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苎麻织物间歇式液氨处理与染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间歇式浸渍方式对苎麻织物进行液氨处理,经X-衍射和扫描电镜测试,发现苎麻纤维的结果度有所下降,其物理形态有明显改变;染色结果证实:液氨处理有助于改善苎麻纤维织物的染色性能。  相似文献   

2.
探索了苎麻纤维在低温化学处理后的结构和性能变化,对比了生物酶处理后苎麻纤维的结构性能变化;结论认为:经低温化学处理的苎麻纤维素纤维,结晶度有较大下降,纤维截面变粗,红外显示吸收峰亦有较大变化,这些变化对苎麻纤维或织物的染整加工性能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羊毛织物为研究对象,对比次氯酸钙和双氧水联合处理前后的羊毛织物的特性,分析该处理对羊毛纤维的表面形态,织物表面亲水性,染色性和织物顶破强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次氯酸钙和双氧水的预处理,羊毛纤维表面的鳞片有部分脱离,羊毛织物的亲水性和对酸性染料的吸附性能得以改善,而织物的顶破性能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论述经过碱处理或烷基化变性处理的苎麻纤维阳离子化的工艺及阳离子化苎麻织物应用活性、酸性染料染色的优点。阳离子化苎麻经活性、酸性染料染色后与普通麻比较,提高了上染率,达到了省时、省料、降低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纤维素酶的不同酶活指标,探讨了纤维素酶对苎麻纤维活性的测定方法,并指出由于以苎麻纤维织物为底物的酶活指标——Rf 酶活直接反映了纤维素酶对苎麻纤维织物的分解能力,因此,其在纺织品酶加工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苎麻纤维织物的性质、特点和加工要求,分析了在改善苎麻织物手感,解决刺痒感的生物酶处理过程中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以及这项工艺对纤维素酶性质的独特要求,对用于改善苎麻织物服用性能的纤维素酶的菌种、培养条件和制取方法等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提高苎麻纤维可编性的预处理工艺,对苎麻织物进行生物酶光洁整理可以提高织物的柔软性、消除贴身刺痒问题。  相似文献   

8.
N-甲基氧化吗啉预处理苎麻织物的X型活性染料染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环保型有机溶剂N-甲基氧化吗啉(NMMO)作为苎麻纤维溶胀剂,通过轧焙烘预处理使苎麻织物改性,考察了苎麻织物NMMO预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和经NMMO预处理后苎麻织物的染色性能.结果表明,经30%的NMMO溶液浸泡5 min.130℃焙烘2 min,然后用X型活性染料染色,染色温度30℃,染色时间50min,盐用量40 g/L,固色温度40 ℃,固色时间20 min,碱用量10 g/L的条件下,经预处理苎麻织物的K/S值比未处理苎麻织物的提高近50%,染色牢度与未处理苎麻织物相近.  相似文献   

9.
根据苎麻纤维织物的性质、特点和加工要求,分析了在改善苎麻织物手感和解决剌痒感的生物酶处理过程中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以及该项工艺对生物酶性质的独特要求.对用于改善苎麻织物服用性能的生物酶菌种类型、培养条件和制取方法等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对芳纶织物进行洗涤并采用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对芳纶纤维织物进行硅烷修饰处理后再完成化学镀镍。表征了APTMS处理芳纶织物的成分及接触角,并测试了化学镀芳纶织物的镍沉积量、表面形貌、晶体结构、表面电阻、电磁屏蔽效能和磁性能。结果表明,由于超临界前处理使APTMS均匀覆盖芳纶纤维;镀镍后,芳纶纤维上的镍镀层致密且均匀,其表面电阻为1.33Ω/sq;在2GHz~18GHz的频率范围内电磁屏蔽效能为13db~19db,镍镀覆芳纶织物饱和磁化强度为2.880emu/g。  相似文献   

