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和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表达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征.光镜下组织学特征:肿瘤细胞团呈实性或管状的微乳头状排列,漂浮于海绵状腔隙内.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每个微乳头细胞团和周边的纤维组织均有无细胞的间隙样结构.免疫组化示癌细胞簇外周细胞膜中,间隙缘呈特征性线样.EMA(+),雌激素(+).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而独特的乳腺癌类型,具有高度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相结合可诊断此病.  相似文献   

2.
胡秀 《北方药学》2014,(3):139-140
对乳腺实体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探讨。方法:对浸润性乳头状癌病例、具乳头结构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病例与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病例的临床、病理并对其免疫组化标记相结合进行观察。结论:浸润性乳头状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以及乳腺原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癌都具有乳头结构的少见类型的乳腺癌。由于其病例形态与预后不相同,因此,需要进行鉴别与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实体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对乳腺实体乳头状癌的认识和病理诊断水平.方法 归纳6例乳腺实体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6例实体乳头状癌发病年龄49~72岁;组织学主要表现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呈膨胀性生长,充填整个导管腔,形成实性片状结构.实性生长区域中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形成,轴心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或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假菊形团样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神经内分泌标记出现不同程度阳性表达,ER、PR均呈阳性表达,CK5/6肿瘤细胞阴性,仅呈巢团周围肌上皮和纤维血管轴心肌上皮散在阳性表达,Ki-67呈低表达,c-erbB-2呈阴性表达.结论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病理类型,好发于老年女性,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本院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64例,男16例,女48例;年龄29~67岁,平均(41.2±7.9)岁。分析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要点。结果 PTMC肉眼可见灰白色小结节,多位于甲状腺实质内,质地中等,与周围甲状腺组织界限不清,无明显包膜,部分呈放射性瘢痕样,有砂砾感;镜下可见向周围甲状腺组织放射状浸润性生长的乳头状癌,癌细胞排列成乳头状,或者滤泡团块状;纤维血管轴心的多级分支真性乳头状结构及毛玻璃核、核内假包涵体、核沟,可见纤维间质反应及砂粒体。结论 PTMC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特征,其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真性乳头的形成和(或)特征性核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马涛  陆肖玮  王嘉园  丁云 《淮海医药》2012,30(2):119-120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1年7月共581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资料,其中18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进行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的分析研究。结果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3.1%,患者平均年龄53.2岁,无特殊的主诉、病史和体检,B超一般提示为低回声结节或实性占位,肿块多有丰富彩色血流信号(9/10)。钼靶BI-RADS分级高I,V级以上的有15例(15/18)。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有脉管浸润的有10例,占55.6%。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有13例,占72.2%;术后病理分期I,期的有5例I,I期的有4例I,II期的有9例。术后根据病理情况行化放疗和内分泌治疗。随访16例,时间2~45个月,均未发现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无特殊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但B超和钼靶多有恶性表现。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具有高的淋巴结转移率和术后病理分期,术后适当的综合治疗可能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8例原发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复习,重新阅片确诊。结果形态特征:癌灶呈结节状或纤维瘢痕状,边界不清,灰白色,质较硬,直径为0.1~1.0cm,癌组织有纤维血管轴心的复杂分支乳头状结构及毛玻璃核、核内假包涵体、核沟,纤维间质反应及砂粒体。结论对甲状腺组织标本应仔细观察,书页状切开并多取材,可以提高检出率,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7.
