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20例硬核白内障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对照组行常规术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角膜散光、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在硬核白内障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4例硬核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给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记录角膜散光度数、裸眼视力、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数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923,P=0.000);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2.50%)低于对照组(34.3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P=0.039);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5,P=0.560)。结论对硬核白内障患者采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并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对糖尿病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陕西省中医医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4例(107眼)糖尿病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7例,52眼)和对照组(47例,55眼),所有患者均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白内障术中使用Len Sx飞秒激光仪辅助操作。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和视力变化、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出现并发症。观察组患者超声乳化累积释放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灌注液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 <0.05),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和视觉质量均显著优于本组术前(均P <0.05),角膜散光度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均P <0.05),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均显著少于本组术前(均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和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和视觉质量均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均P <0.05),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均显著多于同期对照组(均P <0.05)。所有患者并发症均发生于术后7 d内,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飞秒激光能够减少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CDE和灌注液流量、缩短超声乳化时间,对于减轻角膜内皮损伤、改善视力和视觉质量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硬核白内障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数字随机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河南省长垣县中医院眼科接收并治疗的硬核白内障患者8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0例患者予以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对照组40例予以常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角膜散光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视力恢复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硬核白内障患者予以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角膜散光,提升患者的视力,促进患者恢复健康,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在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接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视力在0.1以下的患者例数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可以改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与观察白内障疾病患者临床选择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后获得的疗效评价结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9月—2016年10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白内障患者临床选择抽签分组的方法,对照组:ECCE;观察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比角膜散光度等评价结果。结果观察组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白内障患者的疾病症状等加以观察后,合理选择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角膜散光度改善,显著提高白内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所有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密度、修复特点等。结果术后角膜水肿为1级、2级、3级、4级的患者角膜上皮细胞密度均低于术前,同时角膜上、中、下内皮细胞密度均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中六边形细胞比例低于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水肿等级升高,水肿消退时间越长,术后1周细胞直径最高,而后逐渐降低,而细胞密度术后1周最低,然后升高,术后3个月细胞密度和细胞直径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会损伤角膜内皮,出现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技术应用于白内障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观察组超声乳化技术进行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屈光功能、术后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水平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技术治疗白内障,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视力恢复良好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在高龄白内障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将80例高龄白内障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均分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组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散光度、视野缺损值、诱发电位振幅、诱发电位潜伏期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两组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均<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视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但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视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两组患者术前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视野较本组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P<0.01),且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视野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均<0.05);4两组患者术前诱发电位振幅、平均标准偏差模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诱发电位振幅、平均标准偏差模式均显著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5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7.50%,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组为15.00%,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相比,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疗效更加显著,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室2016年5月—2017年5月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的30例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3 d的视力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1个月时的视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的眼压高于对照组,术后的并发症差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8 h的眼压、生活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是治疗白内障的有效手术方式,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颞侧角膜缘3.2 mm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接收的120例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颞侧角膜缘3.2 mm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视力提升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颞侧角膜缘3.2 mm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可取的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通过电脑完全随机法,将我院52例高龄白内障患者分为常规组(n=26)与研究组(n=26)。常规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研究组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眼压、散光度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疗效相当,但后者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白内障患者采取非超声乳化小切口与超声乳化吸除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随机将501例白内障患者(均为单眼)分为研究组251例与对照组250例。对照组采取非超声乳化小切口手术治疗,而研究组采取超声乳化吸除手术治疗。结果研究组术后1天、1周时裸眼视力0.8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个月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角膜水肿、虹膜损伤发生率上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房虹膜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超声乳化吸除手术比非超声乳化小切口手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更好,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200例(230眼),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行透明角膜切口,B组行改良巩膜隧道切口,并比较两组术后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中央角膜厚度(CCT)均明显增加,但术后3 d时,A组CCT明显大于B组(P0.05);B组术后3 d、术后1、3个月时的术源性散光均明显小于A组(P0.05);B组术后3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与透明角膜切口切口比较,改良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疗效更佳,值得临床首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运用超声乳化吸除、房角分离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从医院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接收治疗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0例为实验的调查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置入术展开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展开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即前房深度、眼压即视力水平变化。结果 (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前房深度、眼压对比:术前两组患者前房深度、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前房深度均下降,观察组前房深度下降幅度(19.82±2.06)°小于对照组(15.27±2.05)°,两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两组患者眼压均有一定程度升高,观察组眼压升高幅度(2.95±0.54)mmHg小于对照组(3.56±0.71)mmHg,两组患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矫正情况对比:术前两组患者视力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视力均上升,观察组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运用超声乳化吸除和房角分离术共同展开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前房深度、眼压情况,对于改善患者的视力情况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观察。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5例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统计并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20±0.06);在手术后的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为(0.33±0.07);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为(0.52±0.09)。分析数据可知,患者术后的前房深度及视力均高于手术前,并与时间呈相关性,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展开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可促进其前房深度的恢复及视力的提高,且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角膜地形图引导下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疗效。方法选取200例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与观察组(100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做常规90°透明角膜切口、角膜最大屈光度径线上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观察组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角膜散光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角膜地形图引导下角膜最大屈光度径线上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矫正散光度,利于患者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4例老年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27例,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和对照组(27例,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眼压、平均视力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平均眼压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视力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实验组患者术后平均眼压、平均视力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角膜水肿、瞳孔异常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4%,低于对照组的1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453,P0.05)。结论老年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轴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取入医院治疗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71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0例(35眼)行同轴3.0 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组30例(36眼)行同轴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两组患者视力水平、眼压、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视力0.5的几率为36.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29%,0.1的几率为8.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眼压为(12.30±2.34)mm Hg显著低于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875.36±120.57)cells/mm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轴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可降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眼压,提高视力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前房注射对于代谢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入住我院治疗的48例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行前房注射地塞米松,对术后前房炎症反应及中央角膜厚度进行评估。结果术后前3天,相对于A组而言,B组患者术后前房炎症反应较轻(P0.05),术后3个月,两组术后前房炎症反应及中央角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代谢性白内障内障患者前房注射地塞米松能够明显减轻眼底炎症反应,对中央角膜厚度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