11.
组织工程用三维多孔支架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几年组织工程用三维多孔支架的制备技术及研究成果,传统技术包含微球烧结法、溶液浇铸/粒子沥滤法、热致相分离/冷冻干燥法、静电纺丝法、快速成型法等;超临界技术包括超临界CO2发泡法、超临界CO2乳剂制模法、超临界CO2静电纺丝法、超临界辅助相分离法、超临界CO2溶剂去除法、离子液体聚合物混合干燥法等.重点评述了超临界流体技术在组织工程用三维支架制备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在中草药提取中的应用进展 ,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已应用于单味中草药提取、复方中草药提取、中草药去除重金属以及中草药农药残留检测等方面 ,同传统的萃取技术相比 ,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CO2地质储存是有效减少大气中CO2的重要途径,但礁灰岩会因超临界CO2环境而发生溶解,导致孔隙度扩大,影响其储层的CO2储量.以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奥陶系礁灰岩为例,在温度40℃~120℃、CO2分压8~20 MPa条件下,对礁灰岩储层进行CO2地质储存的模拟试验,观察岩样在试验前后宏观、微观的表象变化,分析其溶解度和孔隙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礁灰岩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CO2分压的增加而增大,且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在相同的CO2分压以及温度较低和原孔隙度较大的条件下,超临界CO2对礁灰岩的溶蚀作用较强,孔隙度的增幅较大,但由于温度和CO2分压的双重作用,礁灰岩整体的孔隙度变化可忽略不计;在超临界CO2的注入过程中,随着地下水的流动,储层内的溶蚀程度有局部差异;入口处的单位体积储层内,若1 000倍单位体积孔隙水的超临界CO2流体通过时,礁灰岩的孔隙度可扩大约1倍.  相似文献   

14.
将固定床催化加氢反应和超临界CO2萃取一分离相偶合,设计并建立了一套超临界相加氢,分离一体化试验装置,在该装置上初步考察了压力、温度对硝基苯的溶解及加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一套超临界CO2处理脂肪酶的装置,并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了超临界CO2处理脂肪酶的实验。结果表明脂肪酶不溶于超临界CO2,处理后酶活力略有下降,但不影响其最适温度和p0值。  相似文献   

16.
详述了国内外在超临界二氧化碳降低挤出成型过程中聚合物的熔体粘度和作为发泡剂制备微孔塑料制品两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国内外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应用于聚合物挤出成型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解超解超临界二氧化碳在聚合物科学中的应用潜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超声波对超临界CO2萃取(SCE)柞蚕蛹油的影响,考察了在不同温度、压力、时间、柞蚕蛹粉细度、有无超声时超临界CO2萃取柞蚕蛹油的得率.结果表明,超声强化超临界CO2萃取(USCE)相比超临界CO2萃取(SCE)能提高柞蚕蛹油的生产效率和萃取率,节约生产成本和降低生产能耗,USCE萃取柞蚕蛹油的较佳工艺条件为:温度45℃,时间90 m in,压力20 MPa,粉碎度100目,萃取率可达到28.92%.  相似文献   

18.
详述了国内外在超临界二氧化碳降低挤出成型过程中聚合物的熔体粘度和作为发泡剂制备微孔塑料制品两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国内外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应用于聚合物挤出成型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解超解超临界二氧化碳在聚合物科学中的应用潜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响应面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花生油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CO2流体萃取花生油的较佳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萃取时间和花生仁粒度等因素对花生油萃取率的影响,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花生油的较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4 MPa,萃取温度43℃,花生仁粒度20目,CO2流量20 L/h,萃取时间110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花生油萃取率达到96.16%.对SFE-CO2流体萃取的花生油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FE-CO2流体萃取的花生油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和油酸)含量高达78%以上,符合一级花生油的标准(GB 1534—2003).  相似文献   

20.
姜精油的 GC-MS 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超临界CO2萃取法和水蒸汽蒸馏法得到的姜精油的GC MS分析和对比.以色谱峰面积归一法计算,CO2萃取法含量最高的姜醇占26.00%,水汽法含量最高的是姜烯,占16.17%.即前者明显含有体现生姜独特风味的姜辣素,这是超临界萃取的特色和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