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供水水质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原水水质保障、根据原水特点选择合理净水工艺、水厂供水水质保障、输配过程的水质保障、二次供水水质保障,需要对供水全过程实现动态水质管理和全过程水质管理,才能确保供水水质,使连续供水水质得到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抽水型水库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水型水库在进水期和非进水期因水动力和水体自净作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水质特征,水质指标在库区的分布存在差异。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水洞沟水库在进水期和非进水期不同采样点位的水质差异,结果表明:水库在进水期和非进水期不同区域的水质特征不同,各水质指标相对于水库总体水质的重要性亦不同。在进水期,库区不同区域水质指标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TN、CODCr、TP对水质的影响较大;在非进水期,磷沉降导致水中TP对水质的影响弱化,因此TN和CODCr对水库总体水质的影响较大。根据进水期和非进水期的水质差异,水库在水质管理和污染控制时应针对不同的控制目标采取水质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引水改善城市河网水质效果评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水仍是目前改善城市河网水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引水对河网水质改善的整体效果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以杭州市江干区为例,构建了一维河网水质模型,模拟了不同的引水水量和水源水质方案下河网水质改善情况;利用水质改善率、类别变化指数和浓度变化指数分析了引水对河网水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引水水量对河网水质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但随着引水水量的增大,河网水质改善幅度逐渐变小;水源水质的提升对河网水质提高有明显效果,且改善幅度随水质的提升而提高,是影响引水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干线上不同断面的水质自动监测信息为该工程水质变化提供直接的信息,对输水干线的水质现状及变化趋势适时给出相应级别的预警信息,以便下游地区能够及时产生预案和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水质趋势变化是一种高度的非线性过程,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干线水质监测系统网络规划的结果提出了利用上游水质预测下游水质和利用当前水质预测未来水质的人工神经网络水质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5.
水质监测实验室全过程质量控制是判定水资源质量的重要保证,水质监测工作主要以水质成分分析和水质安全判断为主,提升水质监测实验室全过程的质量,有利于水资源环境的治理。对实验室的水质监测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避免出现水质监测工作失误,保证实验室水质监测工作满足实际要求,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与地下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下水水质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满足用水户不同的水质需求。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地下水水质演变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对存在的地下水水质问题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法与对策,从而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地下水水质的关注,在地下水水质分析与研究领域中出现很多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本文从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地下水水质演变的成因分析和地下水水质分析的新技术三方面对地下水水质分析方法与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太湖水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0—2005年太湖整个湖区水质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不同湖区水质浓度均值,采用灰色聚类法对各湖区水质进行评价,并根据马尔科夫模型计算各湖区水质季节变化的相对进步度。结果表明:太湖水质的时空差异性较大,竺山湖和梅梁湾的水质最差,为Ⅴ类,而东太湖和东部湖区水质相对较好,为Ⅱ类;不同的水质指标中,NH3-N的空间差异性最大,TN、TP,CODMn的空间差异性相对较小,表明城镇污水是太湖的主要外源污染;竺山湖和梅梁湾的水质季节性变化最大,在夏秋季水质相对较好,冬春季水质相对较差,其他湖区的水质季节性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8.
基于里下河腹部区2010~2018年46条河流86个断面的逐月水质监测数据,运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里下河腹部区水质时空变化特征,为里下河腹部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依据。里下河腹部区水质时间变化特征为:非汛期(1~4月、10~12月)水质优于汛期(5~9月), 12月水质最佳,7月水质最差;近年来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浓度总体均呈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水质空间变化分析表明:非汛期水质总体较好,中部的泰州兴化、扬州高邮段水质较差;汛期水质总体较差,仅部分流域性或区域性骨干河道水质达标,西南部、东北部和中部地区水质最差。区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与外引水源水量关系密切,外引水源对改善区域水质的影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9.
针对雁栖河流域水质变差、富营养化风险增加等问题,通过对流域水质的连续监测,确定了影响流域水质的控制指标是TN和TP.在水质监测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域水质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对流域污染负荷进行了调查和估算,在此基础上采用MIKE21建立平面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对雁栖湖水质变化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影响流域水质的关键因素是渔...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城市供水企业水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水质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水质检测与水质控制相脱节、现有水处理工艺很难应对日益恶化的原水水质、供水企业缺乏相关应急预案和处理经验等,提出不断完善水质管理体系、加强水质检测力度、完善水质信息的传递制度、强化现有处理工艺、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完善水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等建议。还介绍了太原市呼延水厂原水水质异常事件应对措施以及《太原市黄河供水有限公司水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水质资料整编是水质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整编和保存准确可靠的水质资料对于分析区域水质特点及其演变规律、落实水资源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适应海河水质资料整编工作量加大的现状和日益提高的整编时效要求,开发了一套高效的、适用于海河流域水质资料整编的系统软件,大大提高了海河流域水质资料整编的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整编技术和成果已广泛地应用到水质资料整编工作及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等工作中。  相似文献   

12.
