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购物天堂”通常是构建世界城市的重要要素。未来上海真正的软实力在于消费和服务。上海要成为“经济中心”,首先要成为“消费”和“服务”中心。上海现代服务的发展应从营造世界级“购物天堂”及相关服务系统等方向突破。  相似文献   

2.
连云港港     
《大陆桥视野》2013,(15):I0001-I0002
1933年开港的连云港港,是伴随着中西部地区建设陇海铁路寻找最便捷的出海口而诞生,并依托陆桥沿线地区经济发展而成长。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我国25个沿海主要港口、12个区域性主枢纽港和长三角港口群三大主体港之一,连云港港是中西部地区乃至中亚最便捷经济的进出海口岸,江苏沿海港口群的核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  相似文献   

3.
上海的文化产业存在两大问题:吃现成饭和简单拿来主义;对遗产型文化的忽视。上海要真正成为“大上海”,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必须要在其遗产型文化即海派文化的和江南文化上下功夫。提升上海文化产业要注意其高关联性。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一个以上海为龙头、由15个城市组成的世界第六大都市群——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区域之一。然而,频频出现的拉闸限电,正在成为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此背景下,作为全球领先的节电设备及技术资源供应商——新西兰亚太电效公司(AsiaNet)8月4日杀入上海,誓言要接盘申城200亿节电订单,并抢食中国节电市场3000亿元的诱人“奶酪”。长江三角洲的“电荒”及国际巨头进入中国倡导节电新概念,标志着沿袭几十年的电力垄断模式已走到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5.
一、为什么要建设滨海新唐山1.推动河北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需要河北作为沿海省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提升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对外开放中没有形成具有强有力带动作用的沿海城市群和沿海产业带。总结河北二十余年对外开放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个延误,是未能如上海开发浦东区、  相似文献   

6.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如何开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航运又是上海对外开放的蓝色纽带。2005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4.43亿吨,首次超过新加坡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00标箱,继续稳居世界第三位。然而,现有的自然条件和海运资源早已被充分利用,再要大幅提高上海港的吐吞能力和迈向既定目标:2010年基本确立国际航运中心地位;2020年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办法只有一个——向外“扩张”,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由此,迎来了我国航运建设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7.
上海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航运又是上海对外开放的蓝色纽带。2005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4.43亿吨,首次超过新加坡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00标箱,继续稳居世界第三位。然而,现有的自然条件和海运资源早已被充分利用,再要大幅提高上海港的吐吞能力和迈向既定目标:2010年基本确立国际航运中心地位;2020年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办法只有一个——向外“扩张”,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由此,迎来了我国航运建设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8.
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上海沿着20世纪90年代探索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新路筹划新世纪发展的奠基性的中长期计划。根据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建设以上海为中心,江苏、浙江为两翼的东北亚国航运中心的重要批示,中央已经明确上海要建设成为西太平洋南岸的国际性金融、经济、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在这样一个现实背景下,总体上判断“十五”计划的实施与以往五年计划的实施有很大的不同。在未来的五年中,我们要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实施上海“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战略;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环境下,处理和解决上海前进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背景中,实现上海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社会发展机制加快转变的过程中,指导上海的改革和建设实际。为此,“十五”期间,上海将在系统总结历史发展经验,深刻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围绕建设“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战略,不断提高城市的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和法治化水平,发挥城市的综合优势,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主线,着力研究和解决事关“十五”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现在,我们就上海“十五”计划实施中需要把握的若干重大问题,谈八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国际化城市,上海对其警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市公安局面向新世纪先后提出了探索“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国际特大城市特点”的公安工作新思路,提出了“率先建设—支高素质的公安队伍,率先建立适应国际大都市特点的警务运作机制,率先走上科教强警之路”的工作目标。今年初,上海市公安局又提出要将“率先建立与上海特大城市特点相适应的警务运作机制,着力提高应急能力、社会控制能力和打击犯罪能力”作为迈入新世纪上海公安工作的主攻方向。要提升国际性大城市警务工作,就必须提高上海4万警察队伍的素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新世纪总揽全局的战略问题。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小组测定,河北省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与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河北省现代化水平仅相当于他们的39.32%,大约到2052年才可基本实现现代化,晚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年份(2050年)两年,比上海晚37年,比江苏晚19年,比山东晚11年。河北省要早日实现现代化,必须主动地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对国民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高层商务楼群底部空间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高层建筑以及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概念,然后从实地调研出发,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高层建筑底部空间进行实地考察和现状分析,总结了当前建设所取得成就和存在的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刘军 《经济论坛》2005,(20):17-19
一、引言 上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简· 戈特曼提出了“都市圈”的概念,并认为 都市圈是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 空间组织形式。1976年,他在题为《世界 上的城市群体系》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纽 约、北美五大湖、东京、巴黎、伦敦和上海 六大城市群的观点。戈特曼所谓以上海 为中心的城市群,正是今天的长江三角 洲地区,这一城市群人口超过7400万, 面积10万平方公里,由上海、江苏沿长 江地区及环杭州湾地区16个城市构成, 达到了都市圈的规模。  相似文献   

