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自制淀粉基抗静电剂为主,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抗静电聚丙烯(PP)材料,并通过高阻仪对比研究了非离子型抗静电剂、离子型抗静电剂及无机盐单一和复配后对PP制品抗静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基抗静电剂与离子型抗静电剂复配后起到协同抗静电作用;淀粉基抗静电剂单一改性PP制品的抗静电效果及其耐久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4种抗静电剂在PE-HD中使试样表面电阻值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分析了其在PE-HD中的析出速度大小;分析测试了不同抗静电剂在空气中的吸水率大小及添加有不同种类抗静电剂的材料的单位表面吸水量与其表面电阻变化量的关系,据此分析了其抗静电规律和特点,得出抗静电剂的抗静电效果主要与其吸水量有关;并分析了离子型抗静电剂与非离子型抗静电剂抗静电机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似文献   

3.
采用添加型抗静电剂的方法,探讨有机抗静电剂、有机抗静电剂与无机超微细粉体复配后在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中,对其电阻的影响.并分析了加入抗静电剂、复配抗静电剂以后,材料性能的改变效果.  相似文献   

4.
不同抗静电剂对聚丙烯抗静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不同配比的多元醇脂肪类抗静电剂、磺酸类抗静电剂改性聚丙烯(PP)抗静电材料;分别考察了两种抗静电材料的体积电阻率、表面电阻率、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和表面硬度。结果表明:两种抗静电剂的加入都能够降低PP的表面电阻率,起到抗静电效果,而多元醇脂肪类抗静电剂的效果要比磺酸类抗静电剂突出;两种抗静电剂对PP体积电阻率影响都不大。此外,两种抗静电剂的加入会降低PP的拉伸强度和表面硬度,对冲击强度影响不大。在PP中添加6份多元醇脂肪类抗静电剂,抗静电效果最佳,其表面电阻率为4.7×1011Ω,拉伸强度为27.28MPa,冲击强度为4.9kJ/m2,邵氏硬度为64.8。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4种抗静电剂在PE-HD中的应用效果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4种抗静电剂在PE—HD中使试样表面电阻值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分析了其在PE-HD中的析出速度大小;分析测试了不同抗静电剂在空气中的吸水率大小及添加有不同种类抗静电剂的材料的单位表面吸水量与其表面电阻变化量的关系,据此分析了其抗静电规律和特点,得出抗静电剂的抗静电效果主要与其吸水量有关;并分析了离子型抗静电剂与非离子型抗静电剂抗静电机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似文献   

6.
田瑶珠  程利萍  秦军  伍玉娇  黄安荣  游邦升 《塑料》2012,41(5):10-12,102
文章以淀粉为重要原料制备了1种抗静电剂。将其添加在HDPE材料中,研究其在HDPE材料中的抗静电作用。结果表明:当抗静电剂质量分数超过1%,该HDPE复合材料的抗静电性能在1个月后优良;该复合材料的抗静电耐擦拭性能优良;该抗静电剂对HDPE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配制了以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硬脂酸和氢氧化钾为主要成分的离聚体型抗静电剂。将合成的抗静电剂添加到聚乙烯中,测试了其在不同添加量下通过挤出、注塑和流延后得到的聚乙烯片材的表面电阻率、拉伸强度、弹性模量,评价了抗静电剂使用的永久性。并将其加入到聚丙烯中考察材料的抗静电效果。结果表明,经处理后材料仍具备良好的抗静电能力,且显示出永久性抗静电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韦坚红  王坚毅 《塑料工业》1996,24(3):107-110
S型抗静电剂是一种阳离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协同剂按一定比例组成的复合型抗静电剂。介绍了S型抗静电剂的合成路线,考察了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抗静电效果。在催化剂作用下,直链烷基伯胺和环氧乙烷生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协同剂作用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再与高氯酸和环氧乙烷进行季胺化反应,得到产品S型抗静电剂。  相似文献   

