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北锚碇采用特大圆形沉井,沉井立面尺寸为66 m×43 m,沉井的下沉控制和结构应力的监测是施工过程中的难点。在沉井施工过程中,在沉井侧壁的不同高度和第2节沉井底部分别安装了大量的侧壁土压力计和钢筋计,用于监测沉井下沉过程中侧壁土压力和沉井底部应力的变化;同时还使用空气幕助沉系统来克服沉井后期下沉的阻力。监测结果表明:沉井侧壁土压力随沉井的下沉逐渐增大,同时沉井的下沉速度降低,其底部结构的应力减小;沉井的最大拉应力与最大压应力均出现在其初次下沉过程中,在随后的两次下沉过程中沉井结构的应力分布较为均衡。由此可见,对沉井的第1次下沉进行结构应力监测和控制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2.
王研明 《建筑施工》2008,30(4):295-297
泰州电厂大型泵房工程位于长江大堤内侧,沉井平面尺寸大、下沉深度深、重量重,沉井下沉容易发生偏位、管涌、基础桩破坏等工程事故,通过对沉井结构设计合理优化,并对下沉方式和下沉系数的详细分析,实施了有效的深井降水,严格监测沉井下沉,确保了沉井的高精度下沉到位,有效地保护了基础桩,解决了长期以来大型沉井下桩基易发生偏移、断桩的难题,值得推广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嘉兴污水处理工程高位井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兴污水处理工程高位井井体分5节制作,采用水力机械挖土分3次排水下沉法施工。由于采用了大口径井点降水,实现了排水下沉深度达29.35m,创上海地区软土层中沉井排水下沉深度的记录。文章叙述了沉井制作、下沉的全过程。其施工技术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4.
浅析循环水泵房沉井下沉施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统宏 《山西建筑》2009,35(1):170-171
结合某循环水泵房工程概况,选择了排水下沉方法进行沉井下沉施工,对下沉系数、沉井封底稳定、下沉阶段嵌套桩基的保护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沉井下沉施工、监测及纠偏要点,解决了大型沉井下沉的一些难题。  相似文献   

5.
李一石 《山西建筑》2012,38(12):96-97
在陆域沉井不排水下沉阶段,根据工程所在位置,从经济和技术角度考虑,在沉井不排水取土下沉阶段采用冲吸泥工法,对该工法作了简要概述,解决了城市中沉井施工场地狭小取土下沉问题。  相似文献   

6.
结合上海市污水治理二期工程中最大的沉井施工项目SB泵站沉井工程 ,采用数码相机近景摄影对沉井下沉过程中各方向平移、偏斜及扭转的时间历程进行数字化监测。并运用现代控制理论对沉井的下沉量、下沉速度、井体偏斜量作出预估并结合实测结果对沉井的下沉过程进行动态优化 ,按期望目标进行在线控制 ,并对抗井的终沉进社分析与预报以便达到稳步下沉。  相似文献   

7.
杨泗港大桥1号主塔采用沉井基础,沉井地基处理采用换填处理,采用防护桩对沉井基坑进行防护,底节钢沉井采用现场卧式分块制造拼装,混凝土沉井接高采用翻模法,沉井下沉采用冲吸泥和不排水下沉相结合下沉方式,在下沉困难阶段,通过采用空气幕,水下爆破,高压射水和潜水挖泥机等助沉措施保证了沉井顺利下沉到位。下沉过程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沉井下沉姿态,确保了沉井下沉安全。  相似文献   

8.
顾明如 《施工技术》2006,35(11):46-47
在软土地基上进行的沉井工程施工,一般都采用分节制作、分节下沉、再次接高的施工方法。在此过程中,往往涉及到一个常见的反复工作量,那就是施工脚手架的重复搭、拆。由于沉井工程一般都为封闭结构,沉井内部施工材料均要从顶部贯入和撤出,不仅增加成本,而且占用工期。而在沉井内部采用可分离式悬挑施工脚手架,随沉井分节制作和接高分次搭设到位,在沉井下沉时脚手架随沉井一起下沉,可有效解决脚手架的反复搭拆问题。1工程概况南通天生港电厂取排水工程,水泵房采用钢筋混凝土多格矩形沉井结构,平面尺寸为40m×20·8m,沉井总高19·8m。本工程位…  相似文献   