13.
苏杨 《环境经济》2005,(11):58-58
四个现代化,一度曾是我国的“国标”。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祆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后来又加上国防现代化。自此,这四个现代化成为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斗转星移,当年的家庭三大件等诸多生活“指标”现在都没有资格“记件”了,现代化只提那四个,够不够?显然不够了!不仅北京、上海不够,即便在云南泸沽湖这样的山野边陲,也不够了。  相似文献   

14.
5月11日上午9点半,上海光大国际会展中心。浙江省暨杭州市名优特产品展销会刚宣布开幕,早已闻讯而来的上海市民蜂拥而入。“想不到,除了世博会展馆,上海还有这么闹猛的地方要排队的。”上海市民的踊跃,令参展代表不由感叹。  相似文献   

15.
上海的文化产业存在两大问题:吃现成饭和简单拿来主义;对遗产型文化的忽视.上海要真正成为“大上海“,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必须要在其遗产型文化即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上下功夫.提升上海文化产业要注意其高关联性.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上海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应当在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如果郊区不能实现现代化,上海的现代化最终也无法实现上海要建设成为世界级犬都市,必须大力推进郊区的现代化进程,彻底改变现代城市和传统乡村并存的二元社会结构在今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上海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郊区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是推进“三个集中”加强“三个集中”的政策和法律环境研究,对促进“三个集中”战略的顺利实施,对促进上海城乡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世贸大厦双子星座被劫机撞毁后,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地扬言要建“世界第一高楼”。似乎,超高建筑是经济实力的体现与现代化的标志。不信,请听有人在说,“到时候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也有摩天大楼,这将是北京的象征,将是我们的光荣。”“上海又要长高喽!”摩天大楼,真的值得我们顶礼膜拜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底蕴     
王溱 《商周刊》2014,(8):90-90
文韬武略。卓尔不群,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靠丰厚的阅历经历,靠“投机”,只能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相似文献   

19.
盏夏时节,“电荒”让苏南的工业企业像一群嗷嗷待哺的婴儿,渴望源源不断的电流注入它们体内。在我国缺电形势最严峻的“长三角”地区,市长们纷纷奔走于中西部,拼命地“跑煤”“跑电”,加快新建发电厂,全省到明年末可望缓解“电荒”,5年内让供电量翻番。但也有有识之士指出,根治“电荒”,不能单靠多建电厂这种“头痛医头”的做法,关键是要尽快对地方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叫停。  相似文献   

20.
主成份分析在确定主导产业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经济和谐发展的紧迫任务是建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而迅速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实力、宏观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选择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群),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我们曾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讨论了主导产业的确定原则及有关产业结构指标的设置方案。本文针对上海经济中的具体数据,利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得到了上海经济转轨时期的主导产业(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