9.
采用抗静电剂与氮-磷阻燃剂进行复配,制备了阻燃抗静电改性聚甲醛,并研究了阻燃抗静电复配助剂对聚甲醛的表面电阻率、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导电炭黑和碳纳米管含量的逐渐提高,聚甲醛复合材料的表面电阻率逐渐降低,其中碳纳米管效果更佳;当复配体系中聚磷酸铵/三聚氰胺尿酸盐/热塑性酚醛树脂/碳纳米管比例为20/7/3/10时,聚甲醛复合材料的阻燃级别为FV-1级,表面电阻率为104Ω,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为46.2 MPa和3.8 kJ/m~2。  相似文献   

10.
塑料抗静电剂复配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阐述了塑料抗静电剂的作用机理,探讨了抗静电剂在塑料内部的扩散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对开发、研制复配物的重要性,介绍了近期国内外抗静电剂复配技术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利用废弃生物质咖啡渣(CFG)填充反应改性制备具有慢回弹特性的聚氨酯泡沫,对其发泡行为,泡沫的回弹特性、力学性能和隔热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FG参与聚氨酯聚合的链增长反应,同时减少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与水反应产生的发泡气体量。此外,CFG含量对泡孔结构和泡沫性能具有影响作用。在40 %(质量分数,下同)的CFG填加量时,聚氨酯泡沫的开孔率从57 %降低至15 %;其拉伸强度和模量分别提高至0.15 MPa和33.5 MPa,热导率降低至0.050 W/(m·K);在37 ℃下,其回弹时间大于3 s,具有良好的慢回弹特性;CFG填充改性具有对慢回弹聚氨酯泡沫泡孔结构和性能的调控效应。  相似文献   

12.
采用熔融挤出法制备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硬酯酸钙改性磷石膏,讨论硬脂酸钙用量及改性磷石膏添加量对PC/ABS合金的力学性能影响。利用吸油值接触角测试磷石膏改性效果,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流变性能测试研究改性磷石膏的微观形貌和流变性能。结果表明,硬脂酸钙与磷石膏表面发生反应降低其表面亲水性,改性剂用量为0.5 %时对PC/ABS体系力学性能的提升效果最好;改性磷石膏最佳添加量为10 %时,PC/ABS/改性磷石膏的拉伸强度为45.29 MPa,较纯PC/ABS合金提升了9.10 %;弯曲强度为137.87 MPa,提高了25.27 %;冲击韧性为11.50 kJ/m2,提高了26.37 %。  相似文献   

13.
在悬浮聚合体系中以水滑石(LDH)作为分散剂制备的聚合物为壳体,正己烷为芯材的微胶囊。微胶囊受热后壳体软化、芯材气化产生热膨胀效果。改变LDH用量探究微胶囊粒径和芯材含量的变化规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热失重仪、静态热分析仪分析了不同LDH用量时制得的热膨胀微胶囊的微观形貌、粒径、发泡剂含量和膨胀性能。结果表明,当LDH的用量增加到5 %(以水相质量为基准,下同)时,微胶囊表面光滑,球形较完整,平均粒径降到11 μm,发泡剂含量提高到16 %(质量分数,下同),热膨胀性能良好,Dmax达到750 μm。  相似文献   

