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白细胞(WBC)参与缺血再准流肾损伤的作用高峰时间。方法: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缺血再灌流2小时(IR-2小时)和缺血再灌流24小时(IR-24小时)三组,分别观察血中白细胞(WhC)和过氧化脂质(LPO)含量、左肾系数(LRC)和肾超微结构的改变。结呆:IR-2小时组同对照组比较,WBC和LPO含量明显升高,LRC明显增大(P<0.05),且WBC与LPO、LRC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IR-24小时组在24小时时,WBC与LPO之间仍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WBC与LRC之间无相关关系,同IR-2小时时比较,WBC和LPO含量明显下降(P<0.05);同对照组比较,LRC明显增大(P<0.05)。IR-2小时和IR-24小时组肾组织超微结构改变一致,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发生明显的变性、坏死。结论:白细胞参与肾损伤,其作用的高峰期在再灌流2小时左右。  相似文献   

2.
缺血预处理抗急性缺血和再灌流性肾损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对照、缺血再灌流(IR)和缺血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流(IPC-IR)三个组的家兔血中和肾组织中的白细胞数、与白细胞有关的肾损伤指标(左肾系数和肾小管计分〕和肾超微结构改变的比较研究,表明在急性缺血1小时后再灌流120min时,IR组以上指标同对照和IPC-IR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IPC-IR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IR组肾组织细胞发生明显变性、坏死改变,而IPC-IR组未见明显变性,提示IPC具有抗缺血和再灌流性肾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牛磺酸抗急性缺血再灌流性肾损伤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牛磺酸(Tau)在大鼠缺血再灌流肾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急性缺血再灌流肾损伤模型。实验分三级;对照组、单纯缺血再灌流(IR)组、牛磺酸抗缺血再港流(Tau-IR)组。结果:肾缺血再灌流24th时,IR组血肌酐(Cr)较对照组和Tau-IR组显著升高(P<0.05&P<0.01),而对照组与Tau-IR组Cr无显著性差异(P>0.05);肾组织中LPO含量三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电镜检查对照组肾组织超微结构正常,Tau-IR组肾组织轻度变性,而IR组肾组织呈变性和坏死改变。结论:牛磺酸具有抗大鼠缺血再灌流性肾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缺血再灌流损伤发生的机制。方法:采用家兔急性肾缺血再灌流损伤模型,实验分缺血再灌流(IR)组和对照(control)组。均去右肾,检测在缺血1小时后再灌流24小时时肾组织中过氧化脂质(LPO)、血清中肌研(Cr)和尿素氮(BUN)含量;光镜下肾组织中白细胞(WBC)和肾小管坏死数目;电镜下肾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结果:IR组以上指标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IR组肾组织细胞发生明显变性、坏死改变,而对照组肾组织超微结构正常。结论:肾组织中WBC和氧自由基增多在缺血再灌流性肾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血再灌注及顺铂诱导两种方式建立急性肾损伤小鼠模型的最适条件.方法 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顺铂诱导组;根据肾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0 min(sham,假手术)[30 min、40 min、45 min]及顺铂腹腔注射不同剂量0 mg/kg(control,对照)[12.5 mg/kg、15 mg/kg、20 mg/kg单次及10 mg/kg两次]分不同亚组,检测血尿素氮(BUN)和肌酐(Scr)水平,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并根据肾小管坏死程度进行评分(ATN评分);TUNEL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建模24 h后血Scr、BUN和ATN评分明显升高,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凋亡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肾组织损伤程度加重,45 min组部分肾小管坏死.顺铂诱导组建模后24 h Scr、BUN和ATN评分逐渐升高,与contro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顺铂浓度的升高,Scr、BUN上升幅度相对较小,10 mg/kg两次注射组凋亡阳性细胞数相对较多,ATN评分显示肾小管中度损伤.结论 小鼠肾缺血30~40 min是缺血再灌注急性肾损伤模型较为理想的缺血时间;10 mg/kg两次注射是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模型较适宜剂量,缺血再灌注组肾组织损伤程度重于顺铂诱导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肾缺血再灌注引起肾脏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及其与Bcl—2,Fas/FasL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动物取肾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分析肾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用TUNEL法标记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变化,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2,Fas与FasL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后肾组织的病理损伤主要发生在肾小管,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增加,且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进一步上升,48h达高峰(P<0.05).Bcl—2蛋白在对照组呈弱阳性表达,缺血30min,60min后再灌注0h有少量表达,再灌注24,48及72h呈阳性表达,48h达高峰(P<0.05),并以远曲小管为主.Fas,FasL蛋白在对照组呈阴性表达,缺血30,60min后再灌注0h有少量表达,再灌注24,48及72h呈阳性表达,以72h时达高峰(P<0.05),多表达在远曲小管.HE染色可见肾缺血再灌注后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管上皮组织片状坏死灶,以近曲小管为主,坏死灶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肾缺血再灌注可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Bcl—2,Fas/FasL系统可能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过程中发生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了山茛菪碱(654-2)对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在夹闭双侧肾蒂1h再灌注24h的动物,肾功能和肾超微结构出现显著的损害,肾静脉血中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显著升高。在缺血再灌注前1h,静脉注射654-2,肾脏损伤显著减轻,且静脉血LPO含量缺血前无显著差异,但与生理盐水+夹闭对照组相比则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654-2可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减少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8.
