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环境日     
1972年6月5日至6月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讨论当代世界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的战略。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这次会议提出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会议还建议联合国大会将这次大会的开幕日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  相似文献   

2.
有关生物多样性词汇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多样性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在生物学界,而且在政界与社会公众中十分流行与得到极大关注的人类环境与生存问题。李鹏总理在参加1992年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时,代表我国政府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从而作出了我国对世界环境与生物名样件保护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3.
一项新的研究,揭示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整合概念,进而使我们能够组织、理解这个世界。该研究发表在《神经元》杂志上的。它通过行为和神经成像技术,阐释了概念知识是如何在人类大脑中成像并指导人类做出决定。人类智慧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运用从前的知识解决新环境下的问题。这是通过运用概念而实现的。概念是从多种看似不同而实际上互相关联的实体当中提炼出相同的本质而得出的相同本质。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12,(17):F0004-F0004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地球表面的臭氧层出现了严重的空洞,1974年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罗兰(F.Sherwood Rowland)和穆连(Mario Molina)发现。1987年9月16日,全球4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纽约签署《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签署),标志着各国对保护臭氧层的具体行动即将开始。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旨在纪念1987年9月16日签署的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10,(3):10-11
1955年8月27日,第一版《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装订成书。从那时起,《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就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成为全球纪录的领导者。吉尼斯纪录涵盖了包括人类世界、生物世界、自然空间、科技世界、建筑世界、交通运输、商业世界、艺术欣赏、人类潜能、体育世界、社会政治等11大类数十个小类,  相似文献   

6.
一些权威专家对玛雅2012年人类末日的预言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世界末日的预言肯定会实现,但不是在2012年,真正的世界末日预言藏在达·芬奇的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中,这个预言就是一一人类将在4006年迎来真正的世界末日。  相似文献   

7.
哥本哈根会议的结果让很多人再次揪心,世界环境承受能力已没有太大的容忍度,我们居住的环境显然成为了毁灭人类的最大安全隐患。保护环境,守卫地球,此时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陈天德,未来世界的先行智者,用甲醇燃料还世界原本的清洁灿烂容颜。  相似文献   

8.
2005年10月15日至16日全国环境哲学第二次年会暨“环境哲学与和谐社会”研讨会在山西大学召开。由于目前我国环境哲学研究还是主要表现为现代性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一定程度上反现代性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两大纲领的对立,因此参加这次会议的一些学者企图打破这种对立,尝试寻找超越二者的环境哲学之路。黄巧玲等环境公正论者坚持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纲领。他们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环境公正方面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9.
该文从环境哲学的高度,并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影响和作用的视角出发,首先分析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内涵及人类与环境之间所结合成的动态系统,最后,主要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历史演变的主要阶段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12,(19):F0004-F0004
世界动物日(World Animal Day)是每年的10月4日。这是为了纪念意大利传教士圣方济各(又称圣·弗朗西斯),以及他所倡导的"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的理念。意大利修道士圣方济各于1182年出生于意大利阿西西地区一个富裕的布商家庭。他于1206年摈弃了所有物质财富而创建了弗朗西斯修道院。他长期生活在阿西西岛上的森林中,热爱动物并和动物们建立了"兄弟姐妹"般的关系。他要求村民们在10月4日主保瞻礼日这天"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世界动物日"是由一些生态学家于1931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会议时所倡议的。他们最初的目的是希望借此唤起世人关注濒危生物,慢慢才发展为关怀所有动物。虽然他们选取了传教  相似文献   

11.
无中心主义是有别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新的环境伦理理念。该观念认为,人类应当担负起对人本身和自然环境的责任,这两种责任共同服从于对世界整体即“大我”的目的性要求,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无中一心主义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是:以“大我”的目的为人本身即“小我”的目的,以“大我”的善恶为人自己的善恶,善待自然环境就像善待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2月21日黑暗降临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这是古老的玛雅预言,同时亦是这部《2012》的缘起。《2012》投资2亿美元,号称电影史上最震撼的灾难片,其161分钟的长度也创造了灾难片之最。在影片中,我们目睹了地球面临毁天灭地的悲图,目睹了人类濒临绝境的惨景,因此难免有人把虚构拉进现实,对人类与地球的未来心生恐惧。  相似文献   

13.
"环境哲学"的五个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环境概念不同于生态概念,它是以人为参照的。动物与环境是直接同一的、特定的和封闭的,人的环境则是开放的、不确定的,自然界没有专属于人的特定环境。环境价值是一种不同于资源价值、消费性价值的“存在性价值”。在人与环境的伦理关系中,我们“有能力做”的,并非一定是“应当做”的。环境哲学的终极关怀是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月2日是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批准中国科协成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3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这一时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于2008年1月5—6日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召开大会纪念。会议包括了纪念大会、六届二次理事会会议、秘书长联席会议和三个专题会议等四个部分八项内容。“科技风险与人类未来学术会议”,作为研究会秘书处承担的中国科协的一个项目,也是专题会议的一项重要活动。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首先提出了现代人类宜居环境理论。然而,在370多年前,《园冶》已经奠定了古典宜居环境理论框架。《园冶》不仅是造园理论专著和重要的传统文化典籍,更是一部古典宜居环境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从这个新的视角来看,《园冶》的核心是宜居环境理论。古典宜居环境理论源于风水学,《园冶》扬弃风水学,吸取其合理因素,摈弃其迷信糟粕,其提出的中国古典宜居环境理论的基本框架是:构建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创造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陶冶健康的精神生态环境,形成三者辩证统一的宜居生态系统链。《园冶》宜居环境理论表现为三个基本特点:其灵魂是“天人合一”宇宙观;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特征和价值理念;用形象思维方式,展现宜居环境理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成果》2007,(17):56-56
酸沉降(及导致的土壤和地表水的酸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的区域性环境问题。在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致酸物质的排放量已超过欧洲和美国,居世界前列,于是继欧美之后,我国也出现了大面积的酸雨分布区,并已造成了极大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每年仅森林损失一项就已经超过几百亿元。此外,土壤酸化还会导致硝酸根和重金属等离子的淋溶,从而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2011,(11):36-37
据美国《发现》杂志报道,美国油轮"埃克森·瓦尔迪兹"号石油泄漏事故已经过去20周年,它时刻提醒着人们人类行为对这个地球产生的巨大破坏性。下列图片涵盖了这次事故和其他9项环境大灾难对地球造成的影响,虽然这些事故有些早已发生,但是它们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18.
2001年9月3-5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以"人类脑计划和神经信息学"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168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1):114-118
中国科学家发表的有关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的成果在世界科学界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伦理关注,国际科学界很快对此做出预警性反应,并通过国际会议和联合声明等形式划定相关的研究"底线",禁止用于"生殖"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探讨负责任地开展人类胚胎编辑研究的规制框架。  相似文献   

20.
由于地球生态环境的剧烈恶化,造成生物的多样性迅速减少,这使人类也面临着生存危机,而人类又在全力改造自身的营养和医疗水平等生存条件,使目前人类的生存环境达到了极其优越的程度,从而使自然选择对人类的作用松懈到了极点,导致人类出现了遗传病种类和患的数量剧增,生育能力下降,抗病机能骤减等多种不断退化的现象,从而使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受到了严重威胁。并且这种现象正在日益加剧,却又无法逆转,使人类逐渐走向深渊。据此本作提出了人类的最终归宿是走向终结的观点,并阐述了通过应用环境生物技术改善地球环境、以人工选择代替自然选择等对策,可以防止人类的退化,延缓人类的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