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是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有效寄生性天敌,为了解花绒寄甲在江西赣南苏区对松褐天牛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开展了花绒寄甲在赣南松树林内自然分布、寄生率及松褐天牛种群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花绒寄甲在赣南松树林内分布广泛,对松褐天牛的自然寄生率为2.56%-22.41%,平均寄生率为11.74%,其中马尾松纯林的寄生率最高(14.81%),其次马尾松混交林(10.95%),湿地松纯林寄生率最低(2.56%),前两项差异不显著,后者与前两者均差异显著(P0.05);花绒寄甲的种群数量动态与其寄主松褐天牛的种群数量动态是一致的,呈正相关关系(R2=0.8399),花绒寄甲在野外主要以1-2头幼虫寄生1头松褐天牛幼虫的寄生方式营寄生生活(占79.10%)。因此在赣南松林中,花绒寄甲种群数量较低,必须大量补充人工繁育的寄甲,才能达到控制松褐天牛防治松材线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以幼虫寄生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等天牛类害虫,掌握其幼虫时空动态和空间分布格局,有助于制定花绒寄甲的生物防治利用策略。通过对江西马尾松林花绒寄甲幼虫种群数量的调查,应用聚集度指标和回归分析等,对林间花绒寄甲幼虫种群动态、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间花绒寄甲幼虫种群动态呈现极明显的波动性,全年数量动态有2个高峰期,其中主高峰期是4月份,占全年幼虫总数量的30%左右,是幼虫的主要寄生期,次高峰期是8月份。花绒寄甲幼虫水平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的原因可能是花绒寄甲自身习性或与寄主天牛、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不同时间段,花绒寄甲幼虫的垂直分布情况不同,3-7月,花绒寄甲幼虫主要分布在枯死木的中上部,其中上段幼虫数占总数的50%以上,而在8-12月,花绒寄甲幼虫主要分布在枯死木的中段,占总数的50%左右。另外,调查显示,花绒寄甲幼虫寄生数量在释放过该天敌的松林要远高于未释放过的松林,特别是在马尾松纯林,其幼虫种群数量更高,这说明通过人工释放(江西在3月释放成虫),能增加林间天敌花绒寄甲种群数量、降低松褐天牛种群数量,有助于松材线虫病的控制。花绒寄甲幼虫种群时空、水平、垂直三维空间分布结果可为该天敌的保护、人工释放和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是危害桃、杏、李、樱桃的主要蛀干害虫,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是一种能有效防治多种天牛类林木钻蛀害虫的重要天敌昆虫。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寄主来源种群花绒寄甲对桃红颈天牛幼虫虫粪的行为反应和对幼虫控制能力的差异,旨在筛选能够有效防治桃红颈天牛的花绒寄甲种群。【方法】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6个不同寄主来源种群花绒寄甲成虫对桃红颈天牛幼虫虫粪的行为趋性;采用纱网罩受害原木模拟自然条件,释放不同种群花绒寄甲成虫测定了其对桃红颈天牛的致死效果。【结果】行为趋性结果表明,源自松褐天牛和云斑天牛的花绒寄甲种群对桃红颈天牛幼虫虫粪表现出明显的正趋向反应,而源自光肩星天牛、星天牛、锈色粒肩天牛和栗山天牛这4个种群的花绒寄甲对桃红颈天牛幼虫虫粪均未表现出明显的趋向反应。持续2年的寄生控制实验表明,源自光肩星天牛的花绒寄甲种群致死效果较好,天牛死亡率为52.86%±5.97%,源自松褐天牛、云斑天牛、栗山天牛和锈色粒肩天牛的花绒寄甲种群控制效果依次降低,天牛死亡率分别为35.14%±5.55%,32.88%±5.50%,26.09%±5.29%和10.94%±3.90%,源自星天牛的花绒寄甲种群未显示出对桃红颈天牛的控制作用。【结论】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桃红颈天牛时,应选择源自松褐天牛、云斑天牛或光肩星天牛的花绒寄甲种群。  相似文献   

4.
