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富半胱氨酸蛋白61(CYR61)、丙二醇(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磷脂碱性蛋白(MBP)水平及其对ACI患者90 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211例ACI患者作为ACI组,另选取同期2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CYR61、MDA、SOD、MBP水平。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随访90 d的ACI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临床资料,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CI患者血清CYR61水平对90 d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ACI组血清CYR61、MDA、M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SO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血清CYR61水平与MDA、MBP水平均呈正相关,与SOD水平呈负相关(r=0.447、0.605、-0.551,P<0.05)。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年龄、入院...  相似文献   

2.
李博  赵宏谋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2):192-194,198
目的探讨四肢创伤患者血清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血清组织因子(TF)、血清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1月陕西省渭南市骨科医院收治的四肢创伤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度创伤组(41例)和重度创伤组(34例);另选取同期陕西省渭南市骨科医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血清PAI-1、TF及ATⅢ水平差异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轻度创伤组及重度创伤组在伤后1、4、7d血清PAI-1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创伤组在伤后1dPAI-1水平明显高于轻度创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伤后4、7dPAI-1水平与轻度创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轻度创伤组及重度创伤组血清TF水平在伤后1、4、7d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创伤组伤后1、4、7d血清TF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创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轻度创伤组及重度创伤组血清ATⅢ水平伤后1、4、7d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创伤组伤后1、4、7d血清ATⅢ水平明显低于轻度创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清PAI-1、TF及ATⅢ水平变化,有助于临床对四肢创伤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变化及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相关性。方法:50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研究组)和5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于发病后3、14 d检测血清IGF-1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预后。发病后90 d门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比较2组血清IGF-1水平及与预后、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发病后3、14 d时血清IGF-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显著进步亚组血清IGF-1水平明显高于恶化亚组(P0.05),而其他亚组血清IGF-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IGF-1水平与MRS评分呈正相关(r=0.612,P0.05)。结论:血清IGF-1水平可用于判断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康杰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9):741-743,747
目的:研究创伤患者血清IL-33与sST2的变化及其与C-反应蛋白(CRP)和损伤程度评分(IS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01—2018-12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创伤患者作为A组观察对象,并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50健康人员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对象,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清IL-33、sST2、CRP变化情况,并分析血清IL-33与sST2、CRP、IS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组不同时间点的血清IL-33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创伤后1 d达到等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后4 h~3 d,A组的sST2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创伤后5~7 d,A组的sST2水平略微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同时间点的CR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创伤后3 d达到峰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创伤后4 h~7 d,血清IL-33水平与CRP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351,P0.05);sST2水平与CRP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382,P0.05);创伤4 h~1 d,血清IL-33水平与ISS评分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367,P0.05)。