八味沉香散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八味沉香散对实验性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氧化作用。方法在大鼠肾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上观察八味沉香散对肾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一氧化氮(NO)含量及肾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结果八味沉香散组MDA、SOD、GSH、GSH—Px与再灌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NO含量与再灌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肾组织病变较再灌组减轻。结论八味沉香散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具有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韩勇  郭立荣  孔德营  蒋慧  田虹 《重庆医学》2015,(32):4465-4468
目的:探讨20‐羟二十烷花生四烯酸(20‐HETE)在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大鼠离体心脏通过Langendorff装置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心脏缺血35 min再灌注40 min。缺血前10 min开始分别灌流HET0016(1μmol/L)及不同浓度的20‐HETE(10、30、50 nmol/L),直至整个缺血再灌注结束。通过Powerlab/8P系统实时记录离体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梗死面积采用TTC染色法测定;活性氧簇(ROS)及蛋白质羰基化水平分别使用DHE荧光探针法和DNPH法检测。结果灌流液中使用 HET0016显著改善了缺血诱导的心肌收缩力的下降,抑制20‐HETE的生成后,减少了心肌梗死面积的发生(P<0.05);而灌流液中外源性加入20‐HETE后加重了心肌再灌注后损伤(P<0.05)。同时,HET0016明显降低了再灌注后ROS的生成及蛋白质过氧化,而加入20‐HETE后显著促进了ROS生成和蛋白质过氧化(P<0.05)。结论20‐HETE通过增加ROS生成导致蛋白质过氧化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0.
预灌注期应用甲状腺素T3对离体缺血鼠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甲状腺激素T3应用于预灌注期对离体缺血鼠心的保护作用。方法 离体鼠心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8)不得到T3增补,实验组(n=8)在预灌注期增补T3(0.6μg/L)。所有心脏都经历20min预灌注,20min停搏(停搏液用Thomas液)和30min再灌注(灌注液用改良的K-H液,在37℃下)。结果 实验组再灌注30min时左室发展压(LVDP)及等窬相室内压变化速率(dp/dt)的百分恢复率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过氧化脂质(LPO)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再灌注期心肌酶显著增加(P<0.05),而在实验组停跳前后无显著差异,组间相同时点心肌酶比较再灌注期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心肌含水量(MWC)对照组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心肌超微结构观察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预灌期T3增补显著促进了缺血左心室功能的恢复,减少了缺血性损伤后心肌氧自由基的产生,有效地防止了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出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观察家兔肾缺血1小时再灌注2小时和24小时的组织学变化。方法:31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左肾缺血小时再灌流2小时组和再灌流24小时组及各自的对照组,采用肾动脉夹闭法制成急性缺血再灌流损务模型。结论近端小管比肾小球滤过膜对缺血再流刺激更为敏感,白细胞可能参与了缺血再灌流肾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能量代谢及脂质过氧化变化及复方丹参滴丸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技术,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在缺血前预灌时及缺血后再灌注时用复方丹参滴丸对心肌给予保护,观察心肌能量代谢及脂质过氧化(LPO)变化.本实验共分4组,正常对照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复方丹参滴丸前保护组,复方丹参滴丸后保护组.结果①心肌缺血40min再灌注20min,心肌组织内高能磷酸化合物明显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明显增多,与正常对照组比P<0.01.②在缺血前预灌注时及缺血后再灌注时加入复方丹参滴丸,心肌组织中的高能磷酸化合物均高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P<0.01),两组ATP、TAN均接近正常水平(P>0.05).两组的LPO低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复方丹参滴丸前保护组的LPO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心肌缺血40min再灌注20min,心肌能量代谢障碍,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大鼠心肌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复方丹参滴丸在缺血前预灌注时与缺血后再灌注时给予均可通过增加心肌能量储备,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而保护心肌.  相似文献   

13.
