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众所周知,道间串音历来是地震仪性能检测时必不可少的检测项目。然而,实际检测到的数值是否就真实地代表了野外地震记录上的道间串音呢?串音是怎样形成的?地震记录上的道间串音过大有什么危害?如何减小和消除串音?本文就以上问题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崔喜群 《石油仪器》1992,6(3):174-177
所谓串音就是一个有信号输入道对无信号输入道的信号馈送,这样在无信号输入道便产生串音。产生串音的原因很多,有时很难判断,根据在实际工作中检测串音的一些经验,现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串音检测方法 1.常规法(定量分析) 月检或串音单项处理后,从打印记录上串音可直观准确地得到显示。从第一个文件(文件号951)只能知道相邻两道是否存在串音,看完第二个文件(文件号952)后经过对比,便可更加准确判断是两道之间的,还是系统共有的串音。  相似文献   

3.
廖声刚  宋宗平  杨勇 《物探装备》2011,21(5):292-294,347
DSU3采集单元在不同的环境下串音测试的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很难对其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作出判断,DSU3的串音测试存在不确定性。原因是DSU3在进行串音测试时,125Hz正弦波测试信号是直接加在MEMS传感器上的,但此时MEMS传感器除了接收测试信号外,还会接收环境噪声信号,从而造成串音测试数据随环境噪声而变化的弊端。本文对串音测试不确定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改进串音测试不确定性的思路:在各地震放大器输出信号中,只提取频率为125Hz的数据进行串音计算,就可以大大降低环境噪声对串音测试的影响,较为单一地反映道间串音的高低。  相似文献   

4.
刘章平  熊宗富 《物探装备》2003,13(2):92-93,96
通过分析SN388地震仪所得的地震记录,发现炮点的能量越强,炮点附近的地震道感应越大。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炮点附近的感应是由道间串音引起的,采取适当措施就可解决这种问题。  相似文献   

5.
多道转换器广泛应用于数字地震仪中,如48道和120道数字地震仪等。因地震信号的动态范围(约120dB)大,多道转换开关的工作范围也大。为了保证仪器的精度,要求多道转换开关的误差(如零点漂移、道间串音等)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往都是定性分析多道转换器的误差,本文将予以定量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潘中印 《石油仪器》1999,13(2):24-27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技术指标是衡量系统优劣的重要标志,完善的性能测试和方便的计算方法将为系统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使用SN388中心站,可以对排列中的采集站进行现场测试,其实时测试能力可达到道2ms/1200道。实时现场测试可分为:野外测试,即野外脉冲,检波器噪声,野外串音及漏电测试;仪器测试,即仪器脉冲,串音、畸变/动态范围及仪器噪声漂移测试。文章简要介绍了SN388数据采集和测试电路、测试原理,并  相似文献   

7.
将地震数传电缆看作平行双线,采用电磁耦合微分元模型,以串音电流为分析对象,分析了推导了远端串音和近端串音,提出了串音信号是主串信号频率响应的观战讨论串音信号的特点,概括它的影响,将有助于正确认识串音干扰和选择适当的参数使系统性最优。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超精度的新型地震传感器DSU,它由微机电系统(MEMS)和兼有模拟电路和24位△—∑数字电路的混合器件(ASIC)组成,其失真度可达0.0032%,响应频带0~800Hz。DSU采集链使采集站、大线和检波器合为一体,既消除了电磁干扰和道间串音,又提高了采集数据的精度。DSU及DSU采集链的应用将为地震采集技术向超精度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9.
通侧单元(RTU)指标 单站道数: 采样率(ms): 模数转换精度: 前放增益(dB): 最大愉人信号:等效愉人噪音:瞬时动态范围:谐波崎变:总动态范围:校准:道间串音:共模抑制比:增益精度:输人阻抗:去假频滤波器(H:):最多达6道0 .25,0.5,1,1.5,2,3,4,6,8,12,1624位(23位加符号位)12,24,36,48795.smV RMS(12dB士2%gain)1 98.gmV RMS(24dB士2%gain)49.7rnV RMS(36dB士2%gain)1 2.今mV RMS(48dB士2呵只ain)().16尸V RMS典型0.4尸V RMS最大(Zms采样率)3一206Hz(24dB前放时)118dB(在Zms采样率、24dB前放时)0.0005%THD典型(在Zms采样率时)1 …  相似文献   