"选择-表现"假说认为,成虫应该选择有利于子代发育的高品质寄主,但在寄主选择中,除了寄主品质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寄主选择决策。寄主选择研究通常以成虫为对象,而对那些初龄幼虫选择寄主的寄生性昆虫很少关注。以1龄幼虫积极搜寻寄主的寄生性花绒寄甲为模式生物,采用双选试验设计,观察了花绒寄甲初孵幼虫在不同体重青杨天牛幼虫之间、在已被寄生与健康的黄粉虫蛹之间的寄生选择性;然后采用回归设计,观察了花绒寄甲寄生若干不同体重的青杨天牛幼虫后的发育表现。研究结果表明,花绒寄甲1龄幼虫对体型较大的青杨天牛幼虫的选择偏好显著大于对体型较小的寄主幼虫的选择,选择大体型幼虫的比值比是选择小体型幼虫的4.55倍;对已被寄生的寄主黄粉虫蛹的选择偏好显著大于对健康寄主蛹的选择,选择已被寄生寄主的比值比是选择健康寄主的12.57倍。寄生青杨天牛幼虫的花绒寄甲幼虫发育历期平均为11.49 d、蛹历期为26.67 d、幼虫发育至成虫的羽化率50%,这些发育表现与寄生时青杨天牛幼虫的体重没有显著关系。但刚羽化寄甲成虫体重与寄生时寄主的体重存在显著的正直线关系:寄生时的寄主体重每增大0.01 g,羽化出的寄甲成虫体重增大近0.08%;方差分析寄甲成虫体重在不同寄主体重水平之间的差异表明,从体型较大寄主中羽化的寄甲成虫体重显著大于从体型较小寄主中羽化的成虫。研究结果说明,花绒寄甲初孵幼虫在寄主选择决策时,在寄主体型大小与被寄生状态之间可能采取折衷对策,而且对体型大小不同的寄主选择与子代发育适合度表现存在一致性,从而支持"选择-表现"假说。  相似文献   

5.
花绒坚甲是松褐天牛的重要天敌.本文报道了广东地区寄生在松褐天牛上的花绒坚甲的形态特征、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并提出了关于保护利用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杨忠岐  唐艳龙  姜静  王小艺  唐桦  吕军  高源 《生态学报》2012,32(24):7764-7773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鞘翅目:寄甲科Bothrideridae)是寄生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中老龄幼虫和蛹的重要天敌,但其寄主栗山天牛世代周期长(3年1代)、发育比较整齐,不利于寄生性天敌种群数量的稳定.为了解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栗山天牛后,其种群能否在栎树林间长期保持较高的种群数量,达到持续控制栗山天牛的防治效果,调查研究了花绒寄甲在栎树林间的转主寄主和种群保持机制.结果表明,在东北辽东栎树干和树枝上除了栗山天牛外,还有其他8种天牛危害:双簇天牛(Moechotypa diphysis)、四点象天牛(Mesosa myops)、中华薄翅锯天牛(Megopis sinica)、锯天牛(Prionus insularis)、双带粒翅天牛(Lamiomimus gottschei)、八字绿虎天牛(Chlorophorus tohokensis)、日本绿虎天牛(C.japonicus)和拟蜡天牛(Stenygrinumquadrinotatum).其中以栗山天牛、双簇天牛、四点象天牛和拟蜡天牛数量较多,而花绒寄甲在辽东栎树干上的垂直分布与栗山天牛、双簇天牛和四点象天牛的垂直分布重叠较多.室内研究表明,花绒寄甲对四点象天牛老熟幼虫的寄生率达到26.67%,对蛹的寄生率达到了43.33%;对双簇天牛老熟幼虫的寄生率达到20.00%,对蛹的寄生率为6.67%.对双簇天牛和四点象天牛在林间的生活史调查和研究发现,花绒寄甲可寄生的这两种天牛的中老龄幼虫和蛹,在花绒寄甲不适宜寄生的栗山天牛幼龄幼虫期大量存在,表明双簇天牛和四点象天牛是花绒寄甲在栎树林中的主要转主寄主.由于这些转主寄主的存在,花绒寄甲在不利于其寄生的栗山天牛卵期、幼龄幼虫期可转移寄生这些寄主,从而在栗山天牛危害的栎树林间保持了较高的种群数量,达到对栗山天牛长期而有效的持续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地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栗山天牛及其天敌花绒寄甲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栗山天牛与花绒寄甲均呈聚集性分布,而且栗山天牛分布较多的样地,花绒寄甲也较多,花绒寄甲与栗山天牛有较强的跟随效应。栗山天牛与花绒寄甲的空间分布模型为球状+指数套合模型。栗山天牛和花绒寄甲空间分布在四个方向的变程均在100 m左右,而且在四个方向均比较集中。栗山天牛在东西方向聚集度最高,超过了0.8,而花绒寄甲在南北方向聚集度最高,2008年达到0.8452,2009年达到0.7230。研究还表明,2008年人工释放花绒寄甲后,其成虫在林间逐渐扩散,聚集度下降。  相似文献   

8.