结论:创伤会导致血清IL-33与sST2的释放,其释放水平与CRP、ISS评分有密切的关系,因而临床中应给予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和抵抗素在妊娠期高血压病(HDCP)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方法:收集120例HDCP胎盘组织为病例组,其中妊娠期高血压48例,轻度子痫前期40例,重度子痫前期32例,并取正常妊娠胎盘组织5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样本IGF-Ⅱ、IGFBP-1和抵抗素表达强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观察HDCP患者的预后情况,根据预后结果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观察两组胎盘组织中IGF-Ⅱ、IGFBP-1和抵抗素的表达情况。结果:病例组较对照组IGF-Ⅱ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P0.01),IGFBP-1和抵抗素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1);病例组内比较,IGF-Ⅱ阳性表达率随病情加重逐渐降低,IGFBP-1和抵抗素阳性表达率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IGFBP-1、抵抗素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妊娠期高血压,重度子痫前期IGF-Ⅱ的阳性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轻度子痫前期患者(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抵抗素与IGFBP-1表达正相关(r=0.5937,P0.05),与IGF-Ⅱ表达负相关(r=-0.6785,P0.05);IGFBP-1与IGF-Ⅱ表达负相关(r=-0.6774,P0.05)。预后不良组IGF-Ⅱ阳性表达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而IGFBP-1和抵抗素阳性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F-Ⅱ、IGFBP-1和抵抗素可能参与了HDCP的发生发展过程,三者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以颅脑创伤为主的男性创伤患者早期血清孕酮的变化特点与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急诊就诊的男性急性创伤患者9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ISS评分对创伤严重程度予以评分分组,按GCS评分对合并颅脑创伤患者进行评分分组;分别在伤后12 h内、24h及72 h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双抗体沉淀法测定血清孕酮水平.同时各分组间比较血清孕酮水平变化,并与15例健康查体男性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伤后12 h内创伤患者创伤越重,血清孕酮水平升高越明显,其中严重创伤组(ISS> 25分)孕酮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合并颅脑创伤的3分≤GCS≤5分组与5分<GCS≤8分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24h血清孕酮水平开始下降.伤后72 h严重创伤组及3分≤GCS≤5分组孕酮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但5分<GCS≤8分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严重创伤及颅脑创伤男性患者早期血清孕酮水平的改变与创伤严重度特别是颅脑创伤的严重程度相关,该现象为临床应用孕酮修复中枢神经损伤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脑梗死+糖尿病组)、急性脑梗死非糖尿病患者33例(脑梗死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33例(糖尿病组)和体检健康者30例(对照组),脑梗死+糖尿病组和脑梗死组分别于起病后3、14d检测血清IGF-1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90d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判断预后情况;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入院后3、14d检测血清IGF-1水平,并与脑梗死+糖尿病组、脑梗死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糖尿病组3、14d时血清IGF-1水平[(88.08±24.22)、(114.43±24.54)μg/L]低于脑梗死组[(99.73±20.25)、(125.89±20.35)μg/L]、糖尿病组[(106.45±19.29)、(127.14±19.11)μg/L]和对照组[(152.50±28.56)、(152.56±26.40)μg/L](P0.01),脑梗死组与糖尿病组IGF-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与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糖尿病组3、14d时NIHSS评分(7.44±2.34、4.34±1.86)及90d时MRS评分(2.22±1.21)均高于脑梗死组(5.48±1.87、2.61±1.87,1.64±0.99)(P0.05);3、14d时NIHSS评分与3、14d时脑梗死+糖尿病组(r=-0.934,P=0.004;r=-0.821,P=0.000)和脑梗死组(r=-0.807,P=0.008;r=-0.653,P=0.005)IGF-1水平呈明显负相关,90d时MRS评分与3、14d时脑梗死+糖尿病组(r=-0.309,P=0.031;r=-0.306;P=0.029)和脑梗死组(r=-0.308,P=0.045;r=-0.369,P=0.037)IGF-1水平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GF-1水平可用于判断病情轻重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多发伤合并腹部脏器损伤患者血清凝血指标、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并分析多发伤合并腹部脏器损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24例多发伤患者。按是否合并腹部脏器官损伤分为合并组(n=71)与非合并组(n=53),比较两组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CK及PCT水平的差异。合并组按照入院30 d预后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多发伤合并腹部脏器损伤预后的因素。结果:合并组PT,APTT,FIB,CK,PCT及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高于未合并组(P0.05),PLT低于未合并组(P0.05);合并组患者院内30 d死亡36例(50.70%),死亡组血压60 mmHg、创伤至入院时间≥6 h、ISS25、GCS10所占比例及PT,APTT,FIB,CK,PCT,ISS高于存活组,PLT低于存活组(P0.05);创伤至入院时间,ISS,GCS评分,PT,APTT,FIB,PLT,CK,PCT均为影响多发伤合并腹部脏器官损伤患者预后危险因素(P0.05),收缩压和PLT为保护因素。