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测量旋肱前动脉和腋神经解剖学数据,为寻求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安全区提供必要的解剖学依据。 方法 20具成人尸体标本,用游标卡尺测量肱骨近端旋肱前动脉、腋神经相对于手术切口和骨性标志的距离。 结果 肩峰锁骨端下缘与旋肱前动脉上缘垂直距离为(5.1±0.2) cm(4.6~5.5 cm)、小结节顶点与旋肱前动脉上缘垂直距离为(2.5±0.2)cm(2.0~3.0 cm)、旋肱前动脉的横径为(2.6±0.2)mm (2.2~3.1 mm)、旋肱前动脉与肱骨干长轴的夹角为(14±4)°(5~22°)、肩峰前下缘与腋神经上缘的垂直距离为(6.3±0.5)cm(5.2~7.0 cm)、大结节顶点与腋神经上缘的垂直距离为(3.5±0.2)cm(3.2~4.1 cm)、腋神经与肱骨干长轴垂线的夹角为(22±7)°(8~37°)、三角肌前外1/3间隙处腋神经横径为(4.2±0.8)mm(3.7~5.5 mm)。 结论 本研究得出了旋肱前动脉和腋神经上方相对于手术切口和骨性标志的安全区,以避免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时损伤旋肱前动脉和腋神经。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新型肱骨内固定器的设计和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解剖20具40侧成人上肢标本,观察腋神经、桡神经的走形及测量与相关骨性标志的距离,同时选取成人干燥肱骨标本30根,测量肱骨上段相关直径及周长,计算相关的最佳弧度。 结果 肱骨最大长(30.21±0.22)cm;大结节至腋神经距离(5.48±0.09)cm;大结节至三角肌粗隆距离(12.80±0.13)cm; 肱骨最近端至肱骨肌管入口及出口分别为(16.10±0.27)cm、(21.04±0.26)cm;肱骨上段最佳弧度(3.90±0.03)rad。 结论 新型肱骨内固定物当其弧段部的弧度达到3.9rad时,能达到很好的服帖,且有效地避免桡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2例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测量患者颈干角、钢板顶点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距离、内翻角度。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计算总优良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随访12个月,82例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总优良率为85.3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76%(8/82)。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致伤原因、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术后开始锻炼时间、颈干角、钢板顶点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距离、内翻角度均与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骨折类型4部分骨折、骨质疏松4~6级、术后开始锻炼时间>3 d、颈干角<130°、颈干角>140°、钢板顶点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距离≥8 mm、内翻角度>15°是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恢复情况较好,可有效控制颈干角、钢板顶点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距离和内翻角度,并尽早开始锻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背景:临床用于肱骨近端骨折的常用入路主要有两种:前内侧入路、肩峰下前外侧入路,然而现有的手术入路存在一定局限性。 目的:分析臂部前外侧腋神经与肱骨上段及三角肌前、中亚部的解剖关系,为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寻找新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解剖12具成人(男7例,女5例)防腐上肢标本20侧,了解腋神经前支在三角肌前、外亚部中的走行,比较经过两亚部时跨越肌缝的神经分支形态。完成初步数据收集后,进行尸体上模拟复位内固定实验。 结果与结论:腋神经前支横向行走于三角肌肌腹深面中上1/3水平,距离肩峰外下缘(6.0±1.3) cm,前亚部仅有1支一级神经支支配,两亚部间为一连续的乏血管横越的肌缝,肌缝位于肩峰前角向下的延长线处,肉眼观为一白色结缔组织条带,腋神经通过肌缝时无分支,游离后跨缝段长度均大于1 cm,放置钢板后腋神经张力不高。通过肩峰下三角肌前、中亚部肌缝入路,显露腋神经支配前亚部的一级神经支并进行分离保护后,可以向下延伸切口,能够安全地暴露上段肱骨,在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等操作。  相似文献   

5.
