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用粪大肠菌群(FC)指数综合评价大理洱海水体中粪大肠菌群污染情况.方法:在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分别对大理洱海四个采水点取水样,运用多管发酵法对水样进行粪大肠菌群检测.结果:枯水期(4月)和平水期(12月)时采样点FC指数处于Ⅱ类水质标准,丰水期(9月)时部分采样点的FC指数超过了国家对Ⅲ类水质规定的相应标准值.结论:洱海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生活污水的污染,其中丰水期污染最严重.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饶河入湖段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饶河是鄱阳湖流域的五大水系之一,是鄱阳湖流域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该文对鄱阳湖饶河入湖段设置了两个采样点,对样点中的底泥、土壤样品进行了重金属元素Cu、Zn、Pb、Cd的分析与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分析了饶河入湖段重金属元素Cu、Zn、Pb、Cd污染的主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饶河入湖段的重金属污染特性与土壤或底泥中的pH值负相关,pH值越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更高;且各元素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即Cu、Zn、Pb三种元素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在鄱阳湖饶河入湖段呈现出重金属复合污染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采集渭南沋河湿地平水期和枯水期的水体样品,测定其中Cd,Cr,Mn,Pb,Cu,Zn等6种重金属的质量含量.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沋河湿地的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沋河水体中除Pb的质量含量部分超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外,其他5种重金属的质量含量均达到功能区划对应的地表水水质目标要求.研究区域在平水期、枯水期的重金属污染属于清洁级,污染等级为轻微等级,其中Pb是沋河湿地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广西柳江水体为研究对象,对柳江地表水体中Cu、Zn、Pb、Cd、As、Ni、Sb和Tl 8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以阐明柳江水体重金属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和风险水平。【方法】运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柳江水质等级和水体中重金属引起的健康风险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各采样点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除点位S2为污染、点位S3为中污染外,柳江其余7个采样点水质均属重金属未污染状态,水质清洁。柳江所分析重金属的健康风险排序为AsZnCdCuPb。所有采样点的健康风险值均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0×10-5a-1。【结论】柳州市内的冶炼及化工等外排废水,可能是导致柳江水体重金属含量升高的原因。As是柳江水环境产生健康风险的主要污染物质,应该作为柳江水环境风险管理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5.
基于长期的水质监测数据,应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沁河晋城段的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水质进行了评价,得出了各断面河流监测项目所属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级别。结果显示,除润城断面的氨氮和总氮出现超标状况,满足不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体功能要求外,其他监测断面的所有监测因子都能满足相应的水体功能要求。总体来看,须对沁河晋城段中的氨氮等污染物加以严格控制。该水质评价为晋城市地表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贵州科学》2021,39(1)
夏季为贵州梵净山旅游高峰期,为了解锦江河(梵净山-江口)夏季水质空间分布特征,沿水流方向在研究河段上设置9个采样点,对水体基本水质指标、金属元素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化学需氧量(COD_(Cr))、氨氮(NH~+_4-N)和总磷(TP)含量及Ca、Si、Mg、Na、K 5种金属元素含量呈上升趋势;2)Pb、As、Hg、Cr 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城区处采样点的重金属含量总体低于野外采样点的含量;3)所有采样点除重金属Hg,其他指标基本满足Ⅴ类地表水质量环境标准。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鄱阳湖水体营养盐的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鄱阳湖总氮(TN)含量在20世纪90年代增速快,2000年后缓慢增长,总磷(TP)含量保持稳定,TN、TP含量呈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的特征; 湖区氮磷污染总体呈东部和南部污染重,西部和北部污染轻的特征; 入湖河道输入是鄱阳湖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赣江贡献率最大,修河最小; 目前研究存在采样频率低、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迁移转化机理研究少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鄱阳湖流域4个支流共6个地点(信江XS1、信江下水湾XS3、饶河RS、饶河内湖RHS、修水SS、赣江GS)的底泥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16 S rRNA基因扩增技术探究底泥微生物对环境变量的响应.结果显示:6个采样点的底泥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大致分为4类; 底泥的pH值、TOC、TN、TP和重金属含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微生物多样性存在着显著的影响.4条河流底泥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顺序为赣江>信江>修水>饶河,同时发现饶河的Cu、Zn含量在4条河流中最高,这说明高Cu、Zn会对微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的影响; 河流与其所对应湖区底泥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比较发现:饶河>饶河内湖,信江下水湾>信江,这种结果顺序的不一致主要是由底泥中营养物质含量不同和某些重金属元素胁迫导致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广西龙江河水体为研究对象,对龙江河地表水体中As、Cd、Zn、Pb、Cu等重金属污染物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以阐明龙江河水体重金属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和风险水平。【方法】运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龙江河水质等级和水体中重金属引起的健康风险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各采样点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Ⅱ类水质标准,龙江河13个采样点水质均属重金属未污染状态,水质清洁。龙江河重金属As和Zn的健康风险值大于Cd、Pb、Cu的健康风险值,但均低于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0×10~(-5) a~(-1)。【结论】龙江河水体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与健康风险值所反映的水质状况规律一致,均表现为中下游较上游的结果要稍高一些。As是龙江河水环境产生健康风险的主要污染物质,应该作为龙江河水环境风险管理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0.
