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张景岳和法应用七忌析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盛斯  喻德福 《中医杂志》2002,43(3):235-235
张景岳在“新方八略”之“和略”卷首即明确指出:“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强调了应用和方旨在调平元气,使之恢复中和之最高目的。但同时也强调,和法范围虽广,亦当和而有据,勿使之过泛,以免贻误病机。并进而提出用和有七忌。1 阴虚于下忌利小水:盖阴虚于下者,肝肾精血常形亏损。小  相似文献   

2.
张景岳和法应用四宜析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盛斯  喻德福 《中医杂志》2002,43(12):948-948
张景岳在“古方八阵”之“附古方条序”中说:“病有在虚实气血之间,补之不可,攻之又不可者,欲得其平,须从缓治,故方有和阵。”又在“新方八略”之“和略”卷首强调:“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和之为义广矣,亦犹土兼四气,其于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不失中和之为贵  相似文献   

3.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学识渊博,经验宏丰,其妙用补法,尤为医林同仁所共仰。笔者学习《景岳全书》(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年版。以下本注书名之引文,均出自本书),见先生论述补法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创见颇多,值得借鉴,遂归纳出先生用补有五宜之基本法度,试论述于后,以就正放同道。互.辨证属虚,首宜用补。张氏根据“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在《补略》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补方之剂,补其虚也。”申言补法方药主要用于各种虚报证候。并进而强调:“凡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茂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拘…  相似文献   

4.
奇经学说历来是主要用以阐述女性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特殊性理论。古今医家都强调奇经亏损是妇女病的关键病机,相应地也强调调理奇经是女科的重要治则,但具体作论时又说:“冲任不能独行经”,提及方药则又认为“古无奇经之药”,概念似仍模糊,对女科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欠缺明晰的指导意义。为此,略陈管见,以正方家。  相似文献   

5.
李杲,著名的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学医于易州张元素,于处方用药有较深的造诣。他提出了“胃气为本”及“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治疗中强调脾胃,自制补中益气汤等方剂,为充实和发展祖国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据《元史·方技传》载:“李杲字明之.镇人也。”又光绪十年《畿辅通志·艺文略》载:“李杲,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人.”古  相似文献   

6.
浅谈“高梁之变,足生大丁”“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唐·王冰注解为;“高,膏也;梁,粱也。……膏染之人,内多滞热,皮厚向密,故内变为丁矣。所以丁生于足,四肢为诸阳之本也”。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略陈管见如下:王注“丁生于足”实属望...  相似文献   

7.
君臣佐使     
很多人讥笑“中医是封建医,连方剂的配伍也有君臣佐使”。其实这君臣佐使绝对不是皇帝、宰相、御史、钦差的朝廷命官。《素问·至真要大论》早就解释得清清楚楚,谓:“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为了防止把君臣佐使误为药的贵贱等级,故而又强调说“非上中...  相似文献   

8.
以反义词相互解释,这在训沽中称为反训。《尔雅·释治》对“祖”、“乱”、“故”作了如下的解释:祖,存也。乱,治也。故,今也。郭玲的《尔雅注》云:“以祖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故为今,此皆训站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这里从医古文中撷取数例,以飨读者。删:本为删除。反义为训,释为保留。《医古文·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句中“其要”指的是刘歌所写《七略》中的重要部分。既是重要部分,又焉可删除?因此,这里的“删”要从反义理解,是“保留”之义。全句是说:现在保留了刘欧《六略冲重要…  相似文献   

9.
《亚太传统医药》2006,(11):45-45
“虚不受补”之说,即患者体虚,而不能接受补药之谓也。细析之,体虚有阴、阳、气、血之不同,又五脏均有阴阳,而虚者以肾阴(亦称真阴)不足为主也。肾阴乃人体津液之根本,有濡养脏腑的作用,可影响其他脏腑之阴,所以古人说“一阴虚而诸阴俱虚”也。真阴不足日久可表现为阴虚、血虚、更兼气虚,或阴阳俱虚等复杂证象。治疗大法虽云“虚则补之”,但温热药均不能接受,药性略温,即感“上火”而出现热象,此热药重伤其阴之故。  相似文献   

10.
甘草临证应用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为常用中药,协和群品,为药中“良相”,有“国老”之称。卑之者以为平常之品,调和之剂。笔者通过长期临床体味,略有所获,谨陈浅见如次:  相似文献   

11.
清·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论治温病诸方。杨氏认为,仲景虽然指出“伤寒”、“温病”之不同,但在论治时则重“伤寒”而略“温病”,因此使后世医家只知治伤寒而亦略于温病。直至金、元时代,刘河间始则极力反对以辛温治疗伤寒,创双解、凉膈等寒凉方剂,为外感热病之治疗另辟了蹊径;元末明初之王安道提出伤寒“治以辛温解  相似文献   

