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总结36例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实施二尖瓣成形术36例,其中后叶矩形切除13例,“双孔法”3例,后叶腱索转移1例,后叶矩形切除+“双孔法”4例,前、后交界环缩2例,单纯放人工瓣环11例,瓣叶裂修补1例,二尖瓣肿瘤切除1例。28例置入人工瓣环,其中Edward软环19例、Medtronie软环9例。结果术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二尖瓣反流消失或微量反流26例,少量反流10例。1例术后第10天发生心律失常死亡。患者术前心脏彩超检查:左房(LA)(49.06±13.79)mm,左室(LV)(59.79±11.23)mm。术后心脏彩超检查:左房(39.47±6.63)mm,左室(50.21±5.07)mm。术后3个月随访心脏彩超检查:左房(35.26±5.42)mm,左室(45.18±4.25)mm。35例随访1~18个月,心功能I级31例、Ⅱ级4例。结论二尖瓣关闭不全采用相应的成形技术,可以取得良好的早、中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使用ePTFE人工腱索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近期疗效。方法对15例接受ePTFE人丁腱索进行二尖瓣成形患者手术前后心功能,二尖瓣反流程度,左心室、左心房内径大小,左室射血分数进行对比。结果患者手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腔明显缩小。左室舒张末径从术前(59.70±6.23)mm减少为(47.30±5.54)mm,左室收缩末径从术前(39.60±5.46)mm减少为(33.40±5.33)mm,左房内径从手术前(50.20±8.19)mm减少为(39.00±5.23)mm,二尖瓣反流程度从术前3.5±0.5减少为1.1±0.3。结论ePTFE作为二尖瓣腱索的人工替代物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二尖瓣成形术后复发性病变的病因,总结再次二尖瓣成形术的手术技术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0月阜外医院19例行再次二尖瓣成形术的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7例,首次手术年龄4~66岁,平均(34.9±22.6)岁。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7例,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2例。再次手术时年龄18~81岁,平均(43.5±19.1)岁。两次手术间隔2~430个月,平均(118±116)个月。再次手术同期进行三尖瓣成形术5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2例,左房血栓清除1例。术前心胸比0.56±0.07,左房内径(LA)为(49.4±8.5)mm,左室舒张末径(LV)为(56.6±5.9)mm,左室射血分数(LVEF)62.6%±7.8%。结果手术失败组包括瓣叶缝线撕脱5例,瓣叶裂未完全缝合2例、人工瓣环瓣周漏2例、人工腱索撕脱1例。病变进展或新发病变组包括新发瓣叶脱垂4例,瓣环明显扩张2例,自体腱索断裂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二尖瓣相对性狭窄1例。本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09±53)min,阻断时间(70±29)min,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16±5.8)h。围术期无死亡。出院时有2例二尖瓣少中量反流,LA为(42.9±6.1)mm,LV为(53.4±6.3)mm,LVEF为59.3%±3.8%。术后随访(21.0±14.9)个月。1例术后2个月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中量反流。另有1例术后10个月发生脑梗死。无死亡、再次手术患者,心功能均为Ⅰ级或Ⅱ级。结论二尖瓣成形术后出现复发性二尖瓣病变患者,在瓣叶条件良好,反流原因明确情况下,行再次二尖瓣成形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的围术期结果,近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小儿二尖瓣关闭不全外科矫治经验。方法 回顾近12年我院收治75例小儿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其中男31例,女44例,年龄1.5-12岁,平均7.1岁。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8例,合并其它心血管畸形67例。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7例,中度47例,重度21例。二尖瓣脱垂24例,瓣叶裂38例,瓣叶发育不良2例,单纯二尖瓣环扩大11例。手术在中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进行,行腱索缩短13例(含多根腱索缩短4例),乳头肌缩短1例,腱索移植3例,瓣叶修复41例,瓣环成形25例,二尖瓣置换2例。同时矫正合并心血管畸形。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完全矫正二尖瓣关闭不全54例(71.2%),残留少量反流17例(23.3%),中度反流4例(5.5%)。术后随访1.5-13年(平均7.8年),1例术后4.5年因急性左心衰再次行人工瓣置换术,1例合并严重肺动脉高血压术后5年死于右心衰竭,1例人工瓣置换术后失访。其余患发育良好,心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小儿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治疗非单纯性二尖瓣狭窄(MS)的效果。