选择乐安河-鄱阳湖段等典型湿地为研究区,在乐安河流域共设置16个典型样点,于2012年采集水样、底泥沉积物等样品,进行Cu、Pb、Cd等重金属污染的监测与评价,并对水体中pH值、总氮、总磷、COD等水质指标进行监测分析,探讨水体pH值、总氮、总磷、COD等水质指标对重金属Cu、Pb、Cd等污染物在水体及底泥沉积物中的迁移转化影响。结果表明:水环境因子中的总氮含量、总磷含量与水体中的Pb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水体总氮含量与水中的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与土壤中的Cd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水体COD含量与水样中的Cu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水体pH值和水体中的Cu含量和水样中的Pb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2009年辽河口湿地的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判.17个样点的监测结果显示,7月份辽河口湿地水质大多数样点化学需氧量(COD)和全氮(TN)超地表水环境质量IⅤ类标准,全磷(TP)、氨氮(NH3-N)和重金属(Cd、Pb、Cu、Zn)优于III类标准.运用统计学方法从8个监测指标中遴选出了COD、TN、TP、NH3-N、Cd和Pb 6个指标作为参评因子,采用污染贡献率方法确定单因子权重系数,评判结果表明辽河口湿地大多数样点水质级别为Ⅴ,水环境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湿地水生生物重金属污染的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取鄱阳湖区饶河入湖段、吴城自然保护区、南矶山自然保护区等典型样地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田螺(C.cathayensis)、鲫鱼(Carassius auratus)、克氏鳌虾(procambius clarkii)、小虾等典型的水生动物以及湖区主要水生植物类群中Cu、Zn、Pb、Cd等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水平及富集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动物样品中,田螺、克氏鳌虾、小虾体内具有较高的重金属含量;而各种水生植物对Cu、Zn、Pb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Zn和Cu作为生命的必需元素更易被植物所吸收或富集;而Pb与Cd作为毒性元素被植物体的吸收程度各不相同,其中绝大多数植物对Cd的吸收量极少,表现出一定的抗性.植物的重金属富集水平与其生长环境的重金属浓度相关性较明显,环境背景中重金属含量水平越高,植物富集重金属的含量水平也越高.  相似文献   

13.
为调查广州市新塘镇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状况,以镇内地表水及东江北干流新塘段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样点的20个样中6种重金属进行分析。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地质累积指数法对地表水水体、底泥进行污染程度评价,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估底泥中重金属对周围环境的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新塘镇地表水水体中Cu、Zn、Cd、Hg、Cr均达到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三类水质标准,有轻微Pb污染;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依次为ZnHg、CdPb,其中Zn对环境造成偏重污染,无Cu、Cr污染;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法显示底泥中Hg、Cd对环境存在极强生态危害,Zn、Pb、Cr、Cu不构成生态危害。分析底泥中重金属浓度间相关性,表明Hg与Cd、Zn与Cu、Zn与Cd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检索, 分析深圳近海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采用WQI污染指数法、物种敏感性分布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分别对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生态风险评价, 得到以下结果。1) 深圳近海海域中, 西部水体中重金属Hg, Cu, Pb和Cd的含量高于东部, 可能与西部开发力度大、接纳污染多和深圳湾水体交换不畅等因素有关。2) 基于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WQI>1, 表明深圳近海无清洁水体; 近海海水重金属生态风险多处于高风险和中风险水平, 排序为Cu>Hg>Cd>Pb。3) 深圳近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d, Cu, Zn, Pb和Cr含量由珠江口西北部上游向东南部海域递减; Hg和As污染集中于深圳湾和东部海域,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与频繁的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且与海水中相应重金属的分布趋势一致。4) 深圳近海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极高, 其中Cd生态风险最高, Cu和Hg次之。  相似文献   

15.