14.
采用钛酸酯偶联剂对碳酸钙晶须进行改性,研究改性碳酸钙晶须对炭黑/天然橡胶/丁腈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碳酸钙晶须的表面性质改变,有效改善了碳酸钙晶须与橡胶基体的相容性,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储能模量,增强了Payne效应,对耐油性能影响不大;当改性碳酸钙晶须用量为4份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5.
聚合物共混可以制备出兼有几种聚合物特性的共混膜。为了提高气体分离膜的综合性能,以2种不同型号的聚醚共聚酰胺(具有高选择性的Pebax1657和具有高渗透性的Pebax2533)为膜材料制备了气体分离膜,并对分离膜进行结构表征、分离性能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Pebax2533含量的增加,聚酰胺段的链间距逐渐增大,自由体积分数增大,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断裂伸长率逐渐提高;与纯Pebax1657膜相比,共混膜的CO2和N2渗透系数同时增大,N2渗透系数增加速度较快;选择性逐渐降低;与纯Pebax膜相比,两者共混后的膜的综合性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周健辉  孙玲  马跃  廖智 《中国塑料》2019,33(3):32-37
采用熔融共混和注射成型制备了改性耐热聚酰胺66/聚乳酸(PA66/PLA)共混物,经热处理后,探讨了PLA含量对共混物的断口样貌形态、力学性能以及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LA与PA66具有一定的相容性,当PLA的含量不超过10 %(质量分数,下同)时,PA66/PLA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在PA66的93 %以上,其断裂伸长率对比PLA得到了倍数级的增长,是PLA断裂伸长率的8.6倍;当PLA的含量不超过20 %时,共混物的结晶性能变好,提升结晶速率,缩短结晶时间,结晶度有所提高;但当PLA的含量超过20 %以后,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借助中红外分析技术和化学计量分析,建立常见鞋底材料种类鉴别的分类模型,为鞋底种类鉴别提供有效的新方法。基于鞋底红外光谱矩阵数据,建立了层次聚类模型和K近邻模型。结果表明,K近邻模型中,43个样本分为7类,这与层次聚类模型中,组间平均距离为8时样本的分类结果一致;K近邻下,分类样本呈5个聚集区域,其中H、G、K 3类样本分布情况明显,相比较A类,E类分布较为集中,聚敛程度较大,L类分在E类,M类分在A类;模型总分类准确率达95.35 %,分类结果理想;选取各类中的一个样本,对其开展谱图解析,得到样本主要成分有顺丁橡胶、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氨酯、异戊橡胶、聚氯乙烯和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中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分析可作为鞋底材料种类鉴别的一种无损、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超分散剂的构思与企业的实际要求,设计并制备了一种以聚(己二酰 -己二醇 -邻苯二甲酰)(AA-HG-PA)为溶剂化链的超分散剂,锚固基团选择 N,N-二甲基氨基丙胺、 N,N-二甲基乙醇胺或多乙烯多胺。研究发现,当溶剂化链中单体配比为 n(AA)∶n(PA)∶n(HG)=8∶4∶13,相对分子质量为 3 000时,涂料细度可以降到 15 μm,分散体系稳定。当用多乙烯多胺作为锚固基团时,超分散剂对涂料的降黏性能以及漆膜的色相、光泽等性能与进口超分散剂接近,超分散剂在漆料中的储存稳定性达到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9.
将聚丙烯(PP)和纳米碳纤维(CNF)共混后,通过双螺杆挤出制备成不同组份的复合粒料,采用注射成型加工制备实体和发泡试样,研究不同CNF含量对PP基体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NF含量的增加,微孔样品中的孔径显著的减小同时泡孔密度增加;注射成型的样品中,添加CNF后的模量和拉伸强度略微降低,但微孔注塑的PP/CNF复合材料的性能呈现出相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以次磷酸铝(AHP)和三聚氰胺氰脲酸盐(MCA)为阻燃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阻燃聚氨酯弹性体复合材料(FR-TPU),采用热失重分析、极限氧指数、UL 94 垂直燃烧测试、锥形量热测试、力学性能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FR-TPU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阻燃性能、燃烧性能、力学性能和炭渣形貌。结果表明,AHP与MCA复配可明显提高FR-TPU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成炭率和阻燃性能;TPU/AHP-MCA20的极限氧指数为30.5 %,并达到UL 94 V-0级,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和总热释放量(THR)分别下降至436 kW/m2和55.5 MJ/m2,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25.45 MPa和588.3 %;AHP与MCA复配可明显提高TPU/AHP-MCA20炭渣的致密性,从而有效抑制燃烧区域物质及能量交换,提高复合材料的火灾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