方法使用超声心动图检测65例单纯性MS,MS合并轻、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MR)和MS合并轻、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3组患者PBMV术前及术后复查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和心脏房、室内径大小变化。结果3组PBMV后复查LVEF值较术前明显增大(P〈0.01);左室内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MS组和MS合并轻、中度AR组PBMV术后复查时左房内径比术前明显减小(P〈0.05);MS合并轻、中度MR组PBMV术后左房内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单纯性MS患者PBMV术后心功能有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6.
巨大心脏患者二尖瓣成形手术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巨大心脏患者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施行二尖瓣成形手术的疗效。讨论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原则。方法:以左心室扩大指数将扩大的心脏分级,结合患者病理改变的类型,对33例巨大心脏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并对其近、远期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病理改变为单纯瓣环扩大5例;合并瓣叶脱垂22例,其中腱索过长18例,腱索断裂5例,腱索缺如1例,瓣叶裂隙4例;合并瓣叶增厚、腱索乳头肌融合6例。成形方法为单纯瓣环成形9例,合并腱索缩短11例,脱垂部分切除缝合7例,腱索移植1例,乳头肌切开腱索松解3例,瓣叶裂隙缝合4例,放置人工成形环14例。术后早期死亡8例(24.2%)。结论:左心室扩大的程度、二尖瓣病变的类型及手术技术是决定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左心室扩大指数小于1.5者成形效果较好,1.5~2.0者可成形但应控制其他危险因素的程度,2.0以上者成形手术的疗效较差,应慎重选择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预制人工腱索环和二尖瓣成形环置入术治疗二尖瓣脱垂,探讨此手术对二尖瓣脱垂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15例二尖瓣脱垂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48.5±3.2)岁,SBE后腱索断裂导致关闭不全2例,单纯腱索断裂导致关闭不全8例,腱索延长导致关闭不全5例。术前超声心动图(TEE)显示:根据Carpentier标准,前叶脱垂10例,后叶脱垂3例,前叶合并后叶脱垂2例。所有患者二尖瓣均为重度关闭不全,反流面积(11.0±0.9)cm2,1例合并三尖瓣重度反流。术前射血分数(EF)平均(64.9±1.9)%,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DD)平均(54.9±1.4)mm,左心房直径(LA)平均(42.9±1.7)mm。所有患者均经胸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行预制人工腱索环移植,移植腱索数量为(3.6±0.3)根,腱索长度(15.4±1.5)mm,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3±11.7)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86±9.8)min。3例患者置入SJ成形环,12例患者置入爱德华成形环,1例患者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结果:术后无死亡,无恶性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复查TEE显示少量反流3例,微量反流8例,未见反流4例。术后EF平均(60.2±2.9)%,未见明显改变。LVDD平均(46.5±1.1)mm,LA平均(32.9±1.2)m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12~57个月,平均(35.7±4.3)个月,少量反流3例,无或微量反流12例。结论:预制人工腱索环和二尖瓣成形环置入术治疗二尖瓣脱垂近中期效果确切,但是远期预后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应用二尖瓣成形环行瓣环环缩术治疗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手术效果。方法 选择2000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行二尖瓣成形术的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并发室壁瘤的患者72例,根据二尖瓣病变部位及性质选择成形方案,其中33例使用二尖瓣成形环进行瓣环环缩术。回顾性分析手术的近期、远期治疗效果。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4例(6%)。术后二尖瓣返流程度较术前明显改善,中度及中度以上二尖瓣返流1例(1%)。术后随访(5±3)年,随访期死亡11例(16%),出现中度及中度以上二尖瓣返流12例(18%)。是否使用成形环进行瓣环环缩术后早期二尖瓣返流程度无统计学差异,但远期成形环环缩组较对照组二尖瓣返流程度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并发室壁瘤的患者中,二尖瓣成形术可安全、有效地重建二尖瓣功能。