川芎嗪预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川芎嗪预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组、川芎嗪预处理组(ligus-trazine injection preconditioning group,LI)。建立大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测定血清肌酐(Scr)与尿素氮(BUN)含量、肾组织匀浆中SOD(黄嘌呤氧化酶法)、GSH_Px(二硫代二硝基甲苯法)的活性及MDA(硫代巴比妥酸盐法)含量。结果:与缺血再灌注损伤(IR)组比较,川芎嗪预处理(PFI)组Scr(P<0.01)、BUN(P<0.05)、MDA(P<0.05)含量显著下降。而SOD(P<0.01)、GSH_Px(P<0.05)活力显著升高。结论:SOD、GSH_Px是重要的内源性保护物质,川芎嗪可增加SOD、GSH_Px的活性、增加机体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从而发挥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五步蛇毒蛋白C激活剂(Protein C activator,PCA)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ontrol,C组)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组),每组15只。IR大鼠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后再灌注120 min,C组大鼠只穿线而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记录大鼠在体心电图及心肌组织学改变。留取血液以制备血浆,检测其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以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蛋白质C(Protein C,PC)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游离蛋白质S(plasma free protein S,FPS)的含量。结果:同C组相比,IR组大鼠心肌横纹模糊不清或消失,肌纤维及肌丝明显紊乱且心电图改变明显;IR组大鼠心脏再灌注60 min后血浆APTT明显缩短(P<0.05),血浆PC活性缺血期间明显下降,再灌注60 min明显回升,而再灌注120 min又再次下降(P<0.01);血浆FPS含量缺血期间明显减少,再灌注60 min升高,再灌注120 min又减少(P<0.05,P<0.01)。结论:以五步蛇毒PCA制备的血浆蛋白C活性检测试剂可较灵敏地反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浆蛋白C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当归对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 2 5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 ,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单纯肾缺血再灌注 (IR)组和当归注射液 (RAS)处理IR(RAS IR)组。肾缺血 1h再灌注48h时 ,取肾作电镜检查 ;测血清肌酐 (Cr)、肾组织中ATP酶活性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的含量。结果 :IR组肾组织变性改变显著 ,RAS IR组病变轻微。同对照组相比 ,IR组血清Cr含量升高 (P <0 .0 5 ) ,肾中ATP酶活性和bFGF含量降低 (P <0 .0 5和P <0 .0 1) ;RAS IR组较IR组血清Cr含量降低 (P <0 .0 5 ) ,肾中ATP酶活性升高(P <0 .0 5 ) ,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RAS IR组肾中bFGF含量较IR组和对照组均升高 (P <0 .0 1和P<0 .0 5 )。结论 :当归可能通过保护ATP酶、诱bFGF产生而减轻IR肾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能否产生保护作用,并通过肾功能、组织病理学等检测评估其效果。方法(1)建模: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个组,假手术(S)组8只,缺血再灌注(IR)组和预处理(LIP)组各16只,后2个组兔采用右肾切除、左肾动静脉阻断1h开放法建立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仅切除右肾,游离左肾动静脉但不阻断。(2)肢体缺血预处理方法:LIP组在阻断前,先以止血带在双下肢根部绑扎,阻断血流5min,完全开放10min,反复4次。(3)评估指标:对比各组兔在再灌注后8、24h和3、7d时肾功能、肾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以及组织病理学差异。结果LIP组再灌注后血清Scr和BUN升高幅度要明显低于IR组(P<0.05),在再灌注后3d内血Scr和BUN明显低于IR组(P<0.05);LIP组再灌注后24h内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幅度明显低于IR组(P<0.05),且在各时间点SOD活性均明显高于IR组(P<0.05),MDA含量均明显低于IR组(P<0.05);LIP组光镜下病理改变轻于IR组。结论肢体缺血预处理能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组织病理改变,降低肾组织MDA含量并增加SOD活性,改善肾功能,对急性肾脏IRI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研究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IR)损伤时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②方法用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肠系膜微循环进行观察,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在肢体缺血前(对照组),缺血4h(I组),再灌注20min(IR20组),再灌注60min(IR60组),再灌注120min(IR120组),再灌注200min(IR200组)时观察和记录肠系膜微循环改变,并于上述各时间点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浆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水平、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水平,计算前列环素/血栓素A2比值(PGI2/TXA2)。③结果各组与对照组比较,IR20组、IR60组大鼠肠系膜微动脉和微静脉管径缩小(P〈0.05),IR120组、IR200组大鼠肠系膜微动脉和微静脉管径扩大(P〈0.05),I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IR20组、IR60组、IR120组、IR200组大鼠肠系膜微动脉和微静脉血流速度依次减慢(P〈0.05),I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灌注期,白细胞黏附聚集、白微栓及管周出血增多。血浆中PGI2、TXA2含量均于再灌注期先升高后降低,但PGI2/TXA2比值减小。④结论大鼠肢体缺血灌注损伤时存在肠系膜微循环障碍,其发生可能与血管内皮的功能受损,PGI2/TXA2水平的平衡失调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