结论:多发伤合并腹部脏器损伤伴明显凝血功能紊乱,CK和PLT水平上升,且上述因子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骨髓中DNA 甲基化转移酶1(DNA methyltransferase 1,DNMT1)、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secretedfrizzled related protein 1, SFRP1)基因甲基化及 mRNA 表达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根据FBA (French-American-British classification systems;法- 美- 英分型系统) 标准选取2019 年11 月~ 2020 年11 月于邯郸市中心医院新诊断的急性白血病患者70 例,其中AML 50 例和ALL 20 例;另选取65 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 检测所有研究对象骨髓标本中DNMT1 和SFRP1 基因甲基化状态,并分析两基因甲基化与AML 和ALL 患者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用实时定量 PCR 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化疗前和化疗缓解后骨髓标本中 DNMT1,SFRP1 和β-catenin mRNA 表达;Pearson 相关分析明确DNMT1,SFRP1 和β-catenin mRNA 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比较DNMT1 和SFRP1 基因甲基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AML 和ALL 患者中DNMT1 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26.0% 和25.0%,较对照组(73.8%)显著下降(χ2=47.683,P < 0.001);SFRP1 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78.0% 和85.0%,较正常对照组(18.5%)显著增加(χ2=55.265,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ML 组DNMT1 基因甲基化与WBC 水平、遗传学预后分组有明显相关性(χ2=6.524,5.732,均P < 0.001);SFRP1 基因甲基化与WBC 水平、BM 水平和遗传学预后分组有明显相关性(χ2=8.115, 5.395, 5.060,均P< 0.05)。ALL 组DNMT1 基因甲基化只与遗传学预后分组有关(χ2=4.802,P < 0.05);SFRP1 基因甲基化与WBC 水平、遗传学预后分组有明显相关性(χ2=4.920, 5.115,均P < 0.05)。与对照组相比,AML 和ALL 患者化疗前DNMT1 和β-catenin mRNA 表达均显著升高(t=4.807 ~ 10.456,均P< 0.05),SFRP1 表达显著下降(t=24.791,12.069,均P< 0.05)。与化疗前相比,AML 和ALL 患者化疗后DNMT1 和β-catenin mRNA 表达显著下降(t=3.461 ~ 6.374,均P < 0.05),SFRP1 表达显著上升(t=17.076,7.454,P < 0.05)。两组患者DNMT1 与SFRP1 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328,-0.315,均P < 0.05);SFRP1 与β-catenin 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682,0.728,均P < 0.05);两组患者DNMT1与β-catenin 表达均无明显相关性。两组患者DNMT1 基因甲基化生存率高于其未甲基化生存率(χ2=3.862,3.679,均P < 0.05);SFRP1 基因甲基化生存率低于其未甲基化生存率(χ2=2.927,3.155,均P < 0.05)。结论 DNMT1 和SFRP1 基因甲基化与恶性血液病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相关,究其原因可能与DNMT1 和SFRP1 基因甲基化异常激活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静脉壁中纤溶相关因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在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及消退过程中的动态表达变化,揭示t-PA、PAI-1在DVT成和消退中的作用.方法 50只体质量为2.0~2.5 kg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4)和模型组(n=46).模型组采用钳夹双侧股静脉+石膏固定双下肢建立兔DVT模型,建模后每24 h行B超监测血栓形成状况.根据建模后预设的时间点及血栓状态的不同,再将模型组分为8个亚组:建模后4 h、8 h、12 h、1 d(无血栓形成)、1 d(有血栓形成)、3 d、5 d、7 d;在各相应的时间点取4只兔处死切取股静脉壁,用SYBR Green I 核酸凝胶染液荧光实时定量PCR及ELISA检测股静脉组织中t-PA、PAI-1 mRNA、蛋白在兔DVT模型建模后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有1只兔因麻醉过量死亡,49只进入实验组.创伤后24 h,经B超监测,模型组血栓形成率为72.73%(24只);血栓栓子随造模后时间延长逐渐缩小机化;从第5天开始经B超监测模型组血栓形成的血管腔有断续血流信号.与对照组相比,t-PA mRNA、蛋白在造模后4、8、12 h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12 h下降到最低点(P<0.01),在血栓形成后1 d升高至对照组水平(P>0.05),3、5 d继续升高(P<0.05),5 d达到高峰(P<0.01),7 d再次回落至对照组水平(P>0.05);与t-PA变化相反,PAI-1 mRNA、蛋白在造模后4、8、12 h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12 h达到最高点(P<0.01),血栓形成后1、3、5 d逐渐下降(P<0.05),3 d下降至对照组水平(P>0.05),5 d到最低点(P<0.01),7 d再次升高至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 t-PA、PAI-1参与了DVT形成过程;在血栓形成后,t-PA、PAI-1参与了血栓的溶解、机化再通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ghrelin与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GH-IGF)轴的关系及其在矮小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矮小儿童65例,分为生长激素完全缺乏(CGHD)组、生长激素部分缺乏(PGHD)组、特发性矮小(ISS)组,正常身高儿童2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血ghrelin、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结果:血浆ghrelin水平在CGHD组低于其他组(均P<0.01)。IGF-1与IGFBP-3水平在CGHD组、PGHD组、ISS组低于对照组(均P<0.01),CGHD组亦低于PGHD组与ISS组(均P<0.01)。