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解决传统设计模式下手工设计效率低、二维图纸不直观、协同设计难开展及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针对生态河湖工程设计阶段涉及的河道堤防、水工建筑物、生态景观及多专业协同,通过 BIM 技术建立更加真实的三维地形模型,进行参数化、联动式河道堤防设计,再建立水工、景观等建筑物 BIM 模型,利用多专业协同技术,对模型进行整合,构建 BIM 技术全流程设计体系。该体系贯穿整个设计阶段,对工程项目进行数字化、可视化表达,构建可实现各参与方协同工作、数据共享的同一数据模型,设计更快速高效,整个工程项目更加直观,可提高项目设计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工程生产效率、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的智能化设计,构建了智能设计系统。系统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技术对工程结构进行三维建模,并对所建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以验证模型是否符合约束条件,系统内置可随时调用和修改模板资源库,以便对设计工程结构进行优化。将系统投入应用,应用结果显示,系统建立的BIM模型达到了LOD400精度等级,具有较高的建模精度,所建模型的静力分析结果均符合设计要求。将智能设计系统与其他系统进行对比,对比结果显示,设计系统的响应时间和建模时间比其他系统更短,使用体验较好。可见,基于BIM技术的水利水电工程智能设计系统具有较为优秀的设计性能,设计速度较快,实现了工程设计的智能化、数字化,有利于提高工程设计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水利建设行业的数字化技术发展,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的数字化转型,以崇明岛堡镇港等 4 座水闸外移工程为例,基于 BIM 技术进行参数化设计研究与应用,通过协同设计、参数化模板库、精细化建模、有限元分析等技术实现 BIM 技术在数字设计中的全要素和全过程的应用,推动水闸建设的数字一体化设计的发展,提升设计品质和效率。另外,通过构件数据编码与数字化模型管理平台相连通,实现模型构件、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及传递,为全生命周期内的智慧工程应用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有效推进设计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为后续其他水利工程项目的 BIM 应用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建立环境设计应用型人才多专业协同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具有各类型高校办学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发展道路和各类型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现状,建议按照环境设计实际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顺序,以BIM平台作为枢纽,结合各类型高校的办学特色进行多专业协同授课,旨在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环境设计应用型人才,推动我国当代环境设计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朱慧娴  徐照 《图学学报》2021,42(2):289-298
为顺应国家建筑产业化、智能化发展的政策引导,针对当前装配式建筑专业信息缺乏关联、模 型利用不充分、数据传递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自上而下设计方法。以装配式 建筑的设计阶段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基于 BIM 技术的装配式建筑自上而下设计流程。结合装配式建筑的标 准化构件设计和组装特点,提出一种基于自上而下设计的装配模型,并从层级和专业 2 个角度描述了模型的架 构。针对各专业模型传递时的数据信息标准化、一致性问题,通过工业基础类(IFC)标准对装配模型进行实体和 属性集的扩展,提出基于 IFC 标准的各专业、各阶段的自上而下设计信息协同。经实例验证了 IFC 扩展装配模 型的自上而下设计可行性,为装配式建筑的协同设计提供了有益的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建筑项目信息化建设中大量数据交互的准确性与稳定性,解决设计与施工等各专业系统之间的协同作业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基于BIM与3DGIS技术,利用REVIT API结合C#.Net语言,实现BIM到3DGIS的转化,自主研发城建信息化平台。该平台有三维审图、文档与系统权限管理、属性查询、日照分析等功能,具有便捷、高效率等优势。该平台实现了城市大场景的快速显示和建筑精细化共存,以及建筑项目科学化、信息化、高效化、智能化管理,促进了智慧城市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BIM技术优势突出,因而研究了BIM模型技术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的应用。对装饰装修BIM模型的创建,提出具体的注意事项,并利用BIM模型技术协同设计、可视化、设施管理等功能,方便快捷地开展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工作,推动装饰装修步伐,规范市场环境,使建筑装饰装修生产由无序走向有序。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上海市2018年水务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现状及水务重大工程2019年建设计划,上海市水务水利工程数量、体量和复杂度逐年增加。为了贯彻落实上海市及水务局关于推广BIM应用技术的文件精神,顺应政府工程监管信息化的发展,缓解工程管理监管难度,上海市水务局在前期已开展的相关BIM模型轻量化展示、3D GIS等关键技术预研的基础上,决定建设BIM数据中心及相应的水务应用管理协同平台。项目管理平台利用云架构,大数据,BIM,3D GIS,无人机数据采集等技术,系统基于B/S结构,BIM模型轻量化采用WebGL 3D绘图协议,实现二维与三维结合、实景和BIM模型结合。该平台在模型共享、工程数据共享、工程展示及监管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智能体的空间信息协同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空间信息的利用已经深入到各专业应用领域,充分利用空间信息需要多部门的协同合作。多智能主体技术为实现多个体之间的协同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分析了协同分析的处理过程和协同空间分析的任务分解模型,设计并论述了多主体之间的消息传递机制、协作方式和系统体系结构,实现了一个基于多智能主体技术与空间信息的协同分析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掌控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在详细分析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设基础上,基于项目管理软件产品的多种引擎支撑及功能模块的实现使系统数据互联互通,通过 BIM 技术建立模型实现工程建模可视化、虚拟化管理,完成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可为工程建设管理的各部门提供协同工作平台,实现数据信息的填报、发送、处理,以及业务的协同共享,提高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和项目投资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湖南省水利管理智慧化,推进水利现代化,以湖南省省水利工程大数据融合为基础,各类水利数字工程和专业分析数学等模型为支撑,智能决策和智慧应用服务为出发点,对现代水利信息技术平台进行探索,主要研究水利信息技术平台中的工程可视化系统。