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研究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FC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对照分析FC方案和环磷酰胺联合长春新碱、阿霉素、强的松(CHOP方案)治疗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FC方案组与CHOP方案组完全缓解率分别是33.3%和14.3%(P=0.175),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52.4%(P=0.031).两组方案对WBC、PLT的抑制程度以及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C方案诱导治疗成人CLL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CHOP方案.其中总有效率两组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方案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C方案可以作为成人CLL患者一线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张振江 《基层医学论坛》2016,(28):3929-3930
目的:分析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联合应用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及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环磷酰胺和氟达拉滨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环磷酰胺和氟达拉滨联合利妥昔单抗进行治疗,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36.67%(P<0.05)。结论采用氟达拉滨与环磷酰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疗效更加显著,并且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7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其中52例患者接受FC方案(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进行治疗,即为实验组,而48例患者接受CHOP方案(环磷酰胺联合强的松、长春新碱以及阿霉素)进行治疗,即为对照组,最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缓解率为84.6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CHOP治疗方案,FC治疗方案对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也没有明显差异。因此,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以氟达拉滨为主的化学治疗方案成为治疗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SLL/CLL)的主要手段,但往往伴随着骨髓抑制及免疫抑制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无法耐受。氟达拉滨是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及恶性淋巴瘤的新药,本研究评价了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FC)+米托蒽醌方案治疗SLL/CLL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及患者的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氟达拉滨与环磷酰胺联合用药与氟达拉滨相比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2年第3期)、计算机检索CNKI(1994~2012.3)、CBM (1978~2012.3)、VIP(1989~2012.3)、PubMed(1966~2012.3)、EMBASE(1974~2012.3),同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和参考文献,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半随机对照试验,按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结果分析.结果:共纳入3个随机对照试验,104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氟达拉滨与环磷酰胺(FC)联合用药与氟达拉滨(F)单一用药相比①完全应答率(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65,95%CI(2.57,8.39)];②部分应答率(P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1,95%CI(0.64,1.30)];③完全缓解率(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77,95%CI(2.50,5.69)];④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26,95%CI(1.74,2.92)];⑤3个研究均报道了不良反应,从总体看来FC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F组.⑥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C组在完全应答率、完全缓解率、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不良反应方面明显高于F组;但部分应答率,生存时间两组化疗方案相比没有明显差别.而且限于纳入研究方法学方面的局限性,其确切的疗效和安全性还不能肯定,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6.
我们应用氟达拉滨联用环磷酰胺治疗16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取得了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梁兴林  吴炜  夏瑞祥 《安徽医学》2013,34(9):1354-1355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FC)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FC方案治疗的CLL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临床分期及疗效,同时观察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30例患者中,10例(33.33%)获得完全缓解(CR),8例(26.67%)为部分缓解(PR),总缓解率为60.00%;Binet A+B期总缓解率(80.00%)明显高于C期总缓解率(20.00%),治疗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感染。结论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用药安全性好,有效率高,大大提高了CLL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氟达拉滨合用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0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氟达拉滨合用环磷酰胺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环磷酰胺合用安慰剂进行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改善率为80.00%,观察组患者的总改善率为96.00%,观察组患者的总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消化道反应率、呼吸道感染率、血小板减少症率、粒细胞缺乏症率分别为4.00%、2.00%、4.00%、4.00%,比对照组患者的各种不良反应率都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氟达拉滨合用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氟达拉滨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高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氟达拉滨联合治疗高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氟达拉滨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11例患者,根据患者情况分次给药,25~30mg/m2隔日或每周1~2次静脉注射,或口服剂型10mg~20mg/d连续用药,观察患者应用氟达拉滨过程中及其后的不良反应及疗效。结果全组11例患者CR+PR为10例,其中CR6例,PR4例,NR1例。不良反应主要为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骨髓抑制,未出现严重感染,无化疗相关死亡。结论氟达拉滨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高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含氟达拉滨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惰性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证实的惰性淋巴瘤患者,应用含氟达拉滨联合化疗方案:(1)FND方案:氟达拉滨+米托蒽醌+地塞米松;(2)FC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结果:23例患者平均完成3~4周期,CR:34.8%(8/23),PR:47.8%(11/23),NC:13.0%(3/23),PD:4.3%(1/23),总有效率(CR+PR)为82.6%。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感染,均在可耐受的范围之内,其他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脱发、肝肾功能损害等。