为了量化鄱阳湖入江水道各监测断面的水质污染情况,探讨水质风险的变化规律,基于断面水质月际劣化速率对鄱阳湖入江水道的水质风险进行评估。选取吴城、都昌、老爷庙、星子和蛤蟆石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推求出不同情景下水质“超标”的风险,并探讨水质风险在入江水道中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鄱阳湖水质月际劣化速率符合P-Ⅲ分布;本研究从有害事件发生概率的角度定义断面水质风险,科学描述了鄱阳湖入江水道面临的水质问题,设置的阈值能够合理刻划风险等级;导致鄱阳湖入江水道水质劣化的主要指标为TP、pH值和COD;蛤蟆石断面水质“超标”的控制指标为TP,超标概率为12.29%;吴城和老爷庙断面的控制指标为COD,超标概率分别是2.58%和2.73%;都昌和星子断面则为pH值,超标概率分别为1.82%和3.29%。基于该方法,可以预测相关水质指标的超标概率,确定断面水质风险等级,明确可能导致水质有害事件的主要指标,从而为目标水体水质的精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以广东省水文局水质监测信息化系统建设为例,对系统建设的背景、目标与原则进行了分析。依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提出了水质数据中心服务平台、完善和客户化水质分析评价系统、移动任务系统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思路,开发了基于WebGIS的水质监测应用综合服务系统。系统的开发应用对推进水质监测、水质分析、水质预测和数据共享,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全面服务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贯彻新《水法》落实取水许可水质管理制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取水许可水质管理是新《水法》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介绍了有关取水许可水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定 ,新《水法》有关取水许可水质管理的目的、机构、程序、方法以及取水水质、退水水质和排放要求。针对长江流域取水许可水质管理的缺陷 ,说明制定《长江水利委员会实施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细则》的指导思想、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京、津、冀、豫4省市重要水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对于工程的稳定运行和优化管理十分重要。为掌握总干渠的水质状况和时空分异规律,对南水北调中线干渠25个断面的9个水质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识别主干渠主要水质指标成分,甄别各断面水质变化相似性特征,并开展水质评价与分区,为中线水质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和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将9项水质指标降维到4项,前4个主成分能够解释80.23%的原始环境信息,重点关注中线工程耗氧程度和酸化趋势。聚类分析将中线总干渠划分为4类水质管理区段,通过比较各段水质指标差异,识别出各分类渠段关键性水质指标,针对渠段特性进行水质时空分异规律分析。研究成果可为中线水质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肖群  梁国康 《人民长江》2012,43(12):42-45
青草沙水库位于感潮较强的长江口,是上海市最大的饮用水源地和保障水安全的重大基础设施。为及时反映水库建设施工期间工程范围内及周边区域水质变化情况,分别在水库施工生产区、生活区及上下游水域布点进行了水质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水库施工生产区水域水质基本稳定;生活区水域水质较差,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总体而言,水库水质主要受上游来水水质和下游咸潮水质影响,工程施工对水库区域水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基于灰色模式识别模型的洪湖水质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洪湖近期水质监测数据资料,采用灰色模式识别模型方法对洪湖水质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利用软件surfer8.0生成洪湖不同季节的水质综合指数等值线图进行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洪湖水质介于3~4级水之间,秋季水质较好, 春季水质最差,水质随季节变化较大,湖内围网区域和进出水口区域之间水质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8.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建设方案为实例,阐述水质检测中心组建方式的特点、要求和合理性,结合地方水质污染和消毒情况确定检测中心的检测能力,通过水质管理要求综合确定水质检测的指标项数和频度,提出年度检测工作量的具体测算方法,并为水质检测中心的组建、运行、管理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阐述水质模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对现有的水质模型进行分类,通过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水质模型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现有水质模型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水质模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一维水质模型对河流污染物扩散的简单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一维水质数学模型模拟污染物扩散情况,以此进行水质预报和预警预测,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水质规划,有效地防治水污染。文中一维水质模型用LW-Lim进行离散,然后借助二维水质模拟软件,考虑一维扩散条件下进行数值计算,揭示污染物扩散趋势和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