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霞 《广西医学》2012,34(9):1162-1164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测定313例T2DM患者的血尿酸水平等生化指标,测量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女性血尿酸水平显著低于男性(P<0.01).(2)随着UA水平的升高,男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也随之逐渐增高(P<0.05),但女性无此关系.(3)男性、女性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尿酸水平升高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取空腹静脉血利用高效液相层析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利用高分辨率超声仪测定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为内膜中层厚度(IMT)≥1.3 mm,根据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IMT≥1.3 mm)和对照组(IMT<1.3 mm).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49.1%/9.8% X2=14.6 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相关(OR=2.011,P=0.033).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检出率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预测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踝臂指数(AB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无冠心痛史的患者113例,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对照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两组间的踝臂指数,并对踝臂指数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行相关分析.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踝臂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臂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成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11,P<0.05).结论 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大血管并发症及危险因素相关性.方法 选取198例T2型DM患者,其中合并大血管病变组110例,无大血管病变组89例.比较两组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斑块发生率,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T2DM无大血管病变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平均分别为(1.15±0.41)mm、(0.97±0.28)mm,两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2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分别为64.5%和30.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糖尿病病程、吸烟史、血尿酸、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高于T2DM无大血管病变组,在T2DM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结论 hsCRP是促使T2DM并发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测定试验组26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对照组83例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应用体外诊断试剂盒测定血脂、血糖指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及超声特点,同时测定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结果 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及2级以上斑块发生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s-CRP对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高血糖状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检查血糖控制良好组与控制不良组患者的颈动脉,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粥样斑块评分.结果 血糖控制良好组颈动脉IMT为(1.01±0.13) mm,血糖控制不良组颈动脉IMT为(1.31±0.42) 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4,P<0.05);血糖控制良好组与控制不良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091,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持续而有效的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患者避免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60例采用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均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n=30),对照组为正常冠状动脉组,冠心病组为冠状动脉病变组。采用高频超声探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利用超声来检测粥样斑块发生情况和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结果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结果对比后,发现冠心病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要高于对照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和冠脉病变程度是正相关,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通过早期检测,可以知道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同时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积分情况可以了解冠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测定试验组26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对照组83例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应用体外诊断试剂盒测定血脂、血糖指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及超声特点,同时测定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结果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及2级以上斑块发生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对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余清  陈玉明 《疑难病杂志》2008,7(11):676-677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对33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DMCI)和51例糖尿病无脑梗死(DMNCI)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DMCI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及重度以上狭窄所占比例与DMNC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MCI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不稳定斑块及重度狭窄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能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物理特性,对脑梗死的早期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戴健  肖瑾 《安徽医学》2010,31(10):1217-1219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8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斑块数,性质及部位,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IMT明显增厚(P〈0.01),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增大(P〈0.05),斑块检出率增高(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颈总动脉内径增大,颈动脉粥样化斑块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ABCD2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ABCD2评分,依据评分的高低分为低危组17例和中高危组3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生化、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不同组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检出率有无差异。结果中高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85 mm,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68.6%;低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73 mm,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35.2%。中高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大于低危组(P〈0.05),中高危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系统能够反映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10例,根据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A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B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资料,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患者B组在年龄、糖尿病病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尿酸(SUA)水平均高于A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尿酸水平、年龄,糖尿病病程、LDL-C是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周玉 《广西医学》2008,30(11):1678-167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的血脂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了解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测定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同时测定血清脂蛋白(a)[Lp(a)]及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1(Apo-B1)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 随着IMT增厚,血浆Lp(a)水平逐步升高,糖尿病内膜增厚组较正常组的L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p(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起促进作用,其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患者41例,4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留取入组者晨起空腹血进行血小板计数及叶酸水平测定,分析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的关系,探讨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结果高同型半胱氨酸组患者中存在脑梗死及合并有斑块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组(P<0.05),叶酸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左颈总动脉、左内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和右内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大于正常组(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原因之一,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后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10 ~ 2014-01在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8例,根据冠脉造影检查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将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根据冠脉斑块狭窄,分为轻、中、重度组;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情况.比较各组间IMT以及斑块发生情况.结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斑块率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显著相关性.颈动脉IMT值得检查以及斑块率可以预测冠心病粥样硬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厚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且发生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之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且随着CIMT增厚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增高,及早干预及逆转CIMT的增厚对于消退及稳定颈动脉斑块,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积极有效的降压、降脂治疗对高血压大动脉内膜中层的增厚有一定的抑制和逆转效应,本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C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观察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复方制剂的协同抗动脉粥样硬化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病变(PA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将观察对象分为3组,对照组为40例踝臂指数(ABI)正常的健康者,糖尿病无PAD组为42例ABI≥0.9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PAD组为33例ABI<0.9的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3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超声检测参数;并对ABI和IM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合并PAD组和糖尿病无PAD组IMT较高,颈总动脉阻力指数升高,舒张期最大峰值流速及血流量明显下降,糖尿病合并PAD组IMT比糖尿病无PAD组高。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ABI与IMT呈明显负相关(r=-0.412,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颈动脉内膜增厚,当合并PAD时其颈动脉内膜增厚更加明显,2型糖尿病患者的ABI与IMT呈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周吉红 《当代医学》2011,17(7):102-103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测量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频谱参数检测365例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并与各级高血压、病变时间、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肪酸、低密度脂肪酸、空腹血糖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另选312例同期住院的各科无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行相关指标检测及统计学分析;并对294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采用个体治疗,临床护理关怀,随机随访,观察颈前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心血管事件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各组临床资料比较365例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正常32例,颈动脉内膜增厚193例,颈动脉中膜增厚140例。结论原发性高血压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颈动脉内膜、中膜粥样硬化程度增加,并与治病因素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统计学意义明确。  相似文献   

19.
马戈 《中外医疗》2011,30(21):120-1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45例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mg/d,疗程12个月,对比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以及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结果治疗后颈部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明显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所变薄,统计学分析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具有调节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可以减轻或消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RBP4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RBP4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将54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成轻度组(IMT<1.0mm, 33例)和重度组(IMT≥1.0mm或存在硬化斑块, 21例),测定血清RBP4、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血脂, 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分析颈动脉IMT与RBP4及其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重度组RBP4水平明显增高.血清RBP4与IMT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在T2DM患者中,血清RBP4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关,血清RBP4增加可望作为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清学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