相似文献   

5.
王欢  李梦龙  周向葛 《化学通报》2014,77(11):1138-1140
化学分析教科书中给出的弱酸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是cKa≥1.0×10-8。本文根据这一判据的来源(滴定突跃≥0.3pH单位),对一元酸体系的滴定情况进行了严格数学处理。计算结果表明,只有同时满足弱酸的浓度c1.0×10-3mol/L和cKa≥1.0×10-8条件下,弱酸才能被准确滴定。对于浓度极稀的酸溶液(c≤1.4×10-4mol/L),无论强酸还是弱酸都不能被准确滴定。对教材很少涉及的不同浓度酸碱互相滴定的情况也给出了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熊国华  刘虹 《大学化学》1994,9(5):21-25
本文讨论了氧化还原分步滴定的有关条件,导出了其电位判断式,并对分步滴定的终点突跃和指示剂的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分步滴定的应用示例。  相似文献   

7.
皮娜 《大学化学》1999,14(6):49-50
一般分析化学教科书[1~3]在论述多元酸或混合酸分步滴定的可能性时,以Ka(HA)/Ka(HB)>105(c(HA)=c(HB))作为判断能否分步滴定的判别式,然而这一判别式却不能适用于强酸和弱酸混合物的情况。例如HCl+HAc混合酸是不能分步准确滴定的,虽然它们的Ka值之比Ka(HCl)/Ka(HAc)远大于105。Ac-也是不可能藉加入过量的HCl再用NaOH溶液进行返滴定的。  对于这一问题,可从讨论终点误差入手。返滴定至终点时,溶液的质子平衡式为[H+]终+c(NaOH)=c(HCl)+…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有教材及文献对弱酸滴定计量点附近某些不甚合理的简化处理过程以及某些值得商榷的结论,根据滴定弱酸计量点附近溶液的实际组成,推导了合理的、适用任何情况的强碱滴定一元弱酸的突跃范围计算公式,从而给出了一元弱酸被准确滴定的判据。  相似文献   

9.
从摩尔分数探讨多元酸分级滴定的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嗣纯  葛兴  蔡红 《大学化学》2010,25(1):61-63
通过摩尔分数的计算探讨多元酸准确及分级滴定的条件,为多元酸和多元碱的准确滴定及分级滴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开小明 《大学化学》2006,21(2):63-64
讨论了强酸和弱酸混合溶液直接滴定的条件,并绘制了混合溶液滴定曲线,为强酸和弱酸混合溶液的滴定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1.
陈冬年 《化学教育》2022,43(2):125-129
为解决混合酸(碱)、多元酸(碱)滴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路:(1)应在搞清滴定反应及其优先次序前提下,充分利用滴定曲线这一有力工具解决各种问题。(2)教学中,应遵循由易到难、步步深入的原则。在充分讲授单种一元酸滴定的基础上,可按强碱滴混合一元酸、强碱滴多元酸、强碱滴复杂混合酸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由于规律相似,所以在学生学完强碱滴定酸之后,只需对强酸滴定碱略作介绍即可。另外,提出一种无需复杂计算,仅利用单种一元酸(碱)滴定曲线拼合出复杂酸(碱)体系的近似滴定曲线的新方法,获得的曲线虽不十分精确,但足以给滴定分析可能性判断以及指示剂选择等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倒数示波计时电位滴定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提出了一种新的电滴定分析方法——倒数示波计时电位滴定法。它利用(dE/dt)~(-1)-E曲线上去极剂峰的出现或消失指示滴定终点,较经典示波滴定法灵敏,对(dE/dt)~(-1)-E曲线进行反对数非线性放大,则可以使终点峰形突变更加敏锐.  相似文献   

13.
近年物理化学滴定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述了近五年国内外物理化学滴定(用作图确定终点)的新进展,内容包括:(1)光学滴定(含光度、荧光、磷光、化学发光滴定);(2)电滴定(含电位、电导、电流、库仑滴定);(3)量热滴定。每类滴定均再按滴定用介质分为水介质和非水介质滴定,按滴定反应分为酸-碱、氧化-还原、络合、沉淀滴定,按滴定方式分为直接滴定、代滴、回滴。引用文献106篇。  相似文献   

14.
《Analytical letters》2012,45(10):681-690
Abstract

The direct thermometric titration of gaseous samples with gaseous reagents has been shown to be simple and practical for reactions which are rapid and complete in the gas phase. Satisfactory precision and accuracy have been obtained in the gas phase titration of ammonia and six aliphatic amines with hydrogen chloride.  相似文献   

15.
酸碱单点滴定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张云 《分析化学》1993,21(7):796-799
本文研究了酸碱单点滴定法,讨论了影响准确度的因素及滴定分数的选择。10种酸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及相对标准偏差一般小于0.3%。  相似文献   

16.
二点滴定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大伦  程春华 《分析化学》1998,26(11):1376-1379
就二点滴定法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进行了讨论,导出了二点滴定法计算公式。讨论了滴定剂加入量与测定结果准确度的关系。已用本法对标样样液及试样进行了多次测定,测定结果相对误差及相对标准偏差约0.2%。本法简便,快速,准确,且昨达于任何滴定类型的通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利用过滤和不过滤两种方式配制盐酸美西律试液,分别采用两点滴定法和沉淀电位滴定法测定了盐酸美西律片的含量.结果表明,基于两种测定方法的测定结果均处于《药典》规定的范围之内;与《药典》规定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相比,相对偏差均小于2%.而采用过滤方法配制试液的测定结果与采用不过滤方法配制试液的测定结果之间的偏差约为1%.  相似文献   

18.
池泉  王献 《化学教育》2020,41(2):21-27
滴定曲线是滴定分析原理的重要内容。它显示了滴定过程中平衡体系性质的变化,可以获知化学计量点和滴定突跃信息,从而指导准确滴定判别或指示剂的选择。滴定曲线方程是滴定过程中体系的某种性质X(例pH)与滴定分数a(或滴定剂体积V)的关系方程,解析方程可获得函数X=f(a)的表达式。对一些较复杂的体系,推导函数X=f(a)较困难,但多数情况下反函数a=g(X)的推导更容易,表达式也更简洁。本文对酸碱、配位、氧化还原和沉淀滴定曲线方程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不同情况下的函数X=f(a)或反函数a=g(X)进行了推导,拓展了教材内容。根据函数关系,在Origin中利用其函数绘图功能可直接绘制出滴定曲线,不用先生成数据点再绘图,方便快捷。用反函数绘图时增加数据点即可获得高精度的滴定曲线,可直接从滴定曲线上查找化学计量点和滴定突跃信息。  相似文献   

19.
一种微机控制的自动光度滴定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建安  方晖 《分析化学》1996,24(10):1233-1236
本文介绍了作者研制光度滴定传感器,它具有较小的工作电流,较高的灵敏度和较低的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