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封闭社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闭社区是在全球化与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可防卫居住模式.近年来,封闭社区的迅速蔓延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通过对封闭社区发展特征的国际性比较,发现研究者在封闭社区的形成机制、安全属性、社区感、管理模式和社会空间效应等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中国封闭社区的特征结合了我国特有的社会经济背景,与国外封闭社区相比表现出一定共性与特性.同时,封闭社区导致的空间私有化、空间破碎化、社会分异与隔离加剧等社会空间问题也开始在我国城市中出现,及时规避或降低封闭社区可能产生的社会成本应成为现阶段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王帅  任杰 《城市住宅》2021,28(2):129-130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越来越严重,城市中大量存在的老旧社区活力缺失,成为阻碍社会稳定发展的不利因素.基于居住空间分异视角对西安市纺织城三棉社区进行空间分异研究,指出社区存在居民构成、建成空间与邻里关系3方面分异,并提出适老化改造、社区治理体系构建、云上社区打造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明确提出,北京城市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左右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地位;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一个城市能否成为世界城市,关键因素是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高低和作用大小,同时也表现为它在全球政治经济活动中的活跃程度.在城市人口统计中,外国人的总量是这种活跃程度的客观和直接反映. 外国人参与组成的社区可称之为国际社区.国际社区的分布程度和活跃程度能够反映出城市对外国人的吸引力,反映出城市的国际化水平.由于北京是人口流动频率较高的城市,与国际接轨的人口统计工作也处在初步建设之中,目前难以直接获得外国人在北京的分布情况,因而无法客观确定国际社区分布范围.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采用间接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的活动地域及其与城市的关系来研究北京国际社区空间分布状况.从就业、公共服务、居住三方面,用强度、数量和空间分布三个属性来描述北京国际化社区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欧美典型共同居住社区的分析,总结出其与传统居住方式差別最大的三个特征:空间、活动和服务,即空间环境能够促进交往、社区活动建立共同体关系、社区服务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在这些特征的作用下,共同居住社区形成了更紧密的邻里关系,建立了具有归属感的社区。之后提出这些特征对我国共同居住社区的启示:进行交往导向的空间设计、增加社区活动以及提高居住环境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居住隔离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住区管理体制的变迁以及城市住宅开发渠道的日益拓宽,各种新型的住区不断涌现,城市社区居住隔离的现象日趋明显。目前,对居住隔离问题展开的研究多侧重于分析宏观层面居住隔离的空间格局、动力机制以及分异模式。虽然也有就一些特定社会空间的实证研究,但都是针对不同类型社区之间的分异探讨,而针对混合型社区居住隔离(居民个体心理层次与社区内部分异)的微观能动及深层次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的多元化发展构成了与空间地域紧密相联的居住社区存在的背景与未来发展的客观动因,城市的多元化发展必然引发居住社区这一个社会实体内部机制构成的多元演化。 从居住社区的静态构成看,主要是主体、物质基础、管理机构及社会纽带等四个基本要素多元化。居住社区主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发 展趋势,梳理了国内尤其是南京的社区养老服 务及设施的政策导向,发现南京社区养老服 务设施发展导向基本符合国际趋势。继而围 绕涵盖社会服务、预防性服务、支持性服务 和保护性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框架,以 南京为例进行了现状分析,总结了发展阶段、 设施条件、运作模式和空间需求等四个方面 的特征。最后就纳入规划体系的社区养老服 务设施提出了规划建议,涉及标准制定、空间 引导、运营保障和社区发展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社区发展与城市居住区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国恩 《规划师》2002,18(8):17-19
从社区和社区发展的涵义出发,阐明城市社区发展和居住区建设的关系,分析当前城市社区发展中社会分层、人口结构变化、服务社会化、文化多元化等主要趋势及由此带来的居住空间分异与隔离,居住区社会功能、服务功能的延伸和对居住区多样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保障性居住社区不仅需要满足居住功能,更具有政策属性,应体现社会公平、生态和谐、低碳集约等新的城市文明.既有的保障性居住社区多具有功能单一、服务设施难以配置、环境品质难以保证、社区氛围难以塑造的通病,迫切需要规划在传统的居住小区模式上进行突破和创新.通过分析街道在居住区空间营造当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在挖掘街道的景观价值、功能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基础上,可以将城市街道系统延伸到居住区内部,并依托街道营造富有魅力的居住社区空间.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路网设计、功能重组、指标分配、尺度把握的方法,将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结合街道布局,形成连续的混合使用的公共空间,塑造街区型居住社区.同时,应强调优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倡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0.
《安徽建筑》2020,(1):42-44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区的居住空间如何适应各类人群的需求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活中普遍存在且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为了使社区居住空间更好的满足老人、儿童、残疾人以及普通人的生活,通用设计就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且被广泛运用。文章先是介绍了通用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在从老年人对社区居住空间的需求着手,分析通用设计在老年社区居住空间的可行性,最后阐明通用设计理念下的老年社区居住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11.
南京郊区化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界定郊区和郊区化概念的基础上,主要从工业和人口两方面对南京的郊区化水平做出评价.通过分析,以期能对南京郊区化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全新认识,从而有助于新时期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相似文献   