相关分析显示,ghrelin与IGF-1在CGHD组无明显相关(r=0.42,P>0.05),在对照组呈负相关(r=-0.633,P<0.05)。结论:Ghrelin与GH-IGF轴之间相互作用,共同调控儿童的生长发育。Ghrelin、IGF-1及IGFBP-3水平是评价矮小儿童GH分泌状态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严重患者创伤早期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水平,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测定60例收住急诊ICU的严重创伤患者伤后24h的血清NT-proBNP,比较不同预后组的NT-proBNP水平,绘制受试者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预后判断的价值;分析预后良好组患者NT-proBNP水平与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的相关性。分析NT-proBNP与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头部简明创伤评分(AIS)、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Ⅰ (cTn-Ⅰ)、中心静脉压(CVP)等指标的相关性,应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筛选主要的相关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伤后24h的NT-proBNP中位数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762 pg/mL vs.200 pg/mL,Z=-3.972,P<0.01),其判断预后的价值与ISS、APACHEⅡ等传统指标相似,最佳阈值为384 pg/mL(灵敏度0.846,特异度0.766)。预后良好组患者NT-proBNP水平与ICU住院时间(r =0.32,P<0.05)、机械通气时间具有正相关性(r=0.37,P<0.05)。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提示APACHEⅡ、CK-MB与NT-proBNP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严重创伤后24h的NT-proBNP水平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严重创伤救治中病情评估的简单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与中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病情及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该院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90例中重度TBI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颅脑损伤部位、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创伤严重度评分(ISS)等一般临床资料,采用抗体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OX-LDL和LOX-1水平。出院后3个月时采用功能性独立评定量表(FIM)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价,以中位FIM评分为界值将患者分为功能良好组和功能不良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OX-LDL、LOX-1水平与ISS及FIM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影响TBI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出院后3个月时FIM评分为31~87分,FIM评分的中位数为49分,据此将患者分为功能良好组(45例)和功能不良组(45例)。功能良好组GCS高于功能不良组,年龄、ISS、OX-LDL、LOX-1水平低于功能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OX-LDL、LOX-1水平与ISS呈正相关(r=0.469、0.524,P<0.05),与FIM评分呈负相关(r=-0.729、-0.755,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GCS低及血清OX-LDL、LXO-1水平高是TBI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TBI患者病情越严重,其血清LOX-1、OX-LDL水平越高,且2种指标的水平变化与神经功能预后高度相关,值得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血清富半胱氨酸蛋白61(CYR61)、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联合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发肺动脉高压(PH)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该院158例AECOPD患者,根据肺动脉收缩压(PASP)测量结果分为AECOPD组(n=102)与并发PH组(n=56),并发PH组进一步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另选同期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组。检测各组血清CYR61、suPAR、8-OHdG水平,分析AECOPD并发PH的影响因素,以及CYR61、suPAR、8-OHdG对AECOPD并发PH的诊断效能。结果 AECOPD组与并发PH组血清CYR61、suPAR、8-OHdG水平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PH组CYR61、suPAR、8-OHdG水平高于AE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重度组血清CYR61、suPAR、8-OHdG水平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CYR61、suP...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中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结合蛋白-3(IGFBP-3)在特发性身体矮小(IS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36例ISS儿童及50例正常对照儿童,分为青春前期组及青春期组,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结果 ISS组与对照组IGF-1和IGFBP-3水平与年龄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435、r=0.718、P<0.01),青春期组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均高于相应的青春前期组。