该系统采用物联网、建筑信息模型、三维地理信息系统、BIM轻量化引擎等技术方法,定制化开发各项功能,通过分析典型堤垸、规划管理及工程建设管理等3个典型应用场景的建设,表明了平台在不同场景下的都可适用。本研究可推动水利数字工程的实施和应用,提升水利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BIM 的运维管理研究与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建筑物的运营维护阶段中引入BIM 技术可以得到显著效益。尽管近年来相关文献 发表数量持续增长,但目前国内外运维阶段的BIM 研究与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为此在广泛的文 献调研的基础上,从技术层面和应用层面对当前国内外BIM 运维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介 绍其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及相关系统研发现状,进而归纳了已经实现的各种运维功能和项目应用情 况。在总结现状的基础上,最后讨论了该领域现存的挑战和瓶颈,并针对性地展望了BIM 运维未 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协调困难、现场安全与质量难以监管到位、进度因素复杂难以控制等难题,围绕“安全、质量、成本、进度”等工程控制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落地,结合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对工程建设期智慧应用进行总体规划,建立统一的数据、技术及应用标准规范,利用云计算、流程引擎、物联网、大数据、BIM和GIS等关键信息技术,通过搭建所有参建单位使用的统一协同平台,部署覆盖工地现场管控的自动感知与智能预警,汇聚数据资源池,可视化数据综合分析等,实现工程建设管理流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工程的建设管理提供管理手段与辅助决策支撑工具。目前已在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管理中实际应用,可有效落实对工程建设管理各环节的精细化管理,保障工程建设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为行业大型水利工程提供智慧水利建设的典型解决方案和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14.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and related digital innovations can serve as a catalyst for more transparency, tighter integration, and increased productivity in the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y. Yet, many project teams struggle with how to work based on the new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design based on shared information systems like BIM requires changing traditional and institutionalized work practices and routines.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BIM design in a large healthcare construction project serves as an example for how commonly experienced challenges can be overcome. The project has been awarded BuildingSMART's 2015 award for ‘outstanding open BIM practice’ making it Norway's role model for BIM practice. Based on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 we identified the following set of key factors enabling digital collaboration in this project: change agents, new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a cloud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BIM contracts, and a BIM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finding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may serve as an example for BIM implementation and collaborative work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  相似文献   

15.
传统水利工程通常存在管理模式复杂、施工信息繁多、数据收集困难、可视化程度低等问题,研究在复杂管理模式下的信息化的工程管理手段,可有效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实现工程精细化管理。以海南省重大水利工程智能建造系统为例,提出 GIS + BIM 的水利工程两层级(集团级和项目级)架构的工程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管理模式,可通过 PC 端和移动端 App 操作,结合工程建设期内各建设、监理、施工、设计及其他参建单位的工程建设管理需求,实现工程进度、质量、投资、安全等全要素的智能化管控。实际工程应用表明:该模式在复杂管理组织模式下能较快适应现场实际需求,发挥作用,为管理模式复杂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群施工期的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为例,采用GIS+BIM数字化技术,对滇中引水工程数字化场景构建技术进行探索,旨在为长距离引调水工程的数字孪生底座构建提供可行的技术路径。通过GIS三维模型构建、BIM模型构建及模型集成的研究,对比了主流的GIS三维建模高精度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技术,阐明了三维GIS大场景搭建、工程实景三维模型建立、多类型引水建筑物建模的方法,同时提出了工程数字化模型集成的成套技术路线,采用新一代三维驱动引擎,通过投影变换算法实现长距离不同工程坐标系下BIM模型在标准GIS球面场景中的无缝拼接,达到全线模型的集成,构建了工程三维应用的数字化基础,可为水利工程数字孪生建设抛砖引玉,提供建设指引。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大背景下,为在某升船机塔柱结构某升船机数字化升级项目中实现智慧化模拟,完善可视化和数据交互能力,研发一个结构仿真可视化平台。平台采用WebGL技术,在网页端对有限元网格模型进行重绘;提供云图及变形动画渲染功能用于展示前、后处理数据;研究有限元数据处理、模型面片和云图渲染优化技术,用于高效渲染。平台在某升船机数字化项目中得到了良好应用,可视化功能可用于常用结构分析,并基于平台接口开发监测对比功能,提高运行管理单位对结构安全的分析水平。相关技术可用于其他水利水电工程结构的仿真可视化平台当中。  相似文献   

18.
针对长距离引调水工程建设期线路长、现场监管难、参与方多、沟通难等问题,以滇中引水工程建设期为例,根据项目特点及管理要求,建立BIM标准体系,创建建设期BIM模型,实现BIM协同,进行施工模拟及可视化交底。应用BIM技术实现电子沙盘及虚拟漫游,并通过BIM模型将建设期数据整合挂接至“智慧滇中引水”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融合GIS技术,进行工程建设辅助管理及文明施工监管,从而对安全质量、投资控制、进度管控、施工形象、现场监控等工程建设期核心内容,进行协同监测及管控并实现可视化图表展示,落实工程建设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为BIM技术在长距离引调水工程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