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个淋巴瘤亚型高度显示了不同的磷酸化特征。有趣的是,在生发中心起源的B-NHL细胞系中,蛋白的磷酸化参与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这些蛋白中,与磷酸化蛋白相关的PAG1被鉴定为与伯基特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关系最为密切的磷酸化酪氨酸多肽。下调PAG1会导致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中酪氨酸磷酸化过程受阻,且能够明显的增加生发中心起源的B-NHLs细胞增殖和对抗原刺激的反应。这些数据对磷酸化蛋白在人类淋巴瘤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详细的注解。总的来说,本组结果揭示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信号通路中的特征,并对了解B细胞淋巴的发病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对免疫球蛋白基因超突变的分析让人们对各种B细胞及其肿瘤发生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目前公认的是,生发中心前B细胞不含体细胞超突变,而生发中心B细胞和生发中心后B细胞(记忆性B细胞和浆细胞)表现出体细胞超突变。如果肿瘤性B细胞的免疫球蛋白超突变存在于肿瘤的发展中,那么连续获得的突变有可能导致肿瘤细胞行为的改变。一些原癌基因: bcl-6,bcl-2,c-myc也可发生体细胞超突变,与各种恶性淋巴瘤的发生相关联。对上述基因的体细胞超突变机制的共性以及它们相互之间是否有关联尚在深入研究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腹腔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与EBER特征及其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按WHO(2008年)淋巴瘤分类标准分析74例儿童腹腔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制备组织芯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EBER原位杂交和c-myc基因荧光原位杂交,观察CD20、CD79a、CD3、CD10、bcl-6、MUM1、bcl-2、CD43、CD38和Ki-67蛋白的表达和EBER表达特征,并区分伯基特淋巴瘤(B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介于BL和DLBCL之间的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DLBCL/BL)病理类型,在DLBCL中再区分其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的分化特征.结果 儿童腹腔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中BL为65例(87.8%),DLBCL为4例(5.4%),DLBCL/BL为5例(6.8%).临床以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及肠套叠为主要发病症状.BL免疫组织化学表达CD20(65例)、CD79a(65例)、CD10(63例)、bcl-6(62例)、MUM1(15例)、CD43(46例)和CD38(63例);不表达CD3、bcl-2;27例(41.6%)EBER阳性;54例(93.0%)c-myc基因位点断裂.DLBCL免疫组织化学表达CD20(4例)、CD79a(4例)、CD10(3例)、bcl-6(2例)、MUM1(2例)、bcl-2(3例)、CD43(2例)、CD38(2例);不表达CD3;其中2例GCB,2例non-GCB;EBER阴性;1例c-myc基因位点断裂.DLBCL/BL免疫组织化学表达CD20(5例)、CD79a(5例)、CD10(5例)、bcl-6(4例)、MUM1(3例)、CD43(5例)、CD38(3例),不表达CD3和bcl-2;4例EBER阴性;3例c-myc基因位点断裂.结论 儿童腹腔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特点,以BL为主要病理类型.临床以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及肠套叠为主要发病症状,主要累及回盲部肠组织及周围系膜淋巴结,病理形态、免疫表型、EBER、c-myc基因的检测对BL、DLBC及DLBCL/BL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儿童散发性伯基特淋巴瘤(BL)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64例儿童BL和6例儿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c-myc、bcl-2、bcl-6、IgH、myc/lgH及bcl-2/IgH基因重排的情况.根据细胞起源分类分为生发中心组(GC组)、生发中心晚期组(late-GC组)、生发中心后组(post-GC组).结果 BL表达CD20(64例)、CD10(63例)、bcl-6(62例)、MUM1(15例)、bcl-2(0例).GC组49例(76.6%)、late-GC组14例(21.9%)、post-GC组1例(1.6%).c-myc基因断裂54例(93.1%);IgH基因断裂48例(82.8%);c-myc与IgH基因同时断裂并myc/IgH基因易位46例(85.2%);c-myc基因断裂、IgH和myc/IgH基因正常4例(7.4%);c-myc、IgH和myc/IgH基因均正常4例(7.4%);bcl-2基因正常61例(100%);bcl-6基因正常59例,1例断裂并扩增具有BL的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同时具有c-myc基因断裂,将病理诊断修改为介于DLBCL和BL之间的未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DLBCL/BL).6例DLBCL中c-myc基因断裂2例;2例bcl-6基因扩增,其中1例伴c-myc基因断裂;无bcl-2/IgH基因重排.结论 儿童散发性BL大多数来源于生发中心B细胞,c-myc基因的断裂是其主要分子遗传学改变.应用FISH进行多基因的检测,有助于提高儿童B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分型,并探讨其组织起源和预后相关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CD10、bcl-6、MUM-1、CD138和FOXP1在47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0、bcl-6、MUM-1、CD138和FOXPI表达率分别为6.4%、53.2%、91.5%、0和93.6%.47例中有43例(91.5%)为活化B细胞表型:21例(44.7%)为活化的生发中心亚型,22例(46.8%)为活化的非生发中心亚型.该分型及FOXP1的表达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279和P=0.154).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绝大多数为活化B细胞亚型,是系统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一种相对同质性的亚型,推测其组织起源是生发中心末期至后生发中心早期的B细胞.  相似文献   

6.