ISS儿童血清IGF-1水平、IGFBP-3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IGF-1及IGFBP-3水平检测对ISS儿童临床诊断、生长监测及GH治疗随诊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检测人血浆可溶性髓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水平,研究sTREM-1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和在评估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意义.方法 将2010-05~2011-01收治的64例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根据脓毒症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组43例(脓毒症17例、严重脓毒症14例和脓毒性休克12例)、SIRS组(非感染)21例,根据28 d预后将脓毒症组分为存活组29例和死亡组14例.收集所有患者第1天的血浆,追踪留取脓毒症患者第1、4、7天的血浆,并记录对应时间的心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等临床数据.结果.患者入ICU第1天脓毒症组sTREM-1高于SIRS组[(147.28±58.32 pg/mL]比(81.61±24.57 pg/mL,P<0.05)];sTREM-1的受试者特征操作曲线下面积高于降钙素原(PCT)、CRP、IPS评分;sTREM-1水平变化与APACHEⅡ评分变化呈正相关(rs=0.446,P=0.000).sTREM-1水平在存活组则呈逐渐下降趋势,在死亡组随时间推移无明显变化趋势,死亡组sTREM-1于病程第4天起高于存活组同期对应指标(P<0.05).结论.检测血浆sTREM-1可作为脓毒症早期诊断的指标,在诊断上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价值优于PCT、CRP及IPS评分等指标;动态监测检测血浆sTREM-1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瘦素蛋白(Leptin)在胸部创伤合并肺挫伤后患者血清中水平的动态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40例胸部创伤合并肺挫伤患者,按照创伤严重度评分(ISS)标准划分为A组(<16分)共20例、B组(≥16分)20例.收集伤后1 h、第1、3、5、7、9、11、13天血清,另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C组)血清,采用竞争性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Leptin水平.结果 与C组相比较,A组患者伤后血清Leptin水平表达逐渐上升,至伤后第3天达到高峰(P<0.05),随后下降至正常水平;B组血清中Leptin水平伤后第1天降至最低水平(P<0.05),随后逐渐上升至第7 天达最高水平(P<0.05);A、B两组峰值的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平均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 血清Leptin在轻度胸部创伤合并肺挫伤后呈升高趋势,而重度胸部创伤患者早期则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提示血清Leptin可能在肺挫伤应激及修复阶段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急诊创伤预后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3月在笔者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急诊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8 d死亡与否将患者分为两组:存活组30例患者,死亡组20例患者。查阅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就诊与治疗资料。结果:急诊创伤预后单因素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存活组患者的年龄、受伤至就诊时间、初始24 h输液量5L发生率、休克发生率、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感染发生率低于死亡组,ISS评分、RTS评分、APACHE II评分也优于死亡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伤至就诊时间、休克、ISS评分、RTS评分、APACHE II评分是影响急诊创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受伤至就诊时间、休克、ISS评分、RTS评分、APACHE II评分是影响急诊创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通过对以上因素予以适当的干预以改善预后,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在重度创伤患者病情中的评估作用与预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5月我科救治的较重多发创伤1556例临床资料,比较ISS≥50的重度创伤患者(99例)与16≤ISS50严重创伤患者(1457例)在致伤机制、入院前情况、住院治疗情况及治疗结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ISS≥50组摩托车致伤者显著高于ISS评分50组。ISS≥50组平均损伤3.8个部位,ISS50组平均损伤2.3个部位(P0.05)。在ISS≥50组胸部联合下肢损伤和胸部联合脊髓损伤发生率高于ISS50组(P0.05)。入院前的休克、意识障碍以及实施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和两次转诊患者的比例,ISS≥50组均高于ISS50组P0.05),多器官衰竭发生率在ISS≥50组显著高于ISS50组(P0.05)。ISS≥50组接受手术台数、住ICU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均高于ISS50组(P0.05)。ISS50组住院日平均73 d,病死率32.3%,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并伴严重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经治疗获得中等以上好转。ISS50组住院日平均49 d,病死率1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重度多发伤预后的因素较多,ISS可作为评估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可靠工具,但并不能准确预测多发伤患者的最终治疗结果,即使是ISS评分50患者经过及时系统的治疗也会有较好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改良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R-SIRS)和损伤严重度评分(ISS)的相关性.方法 275例严重创伤患者于入院后进行R-SIRS评分及ISS评分,并对它们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R-SIRS与ISS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全身失控性炎症免疫反应既是严重创伤的结果,又是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R-SIRS评分有助于评估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