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胃病,病程长、反复发作、易发生癌变,属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临床多表现为胃脘疼痛、腹胀、嗳气、恶心等症状,胃镜检查表现为胃黏膜变薄,固有腺体的减少或消失,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化生,其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发现和胃黏膜活组织检查的病理所见。本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呕吐"范畴。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退行性胃黏膜病变,久治不愈,部分病例可能癌变,  相似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胃黏膜内多腺体萎缩,合并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同时伴或不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一种潜在的癌前病变,未加处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逐步演变为胃癌。西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大多根据临床症状及胃镜下的表现,治疗则大多以对症为主,缺乏特异而疗效确切的方法,同时也无法逆转腺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并不能降低其发生、发展为胃癌的风险。中医理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胃痞""痞满""胃痛""嘈杂"等范畴,大多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入侵所致胃络瘀阻而成。本文对CAG中医病因、病机及诊疗研究作一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本病属中医学"胃痞"、"胃痛"、"嘈杂"等范畴。王坤根主任中医师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善治内科杂病,在中医消化道疾病方面有较深造诣。笔者跟师侍诊,获益良多,现将王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介绍如下。1病机论述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胃黏膜上皮反复受损导致胃黏膜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常伴有肠上皮化生(IM)及异型增生(Dys),而IM及Dys被公认为是胃癌前病变(PLGC)。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尚无明显疗效,而中医学以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为指导,通过调理脏腑功能,不仅能明显改善CAG癌前病变临床症状,且胃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其黏膜病变能够逆转。鉴于此,中医药治疗本病,以期阻断和逆转萎缩向癌变的进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中医诸多证型中以脾胃气虚,兼夹瘀血阻滞证较为多见,故将益气化瘀法治疗CAG癌前病变研究如下。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表现为胃固有腺体减少、萎缩,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是现今消化领域的常见病及难治病。CAG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疾病,因此积极防治CAG对预防胃癌意义重大。胃黏膜损伤在CAG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OX-2高表达、p53基因发生突变参与到CAG发病的病理过程中,COX-2、p53表达的变化和胃黏膜损伤的关系机制已经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现对CAG的发病机制进行新的探讨,并综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CAG的研究进展,为临床上治疗CAG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gastritis,CAG)是一种慢性胃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及难治病之一.临床上以上腹部不适、或胀或痛、纳少、消瘦乏力等为主要表现.病理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变薄、肌层增厚、腺体和黏膜上皮萎缩,伴或不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CAG是胃癌的癌前病变1],积极治疗可阻断CAG向癌变发展,减少胃癌的发病率.现代医学对CAG尚无特效疗法,中医药在此方面显示了独特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CAG的临床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1]。本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且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但因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根治方法。西医治疗主要包括根除Hp治疗、补充维生素以及对症治疗,但疗效不确切。近年来,基于"治未病"思想的中医特色慢病管理模式在多种疾病中广泛应用,临床取得了  相似文献   

8.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胃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特点,资料表明CAG在我国的发病率为7.2%以上。临床多表现为胃脘疼痛、腹胀、暖气、恶心等症状,胃镜检查表现为胃黏膜变薄,固有腺体的减少或消失,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化生。  相似文献   

9.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其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和/或中、重度异型增生则被视为癌前病变,CAG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诊治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目前,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治疗尚无理想治疗方法,主要是改善、缓解症状,如应用促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抗酸及抑酸剂等。而应用中医药治疗CAG已成为医学界关注之焦点。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CAG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1978年WHO将CAG列为胃癌前状态,而在其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则称为胃癌的癌前病变。中医治疗CAG有独特优势,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CAG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胃病[1]。其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发现和胃黏膜活组织检查的病理所见。本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纳呆"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时,多采用辨证论治、专方专治等方式治疗,临床疗效明显,且远期疗效较好,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笔者就近年来有关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常表现为胃黏膜腺体萎缩、减少或伴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治疗难度大,若不规范治疗会衍变成胃癌。中医药治疗CAG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对近年来中药及其复方治疗CAG的文献进行综述,涉及CAG的中医致病机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等内容,以期指导临床及科研。参考文献32篇。  相似文献   

13.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指胃黏膜萎缩,胃固有腺体减少,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为特点的一类慢性胃炎~[1]。西医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胆汁反流、免疫因素等有关。如何延缓CAG病理学进展或逆转胃黏膜萎缩成为临床治疗本病的重点和难点。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抗Hp感染、改善胃动力、保护胃黏膜等,但存在易复发、不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变厚、胃酸分泌减少或伴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为其病理特点的疾病,中医辨证治疗有明显的优势,笔者通过对有关CAG文献的总结,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特点及其与胃镜像、病理、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中医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李 《湖南中医杂志》2014,30(3):141-143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可归属中医学“胃痞”、“虚痞”、“痞满”、“胃痛”、“嘈杂”等范畴。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与疑难病,在该病基础上伴发肠上皮化生(IM)或异型增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癌前病变,因此CAG的研究和治疗受到广泛重视。目前西医缺乏干预、阻断乃至逆转这一病变的理想手段,中医药在该领域独具特色,大量临床病例及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不仅可显著改善症状,而且可使部分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甚至消失。笔者结合近几年有关文献就本病中医药治疗思路及方法浅作探讨。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病情迁延且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的消化系统疑难病,临床多见胃胀、疼痛、嗳气、恶心、泛酸及饭后症状加剧等表现.主要病变特征为胃黏膜变薄、固有腺体萎缩、肌层增厚、胃酸减少,或伴肠上皮或假幽门腺化生,其中,中重度的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与胃癌发生密...  相似文献   

17.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见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无特  相似文献   

18.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以下简称CAG)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和疑难病之一,以胃粘膜萎缩变薄,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粘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临床上以胃脘胀满、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为主要表现.由于本病以慢性上腹部疼痛为特点,所以归为中医范畴的"胃痛"、"胃痞""噫气"等.WHO 将CAG 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可阻断或逆转其癌变倾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正>胃癌前病变(PLGC)是一个病理性概念,是指更容易发生癌变的组织病理变化,包括胃黏膜中、重度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是从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1]。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2],属于祖国医学中"痞满""胃脘痛""心下  相似文献   

20.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为特征的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常伴假幽门腺化生和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属胃癌前病变。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51~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50%以上~([1])。西医对CAG的治疗为对因治疗,虽然对于胃黏膜进一步萎缩和肠化生有一定效果,但是在逆转黏膜萎缩、促进腺体恢复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