使用成形环进行瓣环环缩可改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 目的 探讨“缘对缘”联合人工瓣环修复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42例非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缘对缘”联合人工瓣环修复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17例;年龄12~69岁(36.42±14.28岁),其中先天性二尖瓣病变12例,瓣膜退行性病变20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术前心脏彩超提示:前叶病变27例,前叶 后叶病变17例;二尖瓣重度反流19例,中度至重度14例,中度反流9例;42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应用“缘对缘”联合人工瓣环修复术进行二尖瓣成形术。术中应用250mL注射器向左心室注冰盐水观察评价成形后二尖瓣反流情况,脱离体外循环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观察成形结果。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二尖瓣反流面积、二尖瓣开口面积、左房内径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应用t检验,研究手术前后二尖瓣反流、心脏大小变化、心功能改善情况。检验水准α=0.05。结果 全组无死亡病例,出院时心脏功能(NYHA分级)I级32例,Ⅱ级10例。随访39例,随访时间1-60(24.6±18.2)个月。超声心动图提示:术前二尖瓣反流面积为11.0cm2±3.8cm2,术后1年无或微量反流13例,轻度反流17例,轻度至中度反流9例,轻度二尖瓣狭窄1例,反流面积为4.1cm2±1.4cm2;术前二尖瓣开口面积4.14 cm2±1.54cm2,术后一年为3.58 cm2±1.10cm2;术前左心房内径为48.6mm±12.4mm,术后1年为36.5 mm±9.4mm;术前左心室舒张末径为64.3 mm±11.4mm,术后1年为50.6 mm±7.6mm;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4.6%±6.2%,术后1年提高为63.4%±4.0%。结论“缘对缘”联合人工瓣环修复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手术方法安全、有效,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二尖瓣修补治疗非风湿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的效果。方法:1997-06至2007-06,本组为301例非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施行了二尖瓣成形手术,其中162人为男性,139人为女性,117人为中度关闭不全,184人为重度关闭不全。平均年龄为(53.2±16.4)岁(15~72岁)。术前NYHA心功能Ⅱ级55例,Ⅲ级187例,Ⅳ级59例。99例前瓣脱垂(腱索断裂64例,腱索延长35例),后瓣脱垂139例(腱索断裂88例,腱索延长51例),前、后瓣都脱垂63例。患者中7例合并冠心病,1例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2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1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手术均使用可膨胀聚四氟乙烯缝线替换腱索(4CVGore-Tex缝线)。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二尖瓣环扩张,都常规使用二尖瓣瓣环成形环施行瓣环成形。所有手术都在全麻、中度低温(28℃~31℃)及体外循环下进行。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76.2±12.3)min。结果:1例术后早期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患者术后因重度二尖瓣反流导致溶血而施行了机械瓣置换。除死亡和换瓣者以外,所有患者术后都予以随访(2个月~10年)。除1例外,其余的患者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SJMTM刚性鞍形成形环在二尖瓣成形术中的应用经验及早中期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沈阳军区总医院在58例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术患者中使用SJMTM刚性鞍形成形环,男性37例,女性21例,年龄45~78(55.4±7.6)岁.手术均在中度低温、中度稀释体外循环下进行,均采用SJMTM刚性鞍形成形环加固,共行单纯瓣环置入10例、人工腱索移植28例、人工腱索移植+后叶矩形切除3例、后叶矩形切除12例、后叶矩形切除+Sliding 5例.平均体外循环时间(75±1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5±8)min.结果 围术期无死亡.住院时间平均(14±2)d.术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术后随访56例,随访率96.55%(56/58),随访时间1~2年.56例中,1例于术后13个月死于脑梗塞,余55例均存活.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47例、Ⅱ级9例.随访期超声心动图显示左房直径明显减小(P<0.05),左室舒张末直径明显减小(P<0.01),左室收缩末直径明显减小(P<0.05),反流速面积/左房面积明显减小(P<0.05),肺动脉收缩压明显降低(P<0.05),射血分数(EF)明显增加(P<0.01),心输出量明显增加(P<0.05).未发现人工腱索断裂或劈裂.二尖瓣无明显反流35例,微量反流20例.