韩绘宇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163-164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5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所有肿瘤标本均未见包膜,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质地较硬,灰白色。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分界不清楚,部分肿瘤出现钙化现象,无坏死和出血,部分有砂粒感。乳头状癌组织散在纤维瘢痕组织中呈放射状浸润性生长。大多数癌细胞呈乳头状排列,少数呈现实心团块或滤泡状。镜下可见真性乳头,以纤维血管为轴心,可有二或三级甚至多级分支。肿瘤表面由单层柱状上皮覆盖,细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细胞质丰富且呈淡染,细胞重叠排列形成复层,可出现轻度异型。12例(80.0%)病理标本可见毛玻璃样细胞核,7例(46.67%)病理标本肿瘤细胞核出现包涵体,8例(53.33%)病理标本肿瘤细胞核出现核沟,核分裂少,核仁较小,4例(26.67%)病理标本肿瘤细胞出现砂粒体。结论对甲状腺组织进行多处取材,仔细观察,临床病理医生必须掌握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形态特点以及甲状腺疾病的病理变化,以降低临床漏检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我科存档的29例SPC进行临床病理形态分析,并进行CK5/6、肌上皮标记、神经内分泌标记、ER、PR、c-erbB-2及Ki67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 SPC发病率1.7%,好发于老年女性,其平均年龄62.2岁.临床表现为乳头溢血溢液共11例,及发现乳房肿物18例.病理形态以镜下均可见到实性乳头状结构为特征,肿瘤细胞围绕轴心呈栅栏样排列,可见细胞内外黏液.肿瘤细胞CK5/6均呈阴性,轴心及导管周围肌上皮完整表达19例,部分表达6例,完全缺失4例.Syn阳性率93.1%,CgA阳性率72.4%,ER、PR均高表达,c-erbB-2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9.9%.结论 SPC是一种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好发于老年女性,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特点和免疫表型,警惕误诊为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至2006年手术切除甲状腺标本1 321例,常规病理检查筛选出微小乳头状癌,光镜观察其形态特点,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K19的表达情况. 结果 1 321例中检出微小乳头状癌29例,组织学表现为:有纤维血管轴心的复杂分支乳头状结构及毛玻璃样核、核沟及核内假包涵体.免疫组化标记29例CK19均阳性. 结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是乳头状癌的1个亚型,临床易漏诊,准确的病理诊断有助于临床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10.
据报道,在中国抗癌协会、天津市肿瘤医院共同主办的“2008天津国际乳腺癌个体化诊治病理与临床”专题研讨会上, 天津市肿瘤医院提出了乳腺浸润性微小乳头状癌诊断新标准一“只要癌组织中出现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就应明确诊断,并注明其所占比例”,使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免于漏诊。  相似文献   

11.
浸润性乳头状癌(invasive papillary carcinoma,IPC)是一种罕见的特殊亚型乳腺癌,该肿瘤没有已知的特异性临床特征,也缺少相关生存情况数据,治疗方案亦无统一标准。本文报道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例巨大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以探讨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诊断及生存预后,并对其手术方式选择及术后用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方威  汪露祥  张帆 《安徽医药》2017,38(6):762-765
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 选择2008年9月至2016年8月黄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例乳腺SPC患者,并对7例乳腺SPC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7例乳腺SPC患者均为女性,平均64.9岁,其中4例因发现乳头溢液就诊。7例均见导管内实性乳头状病变,7例细胞核为低、中核级,5例伴细胞内、外黏液分泌,2例伴神经内分泌癌(NEC)。7例患者的ER、PR均为阳性,HER-2均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3%~20%。6例患者Syn呈弥漫阳性,1例患者部分阳性;4例患者CgA呈弥漫阳性,2例部分阳性,1例阴性;3例患者CD56弥漫阳性,3例部分阳性,1例阴性。p63、SMA、CD10、S-100蛋白显示5例肿瘤导管腔周缘及纤维血管轴心存在不连续的肌上皮,2例伴NEC的实性乳头状结节周围肌上皮标记阴性。7例患者随访3~96个月(平均24.1个月),均无瘤生存,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乳腺SPC是一种少见、好发老年女性的乳腺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多项病理参数及随访均提示SPC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PTEN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在2002年-2012年间于我院接受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00位患者的石蜡标本,使用S-P法检测PTEN的表达结果,研究患者绝经状态,肿瘤位置及大小,组织学分级,年龄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与PTEN蛋白表达情况的关系。与非癌乳腺组织标本进行比较。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率显著低于非癌性乳腺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随着组织学分级增高而增高,与此相反表达率依次下降;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增加PTEN蛋白高表达率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绝经状态,肿瘤位置及大小,组织学分级,年龄大小,临床分期与PTEN蛋白表达无关。