9.
以青岛胶州海岸冲积平原软土地区某过河沉井工程为例,通过验算沉井在软土地基的下沉稳定系数,综合分析沉井突沉行为机理,提出了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加固沉井刃脚处淤泥质土从而提高刃脚下土地基承载力的方法以减小沉井下沉稳定系数,避免沉井下沉时出现突沉行为,为该地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沉井结构设计应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大型沉井下沉过程中摩阻力和底部的端阻力分布是沉井下沉可行性的主要控制因素,基于大直径桩和中、小型沉井的研究成果已不适用。结合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南锚碇大型沉井下沉过程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了大型沉井基础下沉机理和下沉过程中的受力特性,验证了不同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在沉井工程中的适用性;对比沉井下沉至不同深度时,底面阻力和井壁侧摩阻力的大小及分布规律,对现行规范建议的侧摩阻力的计算公式和分布特征进行初步修正,结论可供大型沉井工程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型沉井下沉施工是修筑深基础和地下构筑物常用施工方法之一。以闽江江北中心城区内河整治工程某大型沉井下沉施工为例,重点介绍了排水下沉法和不排水下沉法相结合的沉井下沉方法,同时探讨了下沉过程中地质扰动影响的应对措施,提出采用冲孔桩结合高压旋喷桩或简易工法桩进行支护后再下沉的方法克服地质扰动影响。此外,还分析了大型沉井下沉其他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方式。最后,归纳总结了下沉过程出现地质扰动时的沉井施工工艺4条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赵敏杰 《建筑施工》2020,42(6):1079-1084
针对镇江大港水厂一期取水工程中的超深沉井施工,利用耦合欧拉-拉格朗日(CEL)方法建立了三维数值计算模型,考虑沉井下沉深度、井内土体高度、井-土界面极限摩阻力等因素,分析超深沉井下沉周边环境效应。计算结果表明:沉井下沉影响范围约为距沉井侧壁0.5倍下沉深度;随着井-土界面极限摩阻力提高,土体变形和下沉阻力均增大;井内留有一定土体高度可有效降低环境变形,但会使下沉阻力增大。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沉井下沉地表沉降计算公式,并从加固范围、注浆、井内土体高度等方面提出了沉井下沉控制措施,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城市兴建、扩建了许多水厂,其中给水工程中合建式取水泵房设计大多采用沉井结构,有圆形沉井、带框架隔墙和不带隔墙矩形沉井等。矩形沉井大都长35m,宽25m,深度在14m左右。我们通过这几年的设计与施工,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一、沉井设计的主要问题 (一)下沉方法的确定 沉井下沉采用排水或不排水两种方法,这与沉井结构的受力条件有直接关系。沉井下沉方法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工程的成败。上海某泵站沉井平面尺寸49.4m×52m,深度14.5m,平面面积比较大,如用一般的轻型井点,降水深度有限,故按不排水  相似文献   

14.
黄永华 《山西建筑》2007,33(20):142-143
对沉井分段施工方案的确定进行了介绍,从下沉速度、下沉观测、下沉到位、封底技术等方面阐述了沉井下沉过程的控制,并对沉井下沉常遇到的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以供相关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川  杨建  张娟娟 《山西建筑》2014,(33):77-79
结合南水北调沉井施工实例,从沉井制作、沉井下沉、沉井封底及下沉纠偏等方面阐述了沉井施工过程的控制措施,并针对施工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陈斌 《建筑施工》2014,(7):864-865
宁波钢铁有限公司余能电厂循环水泵房沉井下沉施工方法采用了排水下沉方式.由于沉井处地质情况复杂,同时下部大部分土质为淤泥质粉质黏土,土层承载力低:另外,沉井距离正在使用的高空管架廊道仅6m,因此,在沉井制作和下沉前对上述地质情况进行了地基改良处理,确保了沉井施工的安全,亦为类似工程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7.
赖见吾  熊艺浩 《建筑施工》2023,(11):2185-2186+2190
结合工程实际,针对在深厚淤泥层进行沉井施工时的下沉精度控制难题进行了攻关。通过对下沉施工工艺进行设计,用隔水帷幕和助沉稳定桩辅助下沉,采用预贴灰饼并在下沉过程中通过铲除或者增加灰饼来调整左右倾斜度,采用排水下沉和不排水下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次下沉,并进行2次水下封底,确保了沉井在深厚淤泥层中下沉的安全和稳定,保证了沉井下沉的速度和精确度,可为其他城市深厚淤泥层大型沉井的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晋阳污水处理厂主干管工程施工为例,介绍了该工程场地的环境与地质条件,并对基坑开挖、沉井制作、沉井下沉、沉井封底等主要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指出采用钢筋混凝土沉井施工,减少了土方量开挖,节约了工程费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张剑威 《广东建材》2007,(6):115-116
流塑状淤泥中实施沉井工程,井筒极易产生突沉、偏沉滑移,井内涌水、涌泥和超沉不止等现象,沉井下沉的速度和方向极难把握,这是至今尚未很好解决的施工难题.广州市南沙开发区京珠大道南污水泵站工程泵房沉井下沉施工过程中,沉井左右摇摆,出现了严重倾斜.在沉井的纠偏过程中,采用"千斤顶顶升平衡法"的施工工艺,成功地解决了沉井的倾斜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海域人工岛上进行超深沉井下沉施工时,如何穿越填土以及海域复杂土层遂成为沉井下沉施工最大的难题。基于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海管工程(海域段)实际,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超深沉井下沉控制技术进行了专项研究。在沉井下沉前,通过对下沉系数进行验算和沉降计算等,预先分析和确立了合理的下沉系数和接高方式,并在下沉中确定了合理的助沉、纠偏方案,保证了下沉姿态,从而使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