结论 SJMTM刚性鞍形成形环应用于二尖瓣成形术安全、有效,早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腱索转移、人工腱索、瓣叶折叠及双孔技术在二尖瓣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和体会,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8月,采用四种成形技术治疗的以二尖瓣前叶脱垂为主病例122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4例,年龄18~69岁,平均(43±7.9)岁,A1区脱垂21例,A2区脱垂12例,A3区脱垂28例,A1合并A2区脱垂26例,A2合并A3区脱垂35例,合并后叶脱垂16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Ⅱ级67例,Ⅲ级55例。45例采用腱索转移技术,54例采用人工腱索技术,12例采用瓣叶折叠技术,11例采用双孔技术,5例合并冠心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降支单支桥3例,回旋支单支桥2例,)。结果:腱索转移组和人工腱索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瓣叶折叠组1例患者术后第8天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双孔技术组1例患者术后13 d死于肺部感染。出院前心脏超声显示:腱索转移组少量反流6例,微量反流14例,未见明显反流25例。人工腱索组少量反流16例,微量反流15例,未见明显反流23例。瓣叶折叠组少量反流8例,微量反流4例。双孔技术组少量反流9例,微量反流2例。四组术前、出院前、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收缩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前舒张末内径、收缩末内径较出院前、术后6个月舒张末内径、收缩末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出院前射血分数较术前、术后6个月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腱索转移组术后14个月1例患者因转移的腱索缝合缘撕脱造成二尖瓣大量反流再次手术置换二尖瓣。人工腱索组1例患者术后6个月频繁出现血红蛋白尿再次手术置换二尖瓣。结论:四种成形技术可以满足各种类型复杂二尖瓣前叶脱垂的处理。腱索转移适合单纯的前叶脱垂病变;人工腱索适用范围更广泛,容易学习;瓣叶折叠适用范围稍窄,适合初学者;双孔技术适用范围较广,不应作为首选方法,可和其他方法联合应用。四种方法均有良好的近期效果,值得去掌握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不同保留瓣下结构方法在二尖瓣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和体会,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3年7月,102例以二尖瓣病变为主的患者,实施了保留二尖瓣瓣叶及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术(均置换的机械瓣膜),其中男性48例,女性54例,年龄22~67岁,平均(46±10.1)岁,术前诊断二尖瓣狭窄为主22例,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5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24例,合并三尖瓣中度以上关闭不全38例,合并心房颤动35例,合并左心房血栓3例。术前射血分数(EF)33%~65%,平均(52±8.2)%。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Ⅱ级7例、Ⅲ级76例、Ⅳ级19例。同期选择行保留后叶及瓣下结构以及不保留瓣膜和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各102例作为对照组。三组患者术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保留全瓣组无围手术期死亡;保留后叶组术后早期死亡2例(1.96%),1例死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1例死于肺部感染;不保留组术后早期死亡5例(4.90%),3例死于左心室后壁破裂,2例死于严重低心排。术后6个月心脏超声随访结果显示保留全瓣组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较保留后叶组和不保留组有改善,其中LVEF和LVES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全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近期效果优良,适合各种类型的二尖瓣病变,主要是以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的病变。该方法操作上较为复杂,适合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保留后叶适合二尖瓣狭窄为主,瓣环偏小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二尖瓣病变定位经食道超声检查与术中发现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应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序列二尖瓣病变定位切面与术中发现进行对照研究,寻找对应二尖瓣不同小叶分区的相应切面及标准化操作规程,以供临床决策及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二尖瓣脱垂并伴有中度以上的二尖瓣反流拟行外科手术患者53例。术前行食道超声检测瓣膜病变类型与小叶分区定位,与术中发现进行对照。二尖瓣的解剖定位采用Carpentier命名法,将前叶分为A1、A2及A3,后叶分为P1、P2及P3。术前1周及术中食道超声应用中食道四腔心切面、中食道5腔心切面、显示冠状静脉窦的短四腔心切面、两腔心切面、二尖瓣交界区两腔心切面、中食道左心室长轴切面及胃底左心室短轴切面进行二尖瓣病变的小叶分区定位。