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PTEN蛋白表达率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表达及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两步法检测90例手术切除的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EZH2、VEGF和CD34表达情况,用图像分析软件对EZH2、VEGF进行定量测试,计数400倍镜下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数即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EZH2、VEGF和MVD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EZH2、VEGF及MVD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EZH2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低级别导管内癌、高级别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依次升高。9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EZH2和VEGF的表达率分别为86.67%(78/90)和80%(72/90)。EZH2和VEGF蛋白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状况、pTNM分期均有关(P<0.05)。MVD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状况、pTNM分期均有关(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EZH2蛋白的表达和VEGF和MVD均呈显著正相关(rp=0.984,P=0.000;rp=0.346,P=0.000),VEGF和CD34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p=0.321,P=0.000)。结论 EZH2可能直接参与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演变过程,是肿瘤发生早期阶段的分子事件,EZH2的高表达促进了VEGF的表达和肿瘤血管密度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肿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总结了2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2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占同期肾癌的13.5%,平均发病年龄52.3岁.肿瘤最大径2~15cm,均以乳头或乳头管状结构为主,乳头轴心可见泡沫细胞.均有细胞角蛋白CK7表达.病理分型Ⅰ型肿瘤15例,Ⅱ型肿瘤10例.病理分级高分化14例、中分化7例,低分化4例.随访6~60个月,2倒分别于术后8、15个月死于转移,其余均生存.结论 乳头状肾细胞癌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其分型和分级、分期有关,其确诊有赖于典型病理检查,治疗仍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方法通过对34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4例,男性6例,女28例,男女之比为1∶4.7,其中23例在甲状腺其他良性病变基础上发生的,光镜下特点为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被覆排列拥挤的异型上皮。所有病例均免疫组化标记,CK19显示弥漫强阳性。34例中有21例经5个月6年随访,均健在。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多数在甲状腺良性病变基础上发生,可早期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但远处转移者甚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正>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infiltrational papillary carci-noma,IPC)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亚型,肿瘤主要以浸润性乳头状结构为主,现收集2015年—2016年间经病理诊断的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讨论。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2016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PC)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8例SP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选用ER、PR、Her-2、Syn、CgA、ki-67、p63、SMA、CK5/6作为抗体,观察结果并分析。结果患者年龄54~78岁,镜下见癌组织呈膨胀性类圆形结节,细胞异形性小,实片状生长,其间可见纤维血管轴心。免疫组化显示所有病例均ER、PR强阳性,Syn、CgA不同程度表达,Her-2大部分阴性,伴浸润的SPC中ki-67表达高于单纯SPC,癌巢周围肌上皮染色呈完全、断续阳性或阴性。随访部分患者5~84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乳腺SPC好发于老年女性,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因其具有特殊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高度的淋巴管侵犯、高淋巴结转移等预后不良的生物学行为,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临床及病理医师的高度重视。2003年WHO乳腺肿瘤新分类中,将其列为一种独立的病理类型。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对2007年10月以来我院遇到的7例确诊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乳腺小管癌临床病理学观察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瞿伟  刘勇  涂剑宏 《江西医药》2005,40(11):751-752
目的 观察乳腺小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组织形态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通过对10例小管癌进行常规HE染色组织形态学观察,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检测。结果 乳腺小管癌的组织形态学特征为小管结构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上皮细胞分化较好,轻度异型,部分小管呈锐角状;小管之间为富含细胞的组织间质;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小管结构缺乏肌上皮细胞:在病理诊断时须与硬化性腺病、分化好的浸润性导管癌、微腺型腺病等进行鉴别。结论 乳腺小管癌是一种具有衬覆单层上皮细胞的高分化小管结构的特殊型乳腺癌.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