选用产自山东平邑流峪镇的金银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原药材及水浸泡液中的重金属含量并分析其水浸泡液中的Pb、Cd、Hg、As对人体健康产生的风险。采用微波消解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用ICP MS法测定金银花原药材及水浸泡液中的Pb、Cd、Cu、Ni、Cr、Mn含量,采用原子荧光法测定金银花原药材及水浸泡液中的Hg、As含量。结果表明:金银花原药材中的Pb、Cd、Hg、As、Cu含量均未超过《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10 g金银花500 mL水浸泡液中的Pb、Cd、Cu、Hg、As、Cr的含量均远远低于《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水质限值要求,但Ni、Mn超标严重,超标系数分别为1.23和5.91;若每日使用10 g金银花泡水饮用,其摄入的Pb、Cd、Hg、As分别占最大日允许摄入量(ADI)的0.63%、0.40%、0.09%和0.09%,所占比例较小,不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太大风险。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上游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黄河沿至三湖河口14个采样断面, 分析溶解态、悬浮态和沉积态As, Zn, Cu, Cr, Pb和Cd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并评估其生态风险。黄河上游溶解态金属含量为ND(not detected)~5.496 μg/L (I类水), 悬浮态重金属含量为ND~1097.995 μg/g, 沉积态重金属含量为ND~75.524 μg/g。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表明, 黄河上游溶解态重金属空间差异性显著, 悬浮态和沉积态重金属季节差异性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黄河上游沉积物中Zn, Cu, Cr和Pb主要来源于自然作用, As和Cd存在一定程度的人为污染。水库的建立运行也影响黄河上游重金属分布趋势, 主要与大坝对悬浮物的截留作用、蓄水的稀释作用以及重金属在泥–水表面的分配作用有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估结果表明, 黄河上游重金属生态风险整体上偏低, Cd和As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7.
贵阳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之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主要介绍贵州省贵阳市0~20 cm表层土壤中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含量的8种重金属环境污染元素(汞、镉、铅、铬、砷、锌、铜、镍)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本文得出达到极相关显著水平(P<0.01)的元素对有:As—Pb、Cd—Cr、N i—Cd、Cu—Cr、Cr—N i、Cr—Zn、Cu—N i、Cu—Pb、Cu—Zn、N i—Zn、Pb—Zn,达到相关显著水平(P<0.05)的元素对有:As—Zn、Cd—Hg、Cd—Zn、Pb—N i。并对相关原因作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湘江中游衡阳-株洲段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对24个沉积物样品进行重金属检测分析,使用多种方法评价污染程度及等级。研究表明,湘江中游衡阳-株洲段沉积物中重金属存在很强的积累现象,尤其是Cd污染特别严重。且Cd主要以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存在于沉积物,Pb主要以铁锰氧化物态存在于沉积物中,容易被外界利用或者受外界因素变化而使其被动植物吸收增加。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比较,各采样点Cu、Pb、Zn尚未超标,但Cd超标4.98~22.08倍。单因子指数和地积累指数均表明,Cd达到了严重污染,各采样点底泥的Cd的Igeo值均为6级,已达到了极强的污染程度;虽然各采样点Fe的Igeo也均为6级,但主要以残渣态为主,对生态环境影响较低; Mn只产生了轻度的污染,Mg对环境无污染。各采样点分析发现,松柏镇和霞湾可能是此江段主要污染源。在后续治理中,应该加大对于Cd污染的治理,减少对于周边生命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土壤中重金属环境污染元素的来源及作物效应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主要介绍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含量的8种重金属环境污染元素(汞、镉、铅、铬、砷、锌、铜、镍)的污染来源及作物效应。土壤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是成土母质,矿山开采的三废污染,大气中重金属的沉降,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的使用等。重金属在作物中的分布规律一般是根>茎>叶>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