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初搞报道时,往往凭道听途说写稿,不深入采访就草草成篇。因事情没感动自己,文章就是写出来,也不会感动别人。结果稿于发出去不少,就是不见报。产一次我写了一篇小故事,自以为是“大作”,保准一碰就响。可让老新闻干事一看,说太子巴了。我不信这个邪,就投向报社。编辑回信说:文字基础还可以,但没真情,不能发。又一次,我耳闻目睹了~件事,感到很有意思,便写了一篇稿,老干事看了说,真实但不见真情,不可能采用。结果真的石沉大海。那么,怎样才算有真情呢?我在思索寻觅。一天,下连采访,得知战士姚宏亮因见义勇为而受伤住院…  相似文献   

2.
敢于亮丑     
刚开始搞报道那阵子,我像大多数初学的报道员一样,也有过一段百投不中的经历。那是1991年5月,我参加完报道员培训班回到连队,写稿的热情很高。尽管训练一天累得气都喘不过来,但我仍然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写稿子,而且每天至少要写一篇。中午别人休息了,我就趴在床铺上写;晚上熄灯后,我以复习功课为由,悄悄地到连队会议室里去爬格子。每当别人问我在写什么的时候.我总是笑着说是写信。只要听到脚步声,我就急忙把稿子捂得严严实实的,生怕别人看见。稿子写完后,我总是匆匆忙忙看上一遍就悄悄地发走了。这样三个月下来,我投出的近百…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写好了一个导语相当于写好了一篇消息。”这话很有道理。一篇消息能否紧紧抓住读者,导语至关重要。同样一条消息,导语写得新颖别致,精彩动人,就能紧扣住读者的心弦,牢牢地吸引住读者的目光。反之,导语写得刻板老套、平淡乏味,读者看一眼便兴致全无。  相似文献   

4.
提出写字的问题,倒不是希望大家都成为王羲之,也不是提倡像前清的老秀才那样,一个字写半天,而是主张把字写端正,写清楚。我们写字,多半是叫别人看的。如果字迹写得潦草难认,模模糊糊,不但别人看不懂,就连自己过些时候都辨不得真面目,这实在是一桩罪过,不但害己,而且害人。很可惜,在我们新闻工作者当中,并不是所有拿笔杆的同志都注意这件事。有些人提起笔来,真是信笔一挥,“龙蛇飞舞”,潦草得让人看了头  相似文献   

5.
干了几年记者,写过一堆“本报讯”,却找不到丁点儿“成就感”。翻翻曾为自己博取过些许虚名的东西,大多是“事儿好”,套句广告词:“事儿好,稿子就好,读者爱看,见报带响,嗨,您瞅准喽,准能获奖。”“事儿好”的东西别人碰上可能写得更好,自己心里有数。跑了几年社会新闻,参加过不少“活动”,赶过许多“场子”。听汇报,赶场子写出来的东西,嘁里咔嚓,砍瓜切菜般发了不少。看看锅里是“白水煮白菜”,盛到碗里再看还是“白水煮白菜”。碰到有人说好,自己更是汗颜,为啥?自己心里明白,有些从“场子”里搬来的东西,搭眼一看就是“白菜”,自己却“扭扭角  相似文献   

6.
思辨或思辩,先要有思,而后有辨或辩。 现在的问题是,有些记者当得太慵懒,根本就不把“思”放在履行本职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只是把自己当成一个记录和整合材料的文字匠。 “思”,某种意义上讲,是带着警惕性去考虑问题,如果没有警惕性,那就会顺着别人设计的路子去思,很可能走入荒谬途径。山西某地的大规模“渗灌”工程一度被某些报刊宣传得很成功,其实是假的。写这些稿的记者也曾到当地去看过,路边水池成线,喷管成排,煞是壮观。但是,如果思想上对这种假象稍有一丁点怀疑,就会注意到这些池子都是干的,如果用手摇一摇喷管,这些…  相似文献   

7.
如何写活、写深、写好新闻通讯,一位资深记者在多年的写作和讲课中,总结了两句话:“把自己写进去,把别人写出来”。把自己“写进去”,就是要求作者深入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抓取第一手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动,先进入角色,融入其中,才能够把别人生动地展示出来。这两句话,对通讯写作及其它文体的写作都有指导和借鉴作用。把自己写进去,把别人写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和艰苦努力才行。特别是把“我”写进去后,文章中还似乎看不到“我”(作者),那就更不容易了。因此,有人说,“一个记者如果把‘我’写得很…  相似文献   

8.
我刚搞新闻报道时,启蒙老师告诉我,写新闻要学会掌握多种“武器”。要学会写消息、通讯、小故事,还要学会写言论,甚至连不属新闻管的小小说、散文、诗歌,也要学写。初学写消息时,老师讲要写好导语、背景材料、主体、结尾等,我似乎并没有听明白,写稿时总是找来几张报纸,凡带有“本报讯”字样的稿子,都认真去看,去研究分析,看它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然后就比葫芦画瓢,写自己的“消息”。每写一篇都这样去看别人的东西,看得多了,写得多了,就学会了写消  相似文献   

9.
鲁迅说,“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因此,“我辈评论事情,总须先评论了自己,不要冒充,才能像一篇说话,对得起自己和别人。”我以为,这话不仅概括了鲁迅评人论世的经验,而且也道出了报刊评论作者所应有的文德和修养。所谓“先评论了自己”,自然不是说自己有缺点者就不能评论别人,也不是说要在每篇评论中先都检讨一番自己。而是说,遇事先看看自己做得怎样,然后再想想如何去评论、要求别人。将心比心,表里如一,可以避免求全责备,苛责于人。倘若“冒充”完人,装出一副唯我正确或一贯正确的架势,只知训人,不知省己,自…  相似文献   