释放花绒寄甲防治天牛已成为重要手段,而繁殖花绒寄甲时,接种花绒寄甲幼虫到大麦虫蛹体时,控制合适的接种量是提高花绒寄甲繁殖数量和质量的关键技术。本研究通过在替代寄主上人工接种不同数量的花绒寄甲幼虫,观察其发育情况及其子代数量、质量等指标,明确最佳接种量。结果表明:随着接种量的增加,花绒寄甲幼虫历期和蛹历期明显缩短,其中接种4头/个和6头/个,幼虫历期为13 d,蛹历期为33 d,而接种14头/个和16头/个时,幼虫历期短于12 d,蛹历期明显缩短为28~29 d。花绒寄甲结茧数随接种量增加而增加,接种数为16头/个时,结茧数最多,接近7个。花绒寄甲结茧率随着接种量增多而降低,4头/个时,结茧率最高为72.3%。接种量对花绒寄甲子代个体数量和大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接种8头/个时,羽化数平均为4.3头,显著高于接种4头/个(羽化数平均为2.8头),明显低于接种16头/个(羽化数平均为6.9头)。接种量为4头/个和6头/个时,子代成虫个体最大,单头重平均每头可达0.035 g,接种量为8头/个时,成虫单头重平均每头0.032 g左右,接种量达到16头/个时,单头重最轻,为0.023 g。对花绒寄甲羽化率无显著影响,7个处理下子代羽化率均较高,平均在94.4%~100%。接种量越少,更利于花绒寄甲的生长发育,当接种量为4头/个时,花绒寄甲成虫发育最好,其子代个体最大,但子代数较少。因此,利用大麦虫蛹繁育花绒寄甲种虫时,最佳接种量为4头/个,而需要规模化繁育花绒寄甲作为天敌使用时,综合考虑子代数量和质量以及经济成本,最佳接种量为8头/个。  相似文献   

9.
花绒坚甲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正> 花绒坚甲Dastarcus longulus Sharp属鞘翅目,坚甲虫科。我国北京、辽宁、山西、陕西、湖北、江苏等省市都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日本。可寄生光肩星天牛、刺角天牛、云斑天牛、桑天牛和松褐天牛等。在北京市是光肩星天牛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从5月至9月都有幼虫寄生,自然寄生率最高可达到60%,对开展生物防治光肩星天牛非常重要。为了进一步弄清它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价值,我们于1979~1985年进行了一系列室内外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广东地区花绒寄甲替代寄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oroides Fairmaire幼虫接于替代寄主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吉丁虫Buprestidaesp和大麦虫Zophobas morio,结果表明,黄粉甲幼虫、蛹和成虫均能繁育出花绒寄甲成虫,平均羽化率能达到20%以上,是较好的替代寄主.用黄粉甲繁育的花绒寄...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开发利用天敌资源防治害虫,科学而客观地评价肿腿蜂对蛀干害虫的控害作用,研究了松脊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的功能反应,建立了肿腿蜂类寄生蜂室内控害效能评价体系,并证明了其可行性。该评价体系包括供试虫源标准、寄生蜂生物学与寄生行为学观察、寄生蜂对寄主的功能反应和寻找寄主效应以及寄生蜂的忠岐指数(Y)4个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松脊吉丁肿腿蜂具有较强的控害潜力,单头雌成虫能防治3—4头松褐天牛3龄幼虫,21d内最多可致死9.07头寄主幼虫;寄主密度对单头寄生蜂寄生作用功能反应的测定结果与对寄生作用寻找效应的测定结果以及对产卵量影响的测定结果一致;综合评价该蜂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控制效能,释放比为1∶1(即1头肿腿蜂雌蜂:1头3龄松褐天牛幼虫)时最高,其忠岐指数Y为39.63,这可能是肿腿蜂类天敌特有的抚幼习性所致,结论也与寄生蜂生物学特性及寄生行为学观察结果相同。研究结论证明该评价体系是稳定可靠的。评价体系在利用天敌昆虫生物防治害虫时为筛选最佳寄生性天敌种类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危害多种阔叶树种,曾对"三北"防护林造成重大灾害。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对光肩星天牛取食不同寄主树如杨树、柳树、榆树和槭树后排出的虫粪表现出不同的趋向性,但对槭树的虫粪未表现出趋向性。