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70年代以后,随着就业岗位的全面郊区化,美国郊区的边缘城市大量发育,成为美国郊区发展的新趋势.在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开发区导向的城市郊区化发展步入新阶段,许多大城市的开发区在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指引下面临转型与再开发,呈现向功能完善的“边缘城市”转型的发展态势,一种全新类型的具中国特色的“边缘城市”正在或已经形成.在此背景下,基于边缘(edge)和城市(city)两个关键词的本质内涵,提取中国“边缘城市”的主要研究要素,结合若干大城市开发区的实证案例,试图总结开发区转型发展下所形成的中国“边缘城市”的主要特性,初步探讨中国“边缘城市”的界定标准.  相似文献   

2.
大都市郊区化过程中郊区住区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婕  罗巧灵 《城市规划》2007,31(3):25-29
通过对大都市人口郊区化的动力机制和人口郊区化对住区开发建设影响的分析,借鉴英国的新城建设、美国的边缘城市及新城市主义和巴黎新城开发的经验和教训,探讨我国大都市郊区住区的开发模式,并提出了适于我国大都市郊区的“中心网络型”住区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3.
1970年代以来,随着就业岗位的全面郊区化,美国郊区的边缘城市大量发育,成为美国郊区发展的新趋势。在中国,进入21世纪后,城市郊区化发展步入新阶段,城乡结合部的重要载体——开发区,在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指引下面临转型与再开发,呈现向功能完善的“边缘城市”转型的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若干大城市开发区的实证案例,总结开发区转型发展所形成的中国“边缘城市”的主要特性。同时,以广州南沙为例,对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动力机制展开研究,并将南沙与开发区导向的中国“边缘城市”的特性进行比较,以期为基于开发区的城乡结合部转型发展提供发展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及西欧.有研究认为当今城市化在性质上已步八与过去传统郊区化不同的新阶段:居住郊区化之后,大量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岗位也开始向郊区扩散,形成“边缘城市”;这种“后郊区化”现象使得城市内部的多中心结构开始向城市区域扩散。本文通过对北京的新城亦庄和上海边缘的昆山的研究,旨在揭示中国一些大城市区域中“边缘城市”的形成,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最后文章认为跟西方后郊区化某些特征相似,中国“边缘城市”的形成也已超越了所谓郊区化的传统涵义,它代表了一种中国特征的城市多中心发展政治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及西欧,有研究认为当今城市化在性质上已步入与过去传统郊区化不同的新阶段:居住郊区化之后,大量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岗住也开始向郊区扩散,形成"边缘城市";这种"后郊区化"现象使得城市内部的多中心结构开始向城市区域扩散.本文通过对北京的新城亦庄和上海边缘的昆山的研究,旨在揭示中国一些大城市区域中"边缘城市"的形成,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最后文章认为跟西方后郊区化某些特征相似,中国"边缘城市"的形成也已超越了所谓郊区化的传统涵义,它代表了一种中国特征的城市多中心发展政治机制.  相似文献   

6.
○大都市中心城人口、制造业、商业、办公业依次向郊区扩散,为郊区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自从本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大都市郊区化迅速发展成为大都市地区的一个显著特点,郊区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郊区小城镇迅速发展。总括起来西方大都市经历了四次从城市中心向郊外扩散的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人口郊区化,即中心城人口向郊区迁移的过程。如美国从1948年至1980年中心城人口占大都市人口的比重由64%降至43%。一般认为形成人口郊区化的主要原因有:①实际收入的增加;②通勤费用的下降;③中心城市存在许多问题;④跟随企业迁到郊区;⑤公共政策的影响等。 第二次浪潮是制造业的郊区化,即中心城的制造业向郊区迁移的过程。如美国1948~1980年间中心城的制造业就业的比重由67%下降至48%。随着卡车的改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别对中、美大都市区人口空间演变及其所引发的城郊冲突进行了总结。二战以来的人口郊区化浪潮导致美国大都市区城郊之间出现政治、经济冲突,并出现社会空间失衡等社会问题。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若干大城市也出现了类似的人口郊区化趋势,并在郊区引发了弱势群体集聚、财政压力增大、社会管理面临新挑战、产业定位与劳动力素质不匹配等问题。同时,本文重点对比分析了中美大都市区人口郊区化动力机制、人口空间演变引发的城郊经济社会变动、大都市城郊冲突治理背景。研究表明,应该反思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的指导理念,为发挥先进治国理念对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的指导作用,政府必须要积极作为,提出各类相关制度改革措施,确保各利益群体参与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调整的权力。  相似文献   

8.
张春英  洪杰 《华中建筑》2008,26(12):58-59
该文通过对郊区化概念的解读,指出对郊区化概念的引用应该深刻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采取审慎的态度。通过对比中西方郊区化的结果、范围,城市发展的阶段、主体,分析中国城市现在所处的发展状态与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差别,深入的透析中国城市是否进入郊区化阶段这一争论焦点。最后得出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西方城市所没有经历的阶段,并非西方的郊区化阶段。  相似文献   

9.
石忆邵  陆春 《规划师》2006,22(12):92-95
1 关于边缘城市、卫星城与新城 在西方发达国家郊区化特别是远域郊区化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城市扩散和集聚的互动演进,在远郊区范围内出现了一些新的集聚中心,分别被称为"外围城市"(Outer City)、"郊区城市"(Suburban City)、"边缘城市"(Edge City)等.美国学者约耳·伽鲁认为,边缘城市是美国城市发展的新形式,是在原中心城市周围郊区新发展起来的商业、就业与居住中心,它与中心城市既保持较密切的联系,又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城市景观上以低层、低密度建筑为特征[1].  相似文献   

10.
新书推介     
<正>《都会之枢——波士顿大都市区的演进》波士顿大都市区的地景形成已有近两个世纪的进程。从1800年的原始郊区村庄中心到今天的遥远的、以汽车为中心的郊区,这里一直是美国城市郊区化发展的标杆。在《都会之枢》一书中,两位作者探讨了波士顿都市区从1800年的乡村村庄和街车郊区演进至今的城市扩张和“智能增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