10.
银笙 《新闻知识》2001,(6):31-32
一篇稿子能不能成功,当然与谋篇布局和文字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深入采访。有人说“深入采访是成功的一半”,我以为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也许有些偏激吧。   深入采访就看你 是否挖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现在的一些记者到一个地方去采访,常常是随便问一问,要上几份材料就打道回府,这样怎能写出好的报道来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我总要挖出别人不知道的材料才结束采访。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文学创作上的例子。著名的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年青时曾拜福楼拜为师。他向福楼拜请教时,福楼拜讲了这样一段有见地的话:“如果…  相似文献   

11.
说话写文章,总要事先想得周密些,使别人一听或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如果说的话或写的文章,语意含糊不清,先后说法自相矛盾,别人就会听不懂、看不懂或发生误会,这就犯了“表达不周”的毛病。下边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2.
面对共同的采访内容及题材,如何在同城媒体记者集体采访中巧抓独家新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这首诗讲得很形象,就是要从不同角度来观察,用多向思维分析、取舍,寻找独特的视角,要看别人没看到的.要写别人没想到的。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40岁、55岁还是60岁,从不上班那天起,你在别人眼里就是老人了。昨天,你还能穿大红下恤,挂MP3.在会上侃侃而谈;今天,不过是没想起一个电话号码,你就琢磨自己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症。人们就这样“哐啷”一声,从中年跨入老年,对别酒,怯流年.情味减。看孩子.打麻将.孤独坐.有些人认了,有些人偏不信邪,钱柜K歌.网上写BLOG.追明星扮偶像,当驴族.随着时代的变化.老年生活也该转轨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听听他人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唐朝诗人朱庆余写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新娘子去拜见公婆之前的心理状态。新娘子用心化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把握,只好低声问一问身边夫丈:“这样化妆合适不合适?”由此想到,有些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写稿时偷偷摸摸,遮遮掩掩,写好后赶紧发走,唯恐别人看见,其胆子,还不如一个还未见公婆的新娘子。新娘子还敢低声征询一下夫婿的意见,而有的同志却连让别人看一眼稿子的勇气都没有。其实,初学写作,“丑””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让别人着一看指出“…  相似文献   

15.
古文有长篇巨制,也有写得短小精悍的,视内容而定。但写得短而精的古文,不等于内容非常简单,有的是尺幅而具千里之势。就内容看,虽不能与长篇比,也还是有变化,有转折,并不简单化,却写得非常短小,那是怎样写的呢?由于各种不同的文体有各种不同的写法,同样写得短小,体裁不同写法就不完全一样。因此,这里试举几篇体裁不同的短文来说说。先举一篇记叙文:  相似文献   

16.
我想要写一个普通人,一个不像有的人那样坚强,也不像有的人那样冷静,不像有的人那样聪明,也不像有的人那样理性,对,一个感性的人,一个努力在沙上建房子似的,想要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生活的徒劳的人,也许还是一个捂着伤口不让别人看,自己也不看的乐观的人,一个实在不懂得和怎样去应付,弄得满身满心全都是伤的痛楚的人,一个怕被别人落下,被别人孤立,被别人抛弃的认真的人…… 无论如何,还是要像自己希望着的那样生活。我想,姚姚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就是她像众人践踏的泥路一般低贱时,她都没有放弃自己对生活的要求,都不肯将就…  相似文献   

17.
早些年我爱诗,先是爱看别人的诗,后来便是自已写,再后来不但写,还拿出去发表让别人看,但人过中年,写诗便成了偶尔之举,且绝不看诗了。原因很简单,生怕自己过了诗的年龄  相似文献   

18.
“斧砍枣树非无情”。这句农家谚语对我来说有着其独特的内涵。记得我刚开始搞报道时,总怕自己写的东西别人看不明白,又怕写得少落下个“不会写稿”的评语,写起来总是东扯葫芦西扯瓢,呼咦个没完,一则消息也近千字。领导看了直说没味,更别说变成铅字了。那时心情槽透了,连走路都怕碰见人。就在那年枣花飘香的时节,我探家时带上了数十篇自认为理想但没发表出的作品,去看望在乡村教书的大哥。大哥不仅书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虽然他经常在书信中给我指导,但终因纸上得来终觉没,令我这块顽石一直不得开化,连个“豆腐块”也难得见上…  相似文献   

19.
“亮”红灯     
“这稿子不能发!”小李写了篇关干制配连举行“党在我心中”庆“七一”文艺晚会的稿子。不曾想,在发稿时碰上了部长姚明林亮出的“红灯”:“这稿不能发!”原来,小李认为“七一”、“八一”之类的应景稿,等过后再写,十有八九是马后炮,只有提前写,待稿子寄到报社,正好编辑部需要这类稿子。于是,“六一”才过不几天,“七一”的稿子他就写出来了。姚部长像是瞧出了他的心事,说:“这样写稿不好,稿子见了报,官兵有意见。你看这样写行不行?”最后,姚部长帮他定了一篇言论稿。“这假不能批”小于写稿写了半年多,稿子寄走近百篇,…  相似文献   

20.
阅读的角度     
阅读需要角度。角度和感觉常可划等号。大仲马写《三剑客》,小仲马写《茶花女》,血缘的关系并不能改变各自的寄托。情感这东西,固然需要理智来稀释,但从纯粹意义上,它是人类内心最隐秘,也是最不易说清的。因此你只能感觉,用自己的感觉感觉别人,听别人的感觉来印证自己。这非常重要。就如同我们吃一枚橘子,有说酸,有说不酸,甚至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