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了保护并联电容器组用的MOA的各类接线方式及其限压效果。利用TNA对不同电容量、X_L/X_O、U_m/U_(ImA)情况下的Ⅰ型与L型避雷器的吸收能量进行模拟试验研究;用EMTP程序计算了两相重燃过电压下Y型避雷器的吸收能量。并根据试验、计算结果,分别给出了计算各型避雷器吸收能量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2.
避雷器能量吸收与均流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多柱并联避雷器的电阻片之间存在电流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影响多柱并联避雷器整体能量吸收能力。分析了影响避雷器电流分布不均的因素,利用专门的试验回路分别对4柱并联的单片电阻片、多片电阻片和电阻片柱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为达到均流的目的,避雷器电阻片配组时,电阻片的U1mA相差不宜超过0.5%,残压不宜超过1%,避雷器各柱电流分布不均匀系数应小于110%。  相似文献   

3.
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中,避雷器组在限制过电压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能量,部分位置避雷器组的吸收能量设计容量达到30 MJ,需要大量电阻片组成上百柱并联进行分流,随之出现了部分电阻片老化较快率先损坏导致避雷器组故障的问题.为提升大规模多柱并联避雷器组运行可靠性,提出了基于避雷器组中各电阻片吸收能量均衡的配组算法.首先探讨了Zn...  相似文献   

4.
110 kV荔茂线60#杆为大跨越三联杆,A、C相杆的避雷线对B相(中相)导线的保护角为51°时,不起保护作用,使60#杆B相(中相)导线易遭受雷击,造成绝缘子串闪络。为解决60#杆的雷害问题,安装了线路避雷器。对线路避雷器雷击动作后杆塔相邻相绝缘子串的耐雷水平的计算结果表明:线路避雷器除了可防止相绝缘子串遭雷击闪络而引起线路跳闸外,还可利用其雷击动作时向导线分流部分雷电流,从而降低杆塔分流系数,将杆塔相邻相绝缘子串的耐雷水平提高了约7%。近两年的线路运行表明,采用线路避雷器是线路防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配网线路避雷器雷击放电电流特性是其动作负荷、残压、型号选择、试验考核和运行寿命评估的关键依据。在建立配电网输电线路防雷计算模型的基础上,用电磁暂态计算程序ATPEMTP对无避雷线的典型10 kV配电线路在不同雷击途径下流经线路避雷器的雷电放电电流和吸收的雷电放电能量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了不同波形、幅值雷电流侵入时,不同杆塔冲击接地电阻下,线路避雷器的放电电流和吸收能量特性,分析了雷电流幅值、波形、冲击接地电阻对放电电流的幅值、波头时间、波尾时间和避雷器吸收能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雷直击线路时,避雷器放电电流幅值和吸收能量均随冲击接地电阻阻值的增大而减小,而雷击塔顶时相反。  相似文献   

6.
10 kV配网类避雷器在我国配网过电压保护中起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基于GB/T 11032-2010(IEC 60099-4:2009 MOD)标准的要求,我国10 kV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产品质量有了稳定的提高.近年来,随着国网、南网对重负载配电避雷器的成功研制和推广应用,以及IEC 60099-4:2014、新修订...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晰110 kV交流避雷器4/10μs大电流冲击耐受能力现状及其失效的原因,验证整支避雷器与其电阻片作为试品的等价性,提出抽检试验评价规则建议,提升入网避雷器质量。本研究以110 kV(66 kV)交流系统及线路用瓷外套、复合外套“管型设计”和复合外套“缠绕型设计”避雷器为研究对象,在对比分析现行国家标准及电力行业标准差异的基础上,采用试验手段研究整支避雷器及其核心元件电阻片的大电流冲击耐受能力;对比不同结构的避雷器、同一避雷器与其电阻片之间大电流冲击耐受能力的差异。研究发现整支避雷器的大电流冲击耐受性能与其电阻片性能不等价。设计A结构避雷器的大电流耐受性能较设计B结构(同电阻片尺寸时)更有保障。分析大电流冲击耐受试验前后试品电气参数变化规律,发现110 kV(66 kV)交流避雷器耐受大电流失效的主要表现是冲击后试品工频参考电压和残压变化率超标,外观损坏导致的避雷器失效占比较少。对于110 kV(66 kV)交流避雷器的大电流冲击耐受抽检试验,建议采用DL/T 815-2021标准的判定规则;建议设计A结构的避雷器可使用电阻片或整支避雷器(避雷器本体)作为试品,使用整支避雷器试品...  相似文献   