为了阐明花绒寄甲成虫差异性趋向选择机制,我们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技术收集不同寄主树的虫粪挥发物,利用气相色谱、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联仪对虫粪中单萜、倍半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萜烯类是虫粪挥发物的主要成分,且源自不同寄主树木虫粪的萜烯释放量相差显著。检测到的所有化合物中,只有α-古巴烯在源于复叶槭的光肩星天牛虫粪中含量极微,而在源于其他5种寄主树的虫粪中含量均较大。在进一步的Y型嗅觉仪生测实验中,α-古巴烯能够显著地吸引花绒寄甲。α-古巴烯可能是花绒寄甲辨别取食不同寄主树的光肩星天牛虫粪的重要信号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是天牛类林木蛀干害虫的重要天敌昆虫,释放成虫是利用该天敌控制害虫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保持成虫释放时仍具有有效活力,本文研究了成虫在释放前的储存温度和储存时长对其产卵量和寿命的影响。试验采用饲喂和未饲喂的成虫在16±1℃、12±1℃、8±1℃和4±1℃下储存,测定成虫的死亡率,同时测试成虫在同一储存温度下保存不同时长后的产卵量与寿命。结果显示,成虫在12℃储存条件下死亡率最低,且羽化后的新成虫在储存前未饲喂更利于其存活。经历不同的储存时间后,花绒寄甲的产卵量均随时间变化呈现先升后降的规律,且不同储存时长的累积产卵量差异显著(F7,16=83.12, P<0.001)其中储存60 d的成虫产卵量最高,各处理间的累积死亡率差异显著(F7,16=277.82, P<0.001),其中储存60 d的死亡率最低为38%。储存温度与时长对花绒寄甲成虫寿命及产卵量有显著影响,成虫适合在12℃条件下保存,保存时长在60 d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魏建荣  牛艳玲 《昆虫学报》2011,54(12):1399-1399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是我国西北及华北地区危害杨树、柳树等树种的主要蛀干害虫,较难防治.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是光肩星天牛等林木蛀干害虫的重要天敌昆虫.我国近儿年来已开始广泛利用花绒寄甲对光肩星天牛进行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ALB)在吉林珲春的耐寒性,为实现在当地释放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防治ALB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于吉林珲春采集被ALB危害的杨树木段,室内解剖木段后收集各虫态/龄期ALB,并测量这些天牛的过冷却点。通过设置同一时间(0.5 h)下0、4和8℃不同驯化温度和最适驯化温度下0.5、1和4 h不同驯化时间,以明确花绒寄甲成虫的过冷却能力受驯化温度和驯化时间的影响。将上述两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ALB大幼虫与不同冷驯化条件下花绒寄甲成虫过冷却点的相关性。【结果】ALB卵(分布在树皮表层)的过冷却点最低,随着其不断发育并向树内蛀食,其过冷却点逐渐升高,即不同虫态/龄期的过冷却点大小顺序为卵?小幼虫(100mg以下)?大幼虫(500 mg以上)。花绒寄甲成虫的过冷却能力受低温驯化影响明显,4℃条件下冷驯化0.5 h时最易提高其耐寒性。ALB大幼虫的过冷却点显著高于0(0.5 h)、4(0.5 h)、8(0.5 h)和4℃(1 h)冷驯化条件下处理的花绒寄甲成虫。【结论】ALB能以高于当地最低温的过冷却点越冬,除受自身耐寒能力影响外,还与所处微生境有关。而花绒寄甲成虫在经历一定时间的快速冷驯化处理后,过冷却点显著降低,耐寒性得到明显提高。表明吉林珲春等高纬度地区利用花绒寄甲防治ALB存在较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是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明确松褐天牛的发生世代及成虫羽化规律对于松材线虫病的防控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塑料薄膜包裹松树树干、定期解除包裹供天牛产卵"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余姚地区松褐天牛的产卵规律及成虫的羽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成虫产卵期为5月上旬至8月下旬,高峰期出现在6月下旬至8月中旬。松褐天牛在浙江余姚多数为1年1代,部分为2年1代,95%以上的成虫集中在产卵后的第2年羽化,少数在第3年羽化。成虫自5月上旬开始羽化,高峰期出现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7月中旬羽化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17.