结论:含氟达拉滨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惰性淋巴瘤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魏涛  龚忠义 《河北医学》2014,(1):108-110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 方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CHOP方案治疗;实验组在CHOP 方案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比较两组化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中完全缓解( CR)11例,部分缓解( PR)8例,总有效率为79.2%;对照组中完全缓解( CR)7例,部分缓解( PR)6例,总有效率为54.2%;实验组的有效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一采用CHOP化疗方案,且联合用药并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适合于临床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FC)化疗方案治疗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SLL/CL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1例SLL/CLL患者,其中初发者11例,复发、难治者10例,均接受FC化疗方案:氟达拉滨25~30 mg.m-2静脉滴注,第1~3天,环磷酰胺400~60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21 d为1个周期,重复6个周期。结果21例平均完成约4.4个周期,完全缓解(CR)率61.9%(13/21),部分缓解(PR)率28.6%(6/21),总有效(OR)率90.5%(19/21);其中初发组CR率63.6%(7/11),PR率36.4%(4/11),OR率100%(11/11);复发难治组CR率60.0%(6/10),PR率20.0%(2/10),OR率80.0%(8/10),2组CR率、OR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免疫功能抑制,出现Ⅲ~Ⅳ级白细胞减少7例(33.3%),出现Ⅲ~Ⅳ级血小板减少4例(19.1%),出现感染、发热7例(33.3%),无相关毒性死亡。其他毒性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轻度肝肾功能损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 a生存率为90.5%(19/21),2 a无病生存率为80.9%(17/21),其中初发组2 a生存率100%(11/11),2 a无病生存率100%(11/11);复发难治组2 a生存率90.0%(9/10),2 a无病生存率70.0%(7/10),2组间2 a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对SLL/CLL的近期疗效较好,患者能够耐受其毒副作用,但是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CTOP方案)治疗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2月~2009年4月收治的61例老年NHL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采用CTOP方案和CHOP方案治疗。结果:观察组的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OP方案治疗老年NHL疗效满意,且不良反应少,是目前治疗老年NHL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中晚期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化疗疗效、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纯化疗组(对照组)25例,采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治疗,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纽(观察组)25例,在化疗的同时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20ml,每日1次,至化疗结束为止。结果观察纽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8例,稳定5例,进展2例,有效率为72%,对照组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8例,稳定7例,进展4例,有效率为56%,观察组的有效率较治疗前提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后出现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及白细胞细胞降低等较对照组减轻(P〈0.05),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CHOP化疗治疗中晚期非霍奇金淋巴瘤能提高化疗疗效,降低化疗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改良CHOP方案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探讨其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0~75岁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应用改良CHOP方案联合G—CSF治疗4~6个周期,观察其疗效。结果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14例,有效率为96.15%。骨髓抑制较轻,心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改良CHOP方案联合G—CSF治疗老年NHL疗效高,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7例NHL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CHOP方案化疗,同时观察组给予斑螯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治疗,共进行4周期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进行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和T细胞亚群监测。结果:对照组完全缓解(CR)24例,部分缓解(PR)1例,稳定(SD)4例,进展(PD)3例,总有效率为78%;观察组CR29例,PR3例,SD2例,PD1例,总有效率为9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CD3、CD4、CD4/CD8比值明显升高,CD8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降低、神经毒性及心脏毒性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提高近期疗效,减轻不良反应及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分子遗传学异常情况及其预后价值。方法:采用P53、D13S25、ATM基因序列特异性DNA探针,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和常规细胞遗传学(CC)方法对75例初治CLL患者进行检测,并分析P53、D13S25、ATM基因缺失与临床指标及FC(氟达拉滨加环磷酰胺)方案化疗疗效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C结果显示12.8%患者有核型异常,5例未见核分裂相;FISH结果发现58.7%患者有基因异常,其中21.3%伴有P53基因缺失,29.3%伴有D13S25基因缺失,16%伴有ATM基因缺失,8.0%为复杂基因组异常。32例患者接受FC方案化疗,P53基因阴性组与阳性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48.0%和0(P=0.029);D13S25基因阴性组与阳性组CR率分别为39.1%和33.3%(P=1.000);ATM基因阴性组与阳性组CR率分别为50%和0(P=0.014)。ATM基因缺失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具有相关性(P=0.019),且易出现广泛淋巴结肿大(P=0.010);而P53、D13S25、ATM基因缺失与其他临床指标如性别、年龄、骨髓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LDH)、β-微球蛋白(β-MG)及Binet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FISH较CC更能有效检出CLL患者的分子遗传学异常;FC方案对伴有P53、ATM基因缺失的患者疗效差,而对D13S25缺失患者疗效较好;但FISH检测的分子遗传学异常对CLL患者的预后意义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数及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应用白介素-2(IL-2)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白血病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化疗后加入IL-2 100万U/d×14 d,对照组单用化疗,监测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化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2周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化疗后(P<0.05).治疗组完全缓解(CR)率与总有效(OR)率与对照组相近,但粒细胞缺乏发生率、持续时间及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IL-2对化疗后患者进行治疗可明显提高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可减少化疗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