8.
对低压并联电容器装置的接线方式、投切装置的选用、电容器参数及串联电抗器电抗率的选择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1 000 kV特高压南阳站110 kV并联电容器补偿装置管母支撑绝缘子进行了受力及风荷载仿真分析,得出在支撑绝缘子等部件结构完好的条件下,在正常运行过程中,绝缘子不会发生破坏,仅当端部受到大于400 kg以上的集中载荷作用时,绝缘子才可能发生破坏的结论。为特高压工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可控自恢复消能装置避雷器采用防闪络结构,可以有效防止单个电阻片侧面闪络引起整只避雷器故障,并通过监测系统及时查找故障点,以便得到及时处理,不会造成线路异常停电。避雷器具有并联柱数多、吸收能量大、动作次数多、通流时间长的特点。研究电阻片多次冲击能量耐受以及耐受后电阻片的性能变化情况,对确保避雷器长期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试验以平高东芝(廊坊)避雷器有限公司用于白鹤滩-江苏工程虞城站可控自恢复消能装置避雷器的电阻片为对象,研究了电阻片依次进行210次冲击能量耐受试验、加速老化试验、大电流冲击耐受试验以及热稳定试验,分析试验过程中电阻片的特征参量变化情况,以及将耐受210次冲击能量耐受试验后的电阻片与新电阻片进行比较试验,分析电阻片间特征参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电阻片经受210次冲击能量耐受后,电阻片保护性能没有明显变化,电阻片性能满足工程需求。  相似文献   

11.
断路器在投切并联电容器组时,若断路器断口暂态电压高于绝缘耐受电压,会引起断口电弧重燃,产生较严重的过电压,需要使用避雷器抑制过电压.然而避雷器接线方式对过电压的抑制效果影响很大.以吉林省66 kV变电站作为研究对象,使用EMTP-ATP仿真研究分析了不同接线方式下避雷器对并联电容器组重燃过电压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2.
为确保带均压电容的避雷器安装质量,标准GB 50150-2016推荐进行工频参考电压试验,但是在实际中由于种种原因执行不佳.通过介绍一起典型的在运行中通过红外成像发现750 k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异常发热缺陷,通过现场检查、试验和解体分析,发现均压电容脱落.根据现场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利用电容量测试、局部放电和工频参考电压测试来诊断均压电容安装质量,并给出具体的案例.此外,通过对某只故障避雷器技术改造后,利用电容量检测来确保均压电容的安装质量,并给出了判断标准.最后,针对带均压电容的避雷器,提出了有效的检测手段,对避雷器的运行维护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一起110 k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MOA在运行中爆炸事故,通过现场检查、试验和解体分析,确定MOA密封不良导致内部受潮。MOA内部受潮劣化后,其运行电压下全电流及阻性电流均增大。在遭受雷击后,MOA发生击穿事故。对此应加强巡检、带电检测和在线检测等多种措施来避免此类事故。  相似文献   

14.
描述某110 kV线路带绝缘子间隙避雷器爆炸事故,根据爆炸现场实物情况、现场雷电监测数据以及邻近杆塔实际测量情况,分析避雷器爆炸的原因,采用EMPT软件模拟计算雷电流下,线路有无避雷线和杆塔接地电阻大小对线路避雷器能量吸收的影响。建议架空线路在无法安装避雷线时,要尽可能降低线路杆塔的接地电阻,以降低线路避雷器烧损率。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110kV小型化GIS罐式(单相)避雷器结构、特点,对避雷器的电场、电位分布和机械强度进行了计算,并指出内部绝缘气体压力确定的原则。通过试验验证,避雷器的结构设计是合理的,达到了小型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110kV GIS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电场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有限元法对 1 1 0 k V GIS用一相一罐式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内部电场强度分布进行了计算。讨论了均压罩对氧化锌电阻片荷电率及最大场强点的影响 ,从而给出了一种较为合理的均压罩结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起110 kV线路终端无间隙复合外套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爆炸事故同批次试品的解体检查试验,指出整体密封性能较差导致运行受潮,是加速了电阻片老化的主要原因;针对线路终端避雷器运行条件和运行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出运行管理和试验维护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攀钢振兴变电所110 kV GIS避雷器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讨论了攀钢振兴变电所110kvGIS避雷器在运行中1毫安电压(UlmA)降低的现象,针对避雷器的选材及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确定和优化了避雷器的各项参数。改造后,确保了避雷器本身的安全运行,同时也保证了整个GIS供电系统的安全和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19.
以泸州110 kV玄石线为例,介绍了如何最大限度提高输电线路耐雷水平的方法:一分析线路的杆塔参数和地势,找出需要进行重点防护的地区;二通过理论分析和电磁暂态仿真,比较不同避雷器安装方式的防雷效果。分析了冲击接地电阻对耐雷水平的影响以及线路避雷器吸收的雷电放电能量,确定了线路型避雷器的参数要求。对玄石线110kV输电线路耐雷水平进行仿真计算,易击杆塔的耐雷水平可从76kA提高到410kA。因此,在特定区段合理安装线路型避雷器,大大提高了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