12.
张霞 《山西建筑》2012,38(2):123-125
通过了解运城市区的气候特征、地表水含量及排水现状,总结出市区排水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市区排水工程规划思路,以期建设一个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市区排水系统,实现市区洪水、雨水、污水的安全有序排放。  相似文献   

13.
赵诗佳  陈蛟 《山西建筑》2011,37(18):189-190
从现象学的角度,以体验者的观察感知与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理论相互博弈,逐步展示江南园林的点点滴滴意蕴,规避对造园具体手法的详细认知,由体验出发,结合现象学理论,再辩证地回归园林体验,以实现对江南园林意蕴本质感知.  相似文献   

14.
对自动扶梯突然反转而导致逆行故障的类别和成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逆行速度及症状,分析了逆行概率及风险,并针对逆行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5.
住宅的多样性——日本集合住宅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目前住宅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弊端为例 ,说明我国目前住宅需求的多样化和设计手法的单一化之间的矛盾 ,论述了与我国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日本在解决不同住宅需求时采用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集合住宅的理念 .试图以此借鉴 ,使我国建筑设计界了解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演变过程 ,吸取他们的经验 ,为我们在住宅多样化研究和设计时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1999-2004年硕士研究生的95篇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其中的趋势、规律,分析热点问题并试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巷道围岩塑性区的德鲁克-普拉格准则解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考虑到巷道围岩屈服与中间主应力有关,运用德鲁克-普拉格准则推出了圆形巷道塑性区半径及应力的解析解。结果表明,在考虑中间主应力的情况下巷道围岩塑性区增大,证明中间主应力对塑性区具有一定影响。因此,该理论成果弥补了以往理论未考虑中间主应力的不足,也为巷道围岩塑性区的理论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理想塑性、脆性拉裂两种破坏后性状对应桩体的抗弯、抗剪承载力的进行了分析比较,脆性拉裂破坏后性状可以更好地反映桩体弯曲破坏后抗弯及抗剪承载力的降低。对于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表明,路堤荷载、桩体材料弹性模量不同时桩体受力以及路堤失稳时桩体的破坏模式并不相同,当桩体弹性模量、路堤荷载较大时,桩体发生受拉弯曲破坏,需考虑桩体的脆性拉裂破坏后性状以描述桩体抗弯、抗剪承载力的降低以及不同位置桩的连续破坏。  相似文献   

19.
材料性能的随机场特性参数的检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建议根据相关函数分析结果描述材料随机场性质,提出用曲线拟合方法检定随机场特性的分析模型参数。经过实例分析,指出指数余弦式模型的现实性及特点。  相似文献   

20.
金鹏 《新建筑》2002,(6):51-53
从建筑工效学的角度对上海市吴江路休闲步行街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其在建筑工效学上的一些特点与不足之处并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步行街的建筑工效学设计提供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