10.
杨锦慧 《石油仪器》2003,17(5):51-52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技术指标是衡量系统优劣的重要标志。文章以井间地震采集系统模拟指标测试为例,论述了对采集系统的噪声、漂移、串音、增益精度、共模抑制比、畸变等测试方法。为提高资料质量,保证系统稳定可靠运行提供了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12.
廖声刚  朱忠安 《石油仪器》2005,19(1):55-57,i006
介绍了现行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实时与非实时采集、采集周期与等待时间等概念,以408UL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为例,分析了影响实时采集道容量的因素,提出了确定实时采集道容量的原则,为合理配置、合理设计利用现行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综述和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轨迹,从6个方面总结了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一般发展规律;根据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态势,以及地球物理对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发展要求,提出全数字、大道数、性能优、效果佳、功能强等是地震勘探仪器发展的目标。以现代电子工业技术进展为依据,介绍了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主要依托技术的发展概况,并从采集特性、使用特性入手,系统地分析了当代主流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以技术发展路线为主轴,以地球物理需求为目标,以相关技术发展为基础,展望了未来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和性能,目的是想从另一个侧面为地球物理勘探服务,并希望能为今后自主研发、创新应用和引进选型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穆群英  易碧金  魏启  王浩  刘刚  卢涛 《物探装备》2012,22(2):118-122
ES109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自主研制的大型地震仪。该仪器具有万道以上的采集能力和先进的网络遥测技术,能够满足目前常规地震数据采集的需要,同时也能够支持高密度、大道数地震采集的要求。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ES109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技术性能,重点列举了ES109在野外施工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注意事项。其中包括了主机系统及排列的一些故障及如何应急快速处理、排除故障的方法,对于保障和支持该系统在地震采集工程项目中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近海多波多分量(一般称为四分量)地震技术发展很快,相继取得了较成功的应用和令人满意的勘探效果。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采集技术(OBC技术)已经基本成熟,能够在近海得到质量较高的地震数据。海上多波多分量地震采集就是在海底应用三分量速度检波器测量速度场的X分量、Y分量和Z分量,并用水听器测量应力场。海上多波多分量地震采集系统主要包括记录子系统、震源子系统、电缆子系统、声学子系统、综合导航子系统和质控子系统。多波采集作业方式以双船(震源船和记录船)、双边放炮作业为主,双船的控制主要由数据连接系统实现。  相似文献   

16.
浅谈408XL仪器采集系统的雷电防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留争 《物探装备》2005,15(2):81-84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用于地震勘探的采集设备的接收道数越来越多,地震仪器采集系统的雷电防护也显得日益重要。本文介绍了雷电压的形成及其对地震仪器采集设备的危害,通过对现代电子设备系统综合防雷技术和地震勘探采集设备施工特点的分析,针对408XL地震仪器采集系统在防雷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17.
山地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介绍中国南方山地地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开展地震资料采集工作中的难点,提出了干扰波调查、地震波激发和灵活多变的观测系统等采集技术。采用上述数据采集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地震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使用SN-338B数字地震仪进行野外作业时,经常遇到一些仪器故障,应当怎样迅速排除。本文就模拟箱体、逻辑箱体、磁带机、ERC-10静电示波仪和电源箱体等五部分列举了80个故障检修实例。  相似文献   

19.
孙传友 《石油物探》1985,24(3):56-64
本文从地震勘探对数字仪的要求出发,探讨了确定地震数据采集电路主要技术指标的理论依据及如何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地震属性解释技术的研究及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发展,储层预测、属性分析等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生产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地震属性的概念,分类方法,地震属性之间、地震属性与储层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仍较模糊,各种地震属性解释方法虽然种类繁多,但缺乏系统的研究,这使得地震属性在应用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文章通过系统研究地震属性的概念、储层地震响应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地震响应的核心是反映地震波在介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所有能引起地震能量发生变化的介质的不均质性均可导致地震属性的变化,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属性分类方法,并认为大部分地震属性只是基本属性在不同域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在分析现有地震解释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地震属性解释的新认识,强调了地震属性对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性,对属性间的关系及地震属性解释技术的确定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岩性油气藏地震解释的工作流程及对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