为肩周炎有关诊治提供结节间沟滑液鞘和肩峰下囊的资料,本文观测了30侧成人肩关节标本,剖检前用有色明胶溶液分别注射到肩峰下囊和肩关节腔内。 一:结节间沟滑液鞘 肱二头肌长头腱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通过肩关节的关节腔,其腱周包有滑膜,并随肌腱伸出关节囊达给节间沟处,即结节间滑液鞘。从肱骨大结节上缘中点开始测量,此鞘平均长度4.4cm,均与肩关节腔相通。结节间沟的沟嵴上有薄层横韧带将肌腱限制在沟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成年男性外支架置钉点与臂部桡神经及腋神经行程的解剖关系,探讨制定置钉点的安全范围。方法 成年男性尸体26具,按身高分为150~160 cm组(A组)和161~170 cm组(B组)。设定肱骨外上髁与大结节连线为臂外侧线、内上髁与喙突连线为臂内侧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为臂后线,解剖暴露臂部腋神经和桡神经全程;找到其与3条线的垂直交点,测量骨性标志与神经交点的垂直距离,计算肱骨上、中、下段置钉的安全范围。结果 A、B组肱骨外上髁至桡神经近端距离分别为(13.7±1.36)cm和(13.4±1.27)cm,肱骨外上髁至桡神经远端的距离(7.7±0.98)cm和(7.5±0.90)cm,肩峰顶点至腋神经后支的距离为(6.4±0.70)cm和(7.1±0.94)cm,肱骨内上髁距离桡神经近端的距离分别为(20.4±1.36)cm和(21.4±1.35)cm。A、B组于肱骨上、中、下段外固定置钉的安全距离分别为身高的2.2%~6.0%、2.5%~6.7%(上段),3.1%~5.0%、3.0%~4.4%(中段),3.9%~6.5%、3.4%~6.0%(下段)。结论 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疗效,为精准化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收集自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68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21例,女47例;平均年龄66.5岁; Neer 3部分为43例,Neer 4部分25例;根据损伤机制分型:内翻型38例,外翻型30例。35例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33例行有限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术,评估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后各项围手术期指标、术后肱骨近端形态学参数及肩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7.8个月。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95.3±12.5) min与(75.9±10.3) min,平均切口长度分别为(11.8±2.6) cm与(7.6±2.2) cm,差异都有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肱骨近端形态学评估方面,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患者的初次颈干角分别为(137.5±7.8)°与(136.4±6.9)°,末次颈干角分别为(133.3±6.13)°与(134.5±7.2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患者的前举范围为(143.9±20.36)°与(139.6±2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肩关节评分锁定钢板组平均为(79.8±8.1)分,交锁髓内钉组(81.9±7.6)分(0.05)。锁定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8%,交锁髓内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有各自优势,对于内翻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类型,力学上髓内钉相对于钢板更有优势,外翻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类型大部分伴有大结节粉碎骨折,锁定钢板对于大结节固定相对更有优势。外科医师需熟练掌握2种手术技术,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基于肱骨头相对高度的数字化测量法治疗肩峰撞击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收治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89名,术前通过CT测量肱骨头相对高度计算磨削厚度,术中C型臂透视对肱骨大结节施行个体化成形术。对比手术前后CT数据及CMS和VAS评估成形后临床疗效。 结果 在平均15.5个月的随访中,88例患者获得跟踪随访,1例失访。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肩关节功能均恢复至正常范围, 肱骨头相对高度由术前的(0.73±0.15)cm增加到(1.08±0.08)cm(P<0.05), CMS由术前的(46.7±3.99)增加至( 91.8±2.32) (P<0.05),VAS由术前的(5.3±1.1)降低到(0.6±0.3)(P<0.05)。 结论 关节镜下基于肱骨头相对高度的数字化测量法治疗肩峰撞击征的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 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骨质疏松是中老年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常导致内固定松动而致内固定失败。