12.
第二节眼与臟腑“素間”陰陽应象大論中有說:“肝主目(中略)在竅为目”,“灵樞”五閱五使篇有云:“目者肝之官也”,眼对五臟中特别重視与肝的關連;“灵樞”大惑論有說:“目者心使也”;虽然这些說法很与以前所謂“連目系”(肝經)及“繫目系”(心經)的經絡綫路相呼应,但是,不單單是肝与心,同時在大惑論裏还有認为眼睛是五臟六腑之精的說法,现在引在下面: 1.“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於目而为之精,精之窼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原文有“其窠”字样,根据守山閣校本訂正,校訂者註)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約束,裹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脈並为系,上属腦,後出於項中,(中略)”。2.“目者五藏六府之精也。营衛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生也,故神劳則魂魄散,志气乱(下略)”。後世,受印度医学的影响,到明朝以後在前記諸眼科書裏記載着以此說而推衍出來的五输八廓說。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医籍在论述养生时,常常强调形神兼养,力求达到身心俱健之目的。如《内经》所说:“精神内守”,“形与神俱”,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晋代嵇康在《养生论》中也说:“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应当“修性以养神,安心以全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意即人的...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在中药炮制学上强调“相畏”与“相杀”,即是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其它有害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抑制或消除。如生半夏有毒性,可以用生姜来消除它的毒性,制成姜半夏;防风能解砒霜毒,绿豆能减轻巴豆毒性等。所谓“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笔者积数年学习与工作经验浅析如下。1.如药的成份极其复杂,有效成份和有毒成份同时存在,故以一些药物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应用,使有毒成份消除减少,这也属于“相畏”、“相杀”配伍。即李时珍云“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2.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中药因配伍不同,也…  相似文献   

15.
中医基础理论特别重视和强调基本概念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然而,对于五行相生相克的基本概念,至今在不少中医书籍里,尤其是在某些中医专业工具书和高等中医医药院校教材中,对其解释,笔者认为是不确切的,是值得商榷的。兹不揣冒昧,略陈管见。生克之“相”并非“相互”五行相生相克中“生克”二字之含义,目前多无异议,问题之关键,就在于对“相”字的理解上,五行相生相克之“相”,决不可望文生义,单纯地求其字义,更重要地是要联系五行学说的实际内容  相似文献   

16.
治神与得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惠萍  熊源胤 《陕西中医》2004,25(11):1056-1056,F003
针刺取效之关键在于得气,“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如何得气?“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余业医数十载,深感其中确有深意,现不揣谫陋,略陈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万病回春》痞满证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病回春》由明代世医龚廷贤所撰。笔者就龚氏该著中辨治痞满之法,结合个人粗浅体会,略呈管见,尚希同仁赐教。1.中气伐伤,阴伏阳蓄。痞满一病,非痞块之痞也,乃以胸腹他闷而不舒畅为其主症。龚氏云:“痞皆是七情内伤,六建外侵,或醉饱饥饿失常、房室过度,则脾止虚而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而明自降而成天地下交之痞不通泰也。盖阴伏阳蓄,治用香砂养胃汤、加减机壳丸,调养脾胃,使心肺之阳下降,肝肾之阴上升而成天地交泰,是无病也。”其中“中气伐伤,阴伏阳蓄”是致痞满的总病机。脾胃同居中焦,…  相似文献   

18.
刺井浅议     
袁军  李梅 《河北中医》2003,25(5):374-374
井穴是五输穴之一 ,位于人体四肢末端 ,是脏腑经脉之气所出之地 ,临床应用相当广泛 ,兹就其临床所用略陈管见。1 井位四末 ,类同根结之“根” ,标本之“本”《灵枢·根结》记载 :足六经之根在四肢末端井穴。窦汉卿《标幽赋》则进一步指出 ,十二经脉的“四根” ,即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灵枢·卫气》论述十二经之标与本 ,也以“四肢为本”。从上可以看出 ,根者、本者其位在末 ,皆十二经脉之气始生始发之地 ,为经气之所出。根结、标本理论说明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 ,更强调四肢为经气的根与本。因此 ,在临床上针刺五输之井穴 ,功…  相似文献   

19.
《易经》有言“大哉坤元”,说天地万物以土为最,盖土能生万物也。中医认为脾胃属土,具土之德性。在生理上突出强调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泉”;在病理上突出强调“得谷者昌,失谷者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治疗上突出强调健脾养胃扶土乃一切治法之中根本大法,“治病不察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大医”。笔者以脾胃学说指导临床,以扶上健脾养胃治疗多种慢性疑难杂病,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上下交损治其中慢性疑难杂病可见心肾亏损,水火不济,阴阳俱虚,气血精津皆明显不足的状况,治疗颇为棘手。补L则…  相似文献   

20.
“治求其属”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其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强调探求疾病的本质属性、疾病证候与治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遵循“治求其属”的治疗法则,常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