原癌基因bcl-6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中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原癌基因bcl 6在一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中表达情况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bcl 6表达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观察 112例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分型和检测bcl 6表达。结果 :9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生发中心细胞、12例滤泡性淋巴瘤和 16例中心细胞中心母细胞淋巴瘤的肿瘤细胞均可表达bcl 6 ,表达强度多为弱阳性 ,阳性率和阳性强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6 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达阳性率 95 % ,表达强度为中等阳性或强阳性 ,与前一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5例套细胞淋巴瘤 ,6例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及 4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均不表达bcl 6。结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显著表达bcl 6 ,表达强度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滤泡性淋巴瘤和中心细胞中心母细胞淋巴瘤 ,bcl 6的过度表达可能与其发病有关。bcl 6的表达对反应性增生和滤泡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无意义 ,但对滤泡性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鉴别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Young  KH  Chan  WC  Fu  K  黄文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6,22(5):578-578
B淋巴细胞分化成浆细胞是一个抗原介导的过程,主要依赖于B细胞和调控因子在它们的微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寿命长的浆细胞来自于生发中心活化的B细胞,而浆细胞分化自滤泡外区的幼稚B细胞,其寿命短。因此,来自于后生发中心的淋巴瘤常呈浆细胞分化,而来自于幼稚B细胞的淋巴瘤则很少发生浆细胞分化。在滤泡性淋巴瘤和边缘区淋巴瘤常可见到浆细胞分化,少数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中亦可见到肿瘤细胞发生浆细胞分化。然而,套细胞淋巴瘤发生克隆性浆细胞分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报道。作者报道了2例伴有克隆性浆细胞分化的套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8.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一种B细胞恶性肿瘤,约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依据肿瘤细胞起源大致可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及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非GCB型).B细胞发育过程中,多种信号通路精确地调控其细胞周期、增殖、分化及凋亡,以达到平衡,确保B细胞的正常发育及成熟.  相似文献   

9.
滤泡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起源于滤泡生发中心细胞,是一类西方国家较常见的恶性淋巴瘤,发病构成约占成人恶性淋巴瘤的20%,我国也不少见。FL主要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病程进展缓慢,而且治疗后易复发,典型病例病程长,呈慢性经过,平均生存期为8~10年,部分患者随病情进展,可转化为弥漫性大细胞性淋巴瘤(DLBCL)。形态学上,FL是由滤泡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构成的至少有一个滤泡结构的B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0.
原发皮肤淋巴瘤以T细胞淋巴瘤常见,B细胞淋巴瘤少见,其仅占原发皮肤淋巴瘤的25%。原发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marginal zone B cell lymphoma, PCMZL)是一种来源于生发中心后B细胞的低度恶性淋巴瘤,我们收集了11例PCMZL,观察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与伯基特淋巴瘤(BL)同属于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但是疾病的进展及预后差异较大,与BL相比DLBCL具有较好的5年生存率。抑制因子3(ID3)属于分化抑制因子家族中的一员,通常ID3抑制细胞增殖,是抑癌因子。当ID3发生突变时则缩短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增殖,ID3在BL中常发生突变。T细胞因子3(TCF3)与ID3突变相关联,正常情况下TCF3负调控ID3表达,在B细胞发育过程中,调节免疫球蛋白及其他B细胞限制性基因表达,研究发现在BL细胞系中上调ID3可以减低TCF3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我们比较DLBCL与BL中ID3与TCF3蛋白的表达情况、相关性及其与患者生存的关系,为研究DLBCL与BL的发病机制、预后及治疗靶点的选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β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TUBB3)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和淋巴瘤中的表达,分析TUBB3在淋巴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和12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88例B细胞性淋巴瘤和38例T细胞性和NK细胞性淋巴瘤)中TUBB3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TUBB3高度局限于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SLL)和结外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oma)中,除了残留的淋巴滤泡表达TUBB3外,肿瘤细胞均不表达TUBB3。5例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中,1例表达TUBB3。24例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中,8例表达TUBB3。3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15例表达TUBB3,TUBB3在生发中心样(germinal center B-like,GCB)型中的表达高于非生发中心样(non-germinal central B-like,non-GCB)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非特指型)中,TUBB3阳性3例;15例NK/T细胞性淋巴瘤、3例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和5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性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均不表达TUBB3。