而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是预防螺钉松动的有效办法,主要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肱骨近端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是通过空心螺钉通道将骨水泥注入肱骨头松质骨中,使螺钉及骨质有良好的整合作用、防止螺钉松动,同时对疏松的骨质起到支撑作用,防止肱骨头塌陷。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大结节基底部以上部位的骨折,包括外科颈;Neer 和Codman 将肱骨近端分成4个基本解剖结构: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干、肱骨头,大小结节间的结节间沟是肱骨近端骨折复位的标志性结构。约87%的患者骨折发生于低能量损伤,可能和骨质疏松相关。肱骨近端骨折是目前第三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同时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难点。 背景:为解决骨质疏松骨折行内固定可能出现的螺钉切出、松动、把持力不足等并发症,目前一种新的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结合PHILOS锁定钢板被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但国内应用该技术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鲜见报道。 目的:比较新型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22例,其中男8例,女14例,年龄68-88岁,其中10例行骨折切开复位新型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另12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头置换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进行肩关节目测类比评分及肩关节Constant评分等。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试验获得贵州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7(02)号。 结果与结论:①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0±1.6)个月;②两组术中未出现骨水泥毒性反应、栓塞等并发症;内固定组术后1例出现肩关节僵硬,两组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异位性骨化、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未出现螺钉拔出及切割等不良反应;③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于肱骨头置换组(P < 0.05);④两组术后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与肩关节Constant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新型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可获得与人工肱骨头置换相近的临床疗效,是部分可能需行肩关节置换患者选择内固定治疗的一种治疗方法补充。 ORCID: 0000-0002-8139-1175(佘荣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腋神经和桡神经与肱骨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测腋神经、桡神经与肱骨骨性标志的关系 ,为肱骨手术或外固定提供帮助。方法 在 30例 6 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了腋神经、桡神经与肱骨有关骨性标志的距离。结果 肱骨最大长 (30 6 6 5± 17 4 8)mm ;肱骨最近端到腋神经(5 8 10± 5 6 1)mm ;肱骨最近端到桡神经穿外侧肌间隔处 (177 75± 11 86 )mm ;解剖颈最低点到腋神经 (16 2 4± 2 78)mm ;肱骨最近端到肱骨肌管入口处 (118 4 9± 6 6 1)mm ;并测量计算了各段占肱骨最大长的比例。结论 腋神经在肱骨近端 1/ 5处容易受损 ,而桡神经在肱骨下 3/ 5段为易损伤部。从术前和术中的影像 ,能测量和计算出神经的基本位置 ,可减少或避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力针刀治疗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20侧成人尸体头颈标本上,对枕大神经的行径、穿斜方肌腱膜和深筋膜以及易发生卡压的部位进行了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①枕大神经在枕外隆凸的下方2.8cm±0.2cm,旁开2.6cm±0.1cm处穿斜方肌健膜和深筋膜至皮下;③穿斜方肌腱膜和深筋膜的部位约位于枕外隆凸到乳突尖连线中、上1/3交界点;③穿出点有大量腱纤维和筋膜束缠绕枕大神经及枕动静脉,是发生卡压的部位.结论 用针刀在枕神经穿腱膜和筋膜点的稍内侧进针,从外上向内下作分离松解,便可解除其卡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供科学的臀部解剖学数据,确定安全的臀部肌肉注射部位。方法选取33例(66侧)成人下肢标本,在臀部外上区进行逐层解剖,观察并测量皮肤与皮下组织以及臀大肌和臀中肌的厚度;观察臀上神经的分支类型以及臀上动脉、静脉的管径。结果皮肤与皮下组织厚度男性约为1.2cm,女性约为1.4cm;臀大肌厚度男性约为1.8cm,女性约为1.5cm;臀中肌的厚度男性约为1.4cm,女性约为1.2cm。臀上神经与臀上血管的深支在臀肌之间共同形成血管神经层,多分为上、下两支,血管分别位于相应神经的下方。结论从股骨大转子到坐骨结节连线以上的臀部外上区,其下中1/3和前1/3区的上部最适宜肌肉注射,上中1/3区下部两横指处可作被选部位,其余区域不宜肌肉注射。  相似文献   

13.