外科医生术中记录二尖瓣瓣膜脱垂、腱索断裂等病理类型及A1、A2及A3;P1、P2及P3病变部位。结果:46例资料完整的患者276个小叶被分析。在7个可以显示二尖瓣小叶分区定位的切面中,中食道五腔心切面、中食道四腔心切面、显示冠状静脉窦的短四腔切面、三腔心切面及结合彩色血流的胃底左心室短轴切面与术中发现的吻合率较高。结论:通过食道超声选择序列合理的切面可以在二尖瓣手术前进行较为准确的病变小叶分区定位,为外科手术,尤其是二尖瓣成形术提供必要的术前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心包环 双孔技术进行二尖瓣成形的技术特点和可行性,评价其术后效果。方法2005年1~10月9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11~59)岁,体重32~68kg。其中心功能(NYHA)Ⅲ级6例,Ⅱ级3例。退行性病变(纤维弹性组织缺失)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黏液变性二尖瓣关闭不全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腱索断裂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二尖瓣前叶脱垂4例,后叶脱垂2例,前后叶均脱垂3例。体外循环下应用自体心包环 双孔技术进行二尖瓣成形手术。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3个月。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和左室舒末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术后3个月左心房内径和左室舒张末内径进一步缩小,基本恢复到正常范围。术后二尖瓣反流程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3个月二尖瓣反流程度仍保持术后1周时效果。术后3个月心功能(NYHA)Ⅱ级2例,Ⅰ级6例。心功能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双孔二尖瓣成形技术加自体心包瓣膜成形环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瓣膜成形的优势,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不同部位二尖瓣脱垂的准确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涛  王珂 《中国循环杂志》2006,21(6):453-456
目的:评价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不同部位二尖瓣脱垂的准确性及其对术式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本研究共入选39例患者,均经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为二尖瓣脱垂,并对其脱垂部位,脱垂程度,反流程度及各腔室大小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该39例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将术中所见与超声心动图结果对照,首先根据术中所见瓣叶脱垂部位将患者分为前叶病变组(n=15),后叶病变组(n=19)及双叶病变组(n=5),比较各组间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特点,明确超声心动图诊断不同部位二尖瓣脱垂的准确性。同时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瓣膜置换者(n=23)与瓣膜成形者(n=16),比较两类患者间的超声心动图特点。结果:39例患者中,超声心动图诊断与术中所见比较二尖瓣前叶病变组,后叶病变组及双叶病变组分别为14例及15例,22例及19例、3例及5例,诊断瓣叶脱垂伴腱索断裂者为17例及22例,与术中所见比较,该四者的准确率分别为92.3%,87.1%,89.7%及72%。在选择不同手术方式的比较的结果为,二尖瓣前叶及双叶脱垂者多行瓣膜置换术,二尖瓣后叶病变者多行瓣膜成形术。结论:二维超声心动图不仅能较准确地诊断不同部位的二尖瓣脱垂,同时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单纯二尖瓣后叶脱垂应用瓣叶切除或人工腱索技术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手术效果。 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 384例患者病因单纯二尖瓣后叶脱垂导致的二尖瓣反流于我科行二尖瓣成形术,其中单纯人工腱索者33例(8.6%)、单纯瓣叶切除者258例(67.2%)。应用倾向评分匹配进行配对,分为人工腱索组(n=32)与瓣叶切除组(n=32),并进行比较。回顾性分析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倾向评分匹配后人工腱索组和瓣叶切除组的各项术前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9、0.013)。人工腱索组使用较大二尖瓣成形环更多(P=0.019)。两组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二尖瓣跨瓣峰值压差(TMG)均无统计学差异。平均随访(31.8±11.9)个月,两组患者生存、再次手术、≥中度二尖瓣反流、舒张期二尖瓣跨瓣峰值压差、再次手术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人工腱索组LVEF为(66.0±4.1)%,瓣叶切除组LVEF为(61.5±5.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7)。 结论 人工腱索技术和瓣叶切除技术都可以有效地修复二尖瓣后叶脱垂。人工腱索技术与瓣叶切除技术相比更有利于术后左室功能,但两种技术在术后生存及二尖瓣反流情况上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