TUBB3在DLBCL中的阳性率高于成熟性小B细胞性淋巴瘤(P0.05)。TUBB3在B细胞性淋巴瘤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在NK细胞/T细胞性淋巴瘤中的阳性率(P 0.05)。结论TUBB3高度局限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内,有助于低级别FL、SLL和MALToma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滤泡树突细胞网型(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meshwork pattern,FDCMP)在淋巴结增生和淋巴瘤中的不同形态分类及其鉴别诊断作用。方法收集淋巴结标本85例,包括淋巴结滤泡增生20例、副皮质区增生10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5例、不同级别滤泡性淋巴瘤15例、套细胞淋巴瘤5例、边缘区淋巴瘤5例、T区淋巴瘤3例、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0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12例,所有病例除行常规免疫组化染色外,均行CD21免疫组化染色;其中12例行Ig H与TCRγ基因重排检测。每例病变依据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形态进行FDCMP分类。结果反应性增生型FDCMP:包括生发中心A型、生发中心B型、祼生发中心型、极性型、多生发中心型和变性型;不典型增生型;肿瘤型FDCMP包括殖入型、网内增殖爆裂型、滤泡外围血管滤泡树突细胞增殖网型及结节增殖型。反应性增生型FDCMP完整,周界清晰,网格规则无破坏;肿瘤型FDCMP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周界不清,网格破碎;不典型增生型FDCMP介于二者之间。结论结合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检测,综合评价3类FDCMP形态变化的差异,可作为淋巴结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有效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CD10又称共同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抗原,表达于上皮和非上皮组织,在粒细胞、未成熟的淋巴细胞及生发中心细胞阳性[1-2]。在病理诊断中,该抗体主要用于一些淋巴瘤和白血病的分型和诊断,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 FL)、Burkitt淋巴瘤、前驱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白血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并发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的诊断要点与发病机制。方法应用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技术对1例CD并发HL进行分析。结果CD具有弥漫性多细胞成分的背景中有散在胸腺小体样生发中心和双核、单核、多核及嗜酸性大核仁的R-S细胞(CD30与CD15膜点阳性)。本例与文献报道共23例CD并发HL病例中,浆细胞型CD占73.9%(17/23)。HL中滤泡间HL 12例,NSHL6例,两者占78.3%(18/23)。结论CD并发HL病例多发于CD浆细胞型、滤泡间与NSHL,其发病机制可能与CD生发中心B细胞、HL的R-S细胞及组织细胞产生IL-6以及患者免疫机能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6.
依据免疫表型和基因表达谱可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初步分为生发中心样B细胞(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和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non-GCB)两大类型。研究发现GCB的预后明显好于non—GCB类型。本研究对这两种类型与其预后因素bcl-2、Ki-67的相关陛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原癌基因Bcl 6编码转录抑制蛋白 ,在生发中心B细胞和有生发中心B细胞表型的淋巴瘤中高表达。Bcl 6的主要功能是转录抑制作用 ,受Bcl 6作用的靶基因的鉴定工作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 ,主要涉及到与淋巴细胞的活化、分化、增生和迁移等过程相关的一系列基因。Bcl 6是淋巴系统功能的重要调节因子 ,对正常淋巴细胞的分化以及生发中心结构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Bcl 6还是炎症的负调控因子 ,通过影响趋化因子的表达在炎症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进一步认识原发性全身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CLBCL)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其预后评估.方法:收集1例PCLBCL病例资料及相关参考文献,观察其临床表现、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治疗效果判断,并进一步评价预后.结果:PCLBCL常见发病部位为双下肢,其次为躯干和头部.本例病例病理结果考虑皮肤非霍奇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外活化B细胞起源.因患者高龄,一般情况差,治疗后效果欠佳.结论:PCLBCL预后取决于患者的年龄、皮肤损伤部位、数量和疾病持续时间及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介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之间的未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DLBCL/BL)在治疗和预后上与DLBCL和BL有一定的差异,因此2008年WHO将其单独分开,作为一异质性类型。通过对DLBCL/BL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等特征的总结分析,增强对该病的认识,并在诊断时与DLBCL和BL进行鉴别,有利于临床正确的治疗和疾病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滤泡辅助性T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中的作用机制。方法:〖HTSS〗随机将C57BL/6小鼠分为CFA组、EAE组、anti-ICOSL组和control 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间点Tfh细胞的变化及T细胞的活化情况,石蜡切片染色观察炎细胞浸润、脱髓鞘及生发中心的改变,ELISA法检测髓鞘蛋白特异性抗体的分泌水平。结果: anti-ICOSL治疗组较EAE对照组临床评分低( P <0.05),炎症浸润减轻,无脱髓鞘病变,Tfh细胞比例降低,但活性不受影响,不能够形成生发中心,并且髓鞘蛋白特异性抗体的分泌减少。结论:滤泡辅助性T细胞通过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促进生发中心形成,分泌抗神经髓鞘蛋白MOG35-55特异性抗体发挥致病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