臀下神经转位阴部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为重建单纯脊髓圆锥或阴部神经损伤后的会阴部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成人尸体的臀下神经和阴部神经进行了观测。结果:臀下神经以1支(45.00%)或2支(46.67%)从盆腔穿出为多,其中85.00%穿梨状肌下孔;其穿出点的位置主要在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1/3(50.00%)或上、中1/3交界处(48.33%)。神经干的长大于3cm,与阴部神经穿出处相距仅约2cm。阴部神经出盆处主要在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中1/3(46.67%)或中、下1/3交界(50.00%)。结论:两神经出盆处位置接近,臀下神经的长度足以直接与阴部神经缝接,用脊髓起源节段高的臀下神经转位脊髓起源节段低的阴部神经,切实易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模拟颞下锁孔硬膜下Kawase入路手术可行性和适应证。方法 成人尸头湿标本8具(16侧),模拟神经内镜颞下锁孔硬膜下Kawase入路,观察内镜下显露的最大视野,辨识弓状隆起、三叉神经、岩浅大神经、岩上窦等解剖结构,标识Kawase三角的边界,测量不同磨除范围下Kawase三角的各边长,显露小脑膜切迹间隙、脑干腹外侧、上中岩斜区、中下岩斜区交界处及其邻近结构。结果 弓状隆起最高点到棘孔、岩浅大神经裂孔、岩浅大神经与下颌神经的交点;三叉神经压迹外侧缘的最短距离分别为(22.90±2.34)mm、(14.05±2.09)mm、(24.94±1.98)mm、(23.49±2.38)mm;Kawase三角磨除面积为(3.04±0.47)cm2,扩大磨除Kawase三角面积为(3.7±0.69)cm2,平均增加了0.66 cm2的面积。结论 经神经内镜颞下锁孔硬膜下Kawase入路避免了对脑膜中动脉的损伤,保留了岩浅大神经。适合处理位于小脑幕切迹间隙,上、中岩斜区,中、下岩斜区交界处,部分桥小脑角脑干腹外侧广泛区域的肿瘤、动脉瘤等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神经髌下支损伤所致的皮肤麻痹的解剖基础,改良手术切口,减少膝前皮肤麻木并发症。 方法 解剖观察12例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观测隐神经髌下支形态、神经束的走行及毗邻关系。设计改良膝外侧皮肤切口行膝关节置换手术入路进行临床验证,比较术后效果。 结果 解剖研究发现隐神经髌下支自缝匠肌穿出后,标本在髌骨中心平面神经距髌骨内侧缘约3.2 cm,75%标本有3束分支分布于髌骨下极及胫骨粗隆区域,以髌骨下极与粗隆连线中点为中心作圆,神经纤维主要分布左侧在第2象限,右侧在第1象限。临床研究采用改良膝关节外侧切口行膝关节置换术15例,方法可行,术后膝前皮肤麻木的发生率及范围较对照组减少,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根据膝关节隐神经髌下支解剖分布特点,改良膝前皮肤切口行膝关节置换术可减少术后膝前麻木。  相似文献   

16.
颞骨岩尖部及其邻近结构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测颅底外岩尖部的解剖结构,为颅脑外科、耳鼻喉科等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游标卡尺和厚度测量仪,观测100侧成人颅骨标本,观察63侧颞骨颈动脉管在岩尖部走行、位置及骨质结构特点。结果 岩尖部外面境界距离均数分别为:内侧缘左0.68cm,右0.73cm;外侧缘左1.46cm,右1.41cm;前缘左1.08cm,右2.18cm;后缘左0.68cm,右0.73cm;测量了颈动脉管在岩尖部骨质内的有关数据;观察了岩尖部骨质结构特征并按气化程度进行分型。结论颈动脉管在岩尖部走行位置偏前靠上,上壁最薄,下壁厚度变异大;岩尖部骨质以硬化型居多,占42%。  相似文献   

17.
Injuries to the superior gluteal nerve are very bad complications in hip surgery. An exact knowledge of its course may be helpful in avoiding such problems. Nineteen half pelvises from ten male and female adult cadavers were dissected. Dissections revealed that the nerve divided into two (89.48%) or three (10.52%) branches after leaving the pelvis. The more caudal branch was responsible for innervation of tensor fascia latae. The distance and the angle from the entry points of all branches of the superior gluteal nerve into the deep surface of the gluteus medium and minimus muscles to the mid-point of the superior border of the greater trochanter were measured. The branch that innerved the tensor fascia latae was also followed. These data were subjected to several statistical test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and in order to prevent nerve damage, we propose to define a 2–3 cm safe area above the great trochanter.  相似文献   

18.
A case having a hitherto unreported association of traumatic avulsion of the tibial tuberosity and the patellar apex is presented here. The tibial tuberosity was fixed with a partially threaded screw to its anatomic site, while the patellar apex, being comminuted and involving non-articular area, was excised out. The patient subsequently regained full function. The likely mechanism of this extremely rare injury has been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