浙江余姚地区松褐天牛羽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饲养和室外笼养观察研究了余姚地区松褐天牛成虫的羽化规律。结果表明:松褐天牛在室内开始羽化的时间晚于室外,但羽化盛期基本一致。野外成虫羽化受气候影响较为明显,不同的年份羽化始期不同,但羽化盛期基本一致。另外,高山地区松褐天牛的羽化期比平原地区推迟30d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为评估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sp.(膜翅目:肿腿蜂科)对其寄主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3龄幼虫的控制作用,通过功能反应试验,研究了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补充营养时期的捕食功能反应和补充营养后的寄生功能反应以及肿腿蜂的密度效应.结果表明:当松褐天牛肿腿蜂密度固定为1头/缸时,肿腿蜂因补充营养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1头松褐大牛肿腿蜂雌蜂对松褐天牛3龄幼虫的最大致死量为9.48头,平均为3.75头;寄生作用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Ⅰ型方程,可知肿腿蜂的寄主密度阈限为4头就能满足补充营养和寄生的需要;在捕食和寄生两个阶段其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寻找效应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弱.当松褐天牛幼虫密度固定为30头/缸时,随着肿腿蜂的密度增加,其补充营养阶段的捕食作用和之后的寄生作用均呈线性升高,寻找效应则呈线性减弱;由蜂虫比和致死总量的模型可得肿腿蜂与天牛幼虫比例为0.9805(近1∶1)时,可使松褐天牛幼虫死亡总数最大.这些结果表明,松褐天牛肿腿蜂是松褐天牛幼虫期的有效天敌.本研究为评价松褐天牛肿腿蜂对寄主的控制能力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方法,并为其在野外的释放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选用5种植物源农药,对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成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采用林间诱饵木涂药环法进行了防控试验。结果表明,5种植物源农药即1.2%烟碱·苦参碱、1%苦参·印楝素、0.4%蛇床子素、1.3%苦参碱和0.5%藜芦碱药剂对松褐天牛成虫的LD50分别为708.38、765.61、2581.70、7043.66和8314.31 mg/L,1.2%烟碱·苦参碱和1%苦参·印楝素制剂对松褐天牛成虫的KT50值分别为38.24和73.73 min;林间诱饵木诱杀试验显示,烟碱·苦参碱对松褐天牛成虫的触杀活性强,诱饵木毒环剂(10倍凡士林)对松褐天牛成虫的防控效果与8%氯氰菊酯(200倍液)喷涂诱饵木接近,可以作为替代药剂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人工饲养条件下影响花绒寄甲卵发育的因子,本研究测定了不同储存时间、温度和湿度下花绒寄甲孵化率和初孵幼虫寄生率,结果显示,储存时间对花绒寄甲孵化率和寄生率影响最大,对照组处理的孵化率最高为97.88%,而储存1个月处理的寄生率最高为30.80%,储存3个月处理无幼虫孵化,且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各温度处理对孵化率影响无差异,11℃处理孵化率最高为93.83%,8℃处理最低为89.97%,而各温度处理对寄生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11℃处理最高为47.80%,5℃处理最低为25.00%。湿度处理对孵化率和寄生率的影响均无差异,湿度80%处理孵化率最高为94.05%,湿度40%处理的寄生率最高为39.20%。本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花绒寄甲繁殖率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广生物防治害虫提供充足的天敌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